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超,劉麗麗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我國60歲以上男性群體中,良性前列腺增生發病率為50%,多表現為排尿功能障礙[1]。手術是臨床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金標準,而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是以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為基礎的全新術式,王鑫朋等[2]研究顯示,與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相比,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后患者前列腺癥狀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偏低,臨床療效顯著。尿失禁是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后常見并發癥,發生率約為19%[3],臨床治療術后尿失禁以康復訓練為主,經觀察發現,部分患者尿失禁癥狀仍未得到改善,且控尿功能恢復緩慢。臨床研究發現,中醫適宜技術與理療在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治療效果出色,不僅治療成本低、安全性強,還能促進康復進程,具有臨床推廣價值。鑒于此,本研究在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后尿失禁患者中應用隔鹽隔姜灸聯合電刺激治療,探究其對患者控尿功能及尿失禁癥狀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90例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平均年齡(52.32±4.19)歲,平均病程(1.42±0.58)年,平均手術時間(2.03±0.50) h,國際前列腺癥狀平均評分(22.15±3.29)分,尿失禁癥狀平均評分(5.13±0.35)分。觀察組平均年齡(52.59±4.02)歲,平均病程(1.47±0.51)年,平均手術時間(2.08±0.47)h,國際前列腺癥狀平均評分(22.26±3.17) 分,尿失禁癥狀平均評分(5.04±0.37)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經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良性前列腺增生;符合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適應證,且術程順利;術后伴有尿失禁癥狀;該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可能引起尿失禁的疾病,前列腺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護理操作不耐受,術后體征不穩定或病情惡化退出研究,臨床資料缺失患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1)術后常規護理。包括術后心理護理、尿管管理拔除、加溫沖洗液等。(2)常規護理宣教。術后第1 d,向患者發放健康手冊并指導閱讀,手冊內包括疾病知識、診療方案、術后康復歷程、術后并發癥預防、臨床預后等,引導患者觀看術后康復訓練視頻,演示訓練動作,說明訓練要求及注意事項,宣教時長40 min。(3)普拉提運動。包括山式站立訓練、骨盆卷縮、貓式伸展等,前期護士指導患者練習訓練動作,待患者能熟悉操作后,督促其自行練習,家屬陪同,每天2 次,每次20 min。(4)穴位貼敷。按3∶2∶1∶1比例選取肉桂、當歸、補骨脂、菟絲子,研磨成粉末狀后加蜂蜜調制成膏狀,取直徑大小為2 cm的膠布均勻涂抹藥膏,貼于患者雙側腎俞穴、天樞穴、足三里穴及神闕穴,每天1 次,每次6~8 h[4]。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以隔鹽隔姜灸聯合電刺激治療,具體如下。(1)護理準備。①組建護理小組。從科室篩選護士組建護理小組,篩選標準為工作年限超過5 年;職稱級別為護師及以上;熟悉隔鹽隔姜灸、電刺激治療操作;護患溝通能力良好;對研究感興趣,自愿參與。研究共選出4 名護士,護士平均年齡(32.05±5.28)歲,平均工作年限(7.02±1.49)年,職稱級別:護師3名,護師以上1 名;學歷:專科2 名,本科及以上2 名。②開展護理培訓。正式開展護理前,面向護士開展規范護理培訓,培訓教師為科室副主任護師及以上職級護士,培訓方式為現場演示操作,培訓內容有護患溝通技巧、隔鹽隔姜灸操作、電刺激治療操作、控尿功能評價方法、尿失禁癥狀評價方法。培訓共4課時,培訓教師演示隔鹽隔姜灸、電刺激治療規范護理操作,指導護士跟隨練習,糾正其操作,確保符合統一規范,培訓結束后,護士逐個演示隔鹽隔姜灸、電刺激治療操作,培訓教師現場觀察、評價,如符合統一規范,則培訓合格。(2)隔鹽隔姜灸。①施灸材料。艾絨若干,直徑5 cm、厚度0.5 cm的帶針孔生姜1片,可食用粗鹽適量。②施灸操作。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充分暴露臍部,取適量粗食鹽鋪蓋于患者肚臍,取帶針孔生姜片置于粗鹽上,取艾絨捏制成長5 cm、直徑3 cm的圓錐形艾炷,點燃艾炷平放于生姜片上,待艾炷充分燃燒完成后,易炷再施灸,直至灸完3 壯,每天1 次,每周5 次。③注意事項。在生姜片四周鋪放硬紙片以保護周圍皮膚免遭燙傷,根據患者局部耐受情況確定施灸高度,如患者出現不適反應,則立即停止操作。(3)電刺激治療。①肛周電刺激治療。借助SA9800 型生物反饋電刺激儀開展肛周電刺激治療,指導患者取側臥位,經肛門插入工作電極,并將電極金屬表面貼于肛周,以記錄盆底肌收縮肌電圖;確定治療頻率為49 Hz,治療電流為20 mA,并詢問患者治療感受,如產生疼痛感,則適度下調治療參數,刺激治療期間,引導患者開展盆底肌收縮訓練,并于下一次刺激前放松肌肉,每天1 次,每次20 min,每周5 次,連續干預2 周[5-6]。②取穴電針治療。確定電針治療穴位有雙側腎俞穴、關元穴、膀胱俞穴等。選擇接HAN-20型電針治療儀開展治療,借助醫用酒精對上述穴位處皮膚進行清潔、消毒,待擦拭皮膚干燥后,取電針對穴位實施針刺,對應手法為慢提緊按補法,確定治療頻率為50~100 Hz,治療波形為疏密波,針刺產生酸脹得氣感后,留針30 min,間隔8~10 min行針1次,每天治療1次,每周5次,連續干預2周。
