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炫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當前全球市場面臨經濟低迷、市場萎縮、保護主義上升,逆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嚴峻。過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受益于經濟全球化,主要依賴于投資和出口,而在目前外部經濟政治環境下消費對經濟運行的“壓艙石”的作用越發明顯。因此,應向更多依靠國內需求拉動轉變,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開拓的內需消費市場,釋放巨大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
近些年來中國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經濟結構,由粗放式增長變為高質量發展,由投資驅動發展變為投資消費共同發展,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模式重要性變得越來越突出。首先,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比越來越高。其次,消費驅動型發展模式能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摒棄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低、無法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生產,轉變生產高技術含量、高溢價、高質量的產品,帶動消費升級。最后,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形成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已不能再滿足于做一個仿造者、低端制造者,面對美國的貿易戰爭、技術封鎖和霸權主義等,我國要不斷創新、破除封鎖,這個過程需要消費拉動內循環,保證經濟持續發展。
收入的增加是促進消費至關重要的因素。江蘇省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進一步擴大,整體購買力越來越強,市場內需越來越旺盛。中國脫貧攻堅戰勝利完成,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農村地區人群收入快速增長。脫貧攻堅結束后中央又迅速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圍繞鄉村發展,將快速推動農村居民收入高速增長,以滿足農村居民更強烈消費意愿,從而帶動江蘇經濟的發展。
江蘇省2021年前10個月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達到35410億元,占全國消費零售總額的9.9%,位居第二位。江蘇省巨大的消費規模意味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它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足夠大的消費市場才會吸引很多企業進入市場,進而帶來市場競爭。競爭能促使企業不斷技術創新、產品升級,保證產品品質和競爭力以占領市場。追求市場領導者的地位勢必不斷進行產業升級,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或提升產品質量,在競爭中獲得比較優勢。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完成。這意味著人民對基本生活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民的消費需求將體現高質量消費及多元化的需求。
“雙循環”戰略的提出源于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趨勢背景。加入WTO以來中國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受益者,2020年中國貿易額達32.16萬億,是全球外貿第一大國,也是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但是在逆全球化和中美長期沖突矛盾下,勢必對我國外貿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因此不斷擴大內需,充分滿足14億人民需求,實現國內巨大市場內循環的作用不言而喻。江蘇省作為國內第二經濟強省,位于東部沿海,緊鄰上海、浙江和山東,是長三角經濟帶重要成員,而長三角經濟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此外,江蘇省還具有先發優勢,人均GDP全國第一,人均收入居于全國前茅,消費潛力巨大。同時江蘇省“十三五”規劃發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對應了人們消費的不斷升級趨勢。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江蘇主動承擔使命和責任,積極推動“雙循環”戰略,探索實現戰略路徑。
江蘇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強省,多項經濟指標名列前茅,2020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102719億元,成為繼廣東之后,全國第二個GDP超過10萬億元的省份,經濟規模與加拿大、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大致相當;預計人均GDP達到12.5萬元,自2009年起連續12年穩居全國各省(區)之首。為全面展現江蘇省的消費狀況,依托江蘇省統計局統計年鑒收集數據,數據截至2019年,表1為江蘇省2016—2019年GDP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變化情況。

