江國棟,林小清,陳秋波,張雪英,陳春燕,揭育丹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危急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至關重要,目前,臨床上危急重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被廣泛應用,CRRT 可有效清除機體炎性因子及有毒物質,保持機體酸堿平衡及血流動力學穩定等[1]。危急重癥患者搶救過程中血管通路最為重要,血管通路是保證CRRT 治療的前提,往往決定了患者的生死存亡,若是血管通路不暢,極易因為凝血導致CRRT治療的終止,增加工作人員的負擔,還會影響患者的治療[2]。重癥醫學科(ICU)患者很難保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難以移動治療所需的各種儀器和管道使得護理難度加大,保持血管暢通是護理干預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3]。而臨床護理中CRRT護理質量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水平,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在循證醫學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干預方法具有較高的運用率,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4],近年來,CRRT 技術在危急重癥疾病的搶救中應用效果較好。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在危急重癥患者CRRT 血管通路不暢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收治的86例危急重癥且符合CRRT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3例。對照 組 中 男21 例,女22 例;年 齡27~72 歲,平 均 年 齡(56.24±10.54)歲;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Ⅱ)評分為(24.44±11.48)分。研究組中男19例,女24 例;年齡28~71 歲,平均年齡(56.42±10.43)歲;APACHEⅡ評分(24.76±10.02)分。納入標準:(1)均行CRRT 且持續24 h。(2)選擇雙腔導管血液凈化通路。(3)具有完整認知和行為能力。(4)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1)CRRT 時間<24 h者。(2)未選擇雙腔導管血液凈化通路者。(3)凝血功能障礙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1)在患者治療期間準時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周圍環境干凈,注意患者的日常情緒,及時對患者進行開導,對患者講述CRRT具體實施過程以及治療方案。(2)隨時觀察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導管是否打折,及時處理CRRT 報警,監測儀器參數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3)給予患者日常翻身治療,防止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在改變體位時,管路位置也要更換。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1)置管護理。詳細評估對患者進行置管的醫護人員,統計記錄相關不利因素,選擇合適的置入部位,依據患者自身體重等指標選擇適宜長度導管,確保置管后用肝素進行封管,無菌操作,室溫保持25℃。醫護人員觀察管道連接是否正常,要求相關醫護人員維護好置管位置的血管通路?;颊呷∨P位,中凹臥位,床頭抬高45°左右,下肢抬高30°左右,肢體外展45°。(2)封管護理。封管前洗凈殘留在導管內的殘余血液,緩慢注入與患者相適應的封管液體,注射速度不能過快或過慢,注射完成后夾住導管防止泄露。(3)血栓后溶栓護理。確認導管內有血栓形成,及時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將20 萬IU 的尿激酶溶入50 mL的生理鹽水中緩慢持續注入導管,對于已完全堵塞的導管,先采用靜脈注射器抽吸血栓,再注入尿激酶。(4)心理護理。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同疾病患者的成功經驗,采取放松療法以避免患者心生恐懼。必要時可按ICU 患者治療指南給予丙泊酚注射,提高患者鎮靜水平。(5)導管抗凝護理。每間隔15 min 就對管路進行沖洗,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調整水量,防止導管被血脂堵塞。
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APACHEⅡ評分、生命體征(包括患者體溫、呼吸、心率及血壓)、24 h 肌酐水平、活化凝血時間(ACT)及血管通暢率。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APACHEⅡ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PACHEⅡ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PACHEⅡ評分情況(±s) 分
組別研究組(n=43)對照組(n=43)χ2值P值干預前24.44±11.48 24.76±10.02 0.238>0.05干預后9.53±3.72 15.24±7.14 5.214<0.05
兩組患者干預后體溫、心率及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呼吸變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命體征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命體征情況(±s)
注:1 mmHg = 0.133 kPa。
組別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體溫(℃)36.77±0.79 37.21±1.24 2.356>0.05呼吸(次/分)20.87±3.79 20.86±4.25 2.264>0.05心率(次/分)92.42±16.68 97.20±21.00 0.026>0.05收縮壓(mmHg)134.20±18.61 129.48±20.79 1.654>0.05舒張壓(mmHg)74.78±13.68 74.00±8.94 0.725>0.05
干預后,兩組患者24 h肌酐和ACT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24 h肌酐和ACT值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24 h肌酐和ACT值情況(±s)
組別研究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24 h肌酐(μmol/L)ACT值(s)初始259.71±268.13 434.40±536.02 24 h-185.92±333.62 323.71±246.30差值153.84±189.53 181.22±143.01 0.489>0.05初始162.12±38.63 180.32±121.85 24 h 174.82±19.95 174.72±50.41差值0.24±4.23 0.26±3.64 0.886>0.05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血管通暢率為58.14%(25/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8.60%(8/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210,P<0.05)。
隨著近些年醫療水平的提升,CRRT 用于搶救危急重癥患者的技術逐漸趨于成熟,在ICU的應用中,提高了危急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血管通路是CRRT 治療的基礎,危急重癥患者的病情不穩定,容易出現血管通路不暢,容易在管道和濾器中發生凝血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ICU 護士常進行超負荷工作,護理安全性較低,而臨床對血管通路護理的重視度不高,容易產生管道生凝血等問題而停止治療[5-7]。因此,尋找有效管理血管通路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8-10]。
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干預模式,是一種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找出患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再制訂科學護理方式的新型護理方法。在臨床護理中運用率較高,護理效果較好,具有一定創新性,可提高護理質量[11-12]。張慧等[13]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患者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可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患者負性情緒。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APACHEⅡ評分低于對照組?;颊呱w征得到改善,治療效果理想。干預后,治療效果若與預期目標不符,原因可能是沒有進行長時間的干預,療效評價指標不足[14-15],可加入尿素氮等評價指標。由于CRRT已經得到認可,血管通路是否通暢可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ACT代表活化凝血所需時間,24 h肌酐提示著腎臟功能水平。結合ACT 值可調整肝素用量。本研究中,研究組ACT 值基本符合文獻[16-17]報道。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血管通暢率高于對照組,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護理過程中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后,防止了導管堵塞情況,合適的置入部位,確保無菌操作,封管前洗凈殘留在導管內的殘余血液,保證導管暢通,維持血管通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治療效果[18]。
綜上所述,危急重癥CRRT 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做好相應的護理,防止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并發癥。因此,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干預在CRRT患者中應用,能夠對患者血管暢通率產生一定的影響,提高CRRT 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還能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量,防止出現過度疲勞,提升護理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