(1)比較兩組患者控尿功能。護理干預2周后,根據患者控尿表現評價控尿功能恢復效果。如能穩定每次控制排尿過程,則恢復顯著有效;排尿過程偶爾可控,但穩定性差,則有效;尿失禁功能未得到改善,則無效。統計有效、顯效患者例數,計算控尿功能恢復有效率[7]。(2)比較兩組患者尿失禁癥狀。護理人員記錄各患者尿失禁持續時間,并借助尿失禁癥狀自評問卷進行評價,該問卷主要用于對尿失禁患者的篩查,并對尿失禁類型、癥狀嚴重程度實施評估,問卷所涉評價項目有尿失禁頻率(0~5分)、尿漏量(0~6 分)、尿失禁原因自我診斷、對患者生活影響(0~10 分)。問卷總分為21 分,根據評分劃分癥狀嚴重程度,0 分為無影響,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分為重度,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71~0.96,信效度表現良好[8-9]。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檢驗標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控尿功能恢復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控尿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尿失禁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尿失禁持續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尿失禁癥狀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尿失禁癥狀情況(±s)
組別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值P值尿失禁癥狀評分(分)4.08±0.69 2.53±0.81 9.772<0.001尿失禁持續時間(d)5.43±1.49 3.29±1.62 6.522<0.001
有文獻[10]報道顯示,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導致中老年男性排尿功能障礙的主因,超過50%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伴有膀胱功能異常,且經手術治療解除梗阻后,仍有20%的患者癥狀未得到改善。同時,因內括約肌損傷、局部神經牽拉或損傷,部分手術患者術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癥狀,對術后恢復、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
本研究在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后尿失禁患者中應用隔鹽隔姜灸,確定神闕穴為施灸穴位,神闕穴屬于任脈要穴,有理腸止瀉、健脾和胃功效,而解剖學顯示,神闕穴無皮下脂肪組織,且周圍分布有大量神經血管,有敏感度高、吸收快的優勢[11];艾葉有除濕散、通絡強筋的作用,生姜有散寒解表、溫經通絡作用,對神闕穴實施隔鹽隔姜灸能抑制逼尿肌M2 受體表達,避免膀胱過度收縮,有助于控制最大膀胱內壓,從而緩解尿失禁癥狀。孫曉等[12]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應用隔姜灸療法,交替對患者督脈、任脈實施隔姜灸,每天1次,連續干預6 d,結果顯示,隔姜灸組患者前列腺癥狀評分小于對照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夜尿頻率均小于對照組,提示隔姜灸能緩解臨床癥狀,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對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后尿失禁患者實施肛周電刺激治療,通過對肛門實施不同強度的電刺激,可實現對盆底肌、周圍神經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提肛肌、尿道周圍橫紋肌功能,提升尿道閉合壓,進而促進患者控尿功能恢復,緩解尿失禁癥狀[13-15]。腎俞穴有提高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關元穴有調節膀胱開合功能的作用,膀胱俞有調節下焦氣機作用,對上述穴位實施電針刺激,能調整膀胱平滑肌異常收縮、舒張膀胱痙攣,有助于改善膀胱順應性,緩解尿失禁癥狀,促進控尿功能恢復。施丹丹等[16]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鈥激光術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應用電刺激治療,每次干預30 min,每周2 次,結果顯示,電刺激治療組患者壓力性尿失禁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提示電刺激治療能促進肌肉收縮,加快神經軸突再生,有助于緩解尿失禁癥狀,促進控尿功能恢復,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隔鹽隔姜灸聯合電刺激治療在銩激光前列腺剜除術后尿失禁患者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尿失禁癥狀,促進控尿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