表1 江蘇省GDP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情況
江蘇GDP始終保持高速增長,但在國際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方針,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常態化發展。因此在2018、2019年GDP增速放緩,同時江蘇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長率基本與GDP保持同頻振動。根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兩條曲線斜率可以看出,江蘇居民消費傾向在逐漸降低,2016—2019年消費傾向分別為0.690、0.670、0.656、0.645,說明江蘇居民消費意愿在降低,而消費潛力在增加。
通過近兩年居民各項消費支出比例能大概了解江蘇省居民消費結構,其中居住消費占比最高,且還在升高,2019年達到27.1%。其次是食品煙酒消費,居住消費和食品煙酒消費加起來超過50%。消費支出中,居住消費、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其他用品和服務消費比重有增加,醫療保健消費比例持平,其他消費比重下降。增加明顯的是居住和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反映了江蘇的高房價和房屋租賃市場,以及江蘇教育的激烈競爭現象(表2)。

表2 江蘇居民消費支出情況 (單位:元)
江蘇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費支出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二者之間存在較大差距,2016年城鎮是農村的2.28倍,2019年城鎮是農村的2.25倍,始終保持較大差距。從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來看,到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1329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716元,城鎮是農村的1.77倍。城鎮居民有較高收入和消費能力,但滿足日常生活消費后呈現消費傾向邊際遞減。而農村居民有較高消費意愿,但面臨收入較低和消費能力不足的困境。
在以往研究有關消費評價時包含的方面很多,如消費發展水平測度、消費高質量發展評價及消費水平差異性研究等。但研究的方法大同小異,一般采用構建一套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統計年鑒等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如高莉莉、趙岳峻(2015)研究我國文化消費水平時,構建了五個一級指標。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課題組(2013)研究居民消費需求與消費水平時,構建了一套由3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現實消費能力、潛在消費能力、消費保障能力。二級指標包括消費規模、消費結構、消費質量、收入分配、家庭資產、城鎮化水平、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和消費環境角。王艷華(2018)在江蘇消費高質量發展指數測度研究中選擇消費水平高質量、消費結構高質量、消費供給高質量、消費能力高質量與消費環境高質量等五個一級指標、26個二級指標。鐘詩夢、李平(2021)在對我國消費中心城市發展水平測度研究時,構建了消費規模、消費潛力、消費便利性三個一級指標。以消費規模、零售業從業人員、商貿企業數量及電商消費規模四個二級指標反映消費規模,以當地人口數量、經濟和城市化發展水平二級指標反映消費潛力,以中心城市地鐵開通里程數和數字支付方式的普及程度兩個二級指標反映消費便利性。本研究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自身的研究目標,建立本課題的測度指標體系,包括消費能力、消費潛力和消費保障三個一級指標,以及13個二級指標,具體如表3所示。本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共3個,整體反映江蘇省各城市消費水平的發展狀況。二級指標13個,反映消費能力的指標4個,反映消費潛力的指標5個,反映消費保障的指標4個。

表3 江蘇省消費水平測度指標體系
1.權重確定方法。主要方法有二種:主觀賦權法理論對評價指標賦予權重的方法,在實際運用時簡單易操作,但是容易受主觀判斷干擾,客觀性較低。客觀賦權法是通過計算一些評價指標(平均值、方差或標準差等)的值來反映客觀信息確定權重的一種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等。這幾個主成分要彼此不相關,并且盡量保留原始變量的信息。熵值法是通過突出局部差異來確定指標權重,它是一個相對的數值,熵值法適用于多指標的相對評價,較為客觀地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本研究將采用熵值法來確定指標權重,熵值法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計算各指標的熵值:
其中,k=1/ln(n)>0,
計算各項指標的權值:
2.指標權重的確定。本研究指標數據獲取均來源于江蘇省統計年鑒,通過熵值法的計算步驟可以分別計算出指標標準化數值、各指標的熵值和指標的權值,具體如表4。
表4顯示,通過熵值法計算的13個二級指標權重分別為消費規模(0.13)、居民消費(0.06)、商業水平(0.10)、恩格爾系數(0.03)、人口規模(0.05)、城鎮化水平(0.05)、經濟規模(0.09)、經濟增長潛力(0.05)、居 民 收 入(0.06)、居 民 就 業(0.08)、公共服務(0.12)、社會基本保障(0.11)、城市交通水平(0.07)。一級指標權重則由二級指標之和得出,因此消費能力權重為0.32、消費潛力權重為0.30、消費保障權重為0.38。指標權重也間接反映指標對城市消費的貢獻度,除了我們熟知的GDP、收入等經濟指標對消費有重要影響外,消費保障類居民就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城市交通等指標也對城市消費有重要影響。

表4 各指標的熵值和權重
在得到各指標權重后,即可獲得江蘇省各城市的消費水平,采用熵值法公式再經過百分制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各城市消費評價得分
表5中X1指消費能力、X2指消費潛力、X3指消費保障、X指總評價得分。其中,蘇州得分最高達到22.5分,消費能力、消費潛力和消費保障三項得分也是最高;其次是南京,而宿遷得分最低只有1.7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得分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代表蘇州消費水平就是宿遷的十幾二十倍,熵值法放大了比較的差距。綜合來看江蘇省消費水平由高到低排序為: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鹽城、揚州、泰州、淮安、鎮江、連云港、宿遷。
通過表5可以將江蘇省消費水平大致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蘇州、南京和無錫,得分都在10分以上;第二梯隊為南通、常州、徐州和鹽城,得分在5分以上;第三梯隊為揚州、泰州、淮安、鎮江、連云港和宿遷。要提升江蘇省整體消費水平,必然要拉動第三梯隊消費水平,第三梯隊將近占了半個江蘇地級市,首先要提升它們現實消費的能力。而對于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要更加注重提升居民消費意愿,通過供給側改革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加強消費保障,促進人們進行消費。
根據上文實證分析結果可以將江蘇省消費水平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將第三梯隊遠遠甩開,尤其是第一名蘇州和最后一名宿遷對比,能看出宿遷全方位的嚴重落后。雖然放眼全國,江蘇被戲謔為“散裝江蘇”,認為各個市經濟都很強,全省經濟集中度低,但這是從城市視角而言,如果從區域看,江蘇的集中度不低,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城市。要提高江蘇省整體消費水平,應縮小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以南地區的消費差距。長江以北地區整體經濟實力、人均收入都大幅落后長江以南地區,因此要適當扶持其發展。避免因區域集中度進一步提而抑制消費,避免富裕的人消費傾向低而貧困的人消費能力弱的傾向。
在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戰略格局中,主體是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是發展戰略的根本。在社會經濟與技術的推動下人們消費由原來基本生存型消費轉變為發展性、享受型、體驗型的消費需求,追求個性化、多元化、智能化是新消費的特點。中國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經濟長期高速發展,造就了很多富裕家庭,也出現了很多中國人跑到境外消費、大力購買國外品牌產品的現象,甚至跑到日本買馬桶蓋。2015年黨和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即為國內產品質量不足、品牌價值低,無法滿足多樣性的消費需求。因此,只有不斷加強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更多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產品,才能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
上文通過熵值法確定的指標權重發現,消費保障的權重最大,達到38%。意味著并非有錢就能盡情消費,而完善的社會保障能促進人們消費,因此要加強江蘇省的消費保障,包含居民就業、公共服務、城市交通、社會基本保障等。具體而言包含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教育、社會保險、就業及新老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些保障了人們生活底線,也促進了人們消費意愿,提高了居民消費可獲得性和便捷性。江蘇省經濟位列全國第二,是一個有經濟活力的經濟強省,吸引大量外來省份居民就業,就業市場巨大,但是高質量就業還不足。大學畢業生更多優先選擇的是北上廣深和杭州等城市,江蘇排名靠前的更多是紡織業和零售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質量不高,意味著居民收入有限,缺乏更廣大的經濟活力和消費空間。現今世界科技不斷創新,中國科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5G、高鐵等領域已領先世界。江蘇省應深化技術革命、加強技術創新與應用,不斷孵化高新技術企業,提供高質量就業崗位。
在“互聯網+”創新理念下,很多行業迎來發展第二春,在互聯網的推動下能實現優質商品與服務下沉市場,能擴大服務覆蓋范圍,能推動社會服務均等化。直播電商、在線辦公、線上教育、現代物流體系等多元化“互聯網+”場景得到發展,在這兩年新冠疫情背景下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幫助偏遠鄉村銷售農產品、脫貧致富,幫助人們居家購物、工作和學習等。在“互聯網+”背景下,人們消費行為、消費習慣發生巨大改變,催生了全新消費模式。人們消費不再是單純物質消費,正逐漸向服務消費轉變。依托數字經濟和新技術、新模式的創新應用,釋放了購物、教育、娛樂、醫療、養老、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巨大的消費潛。江蘇省要引導企業、資本、消費者等各類市場要素有序進入,共同推進各類新興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