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凡
(湖北工業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步驟加快,已經成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多的國家之。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做出了鄭重承諾,中國將爭取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并將努力做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愿景。在2021年,李克強總理將“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列為重點任務之一。
長期以來,由于全球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工業生產已經成為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最集中的領域,因此關于減少碳排放的相關政策一直圍繞工業領域展開,然而“雙碳”目標的能否實現,不能單純依靠生產端的貢獻,還需要居民消費端的貢獻。近年來,居民消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已成為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全球超過一半的二氧化碳是居民能源消費所產生的,因此限制碳排放量和消費端能耗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居民生活消費環節中所產生的各種碳排放可分為直接型碳排放和間接型碳排放,直接型碳排放通常是指居民在社會生活環境中直接消費而產生的能源消耗,比如居民吃飯、交通出行所產生的能耗;而間接型碳排放則是指居民在購買相關產品或服務過程中不直接產生碳排放,而是在生產這些非能源商品及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因此學者莊貴陽將低碳消費分為低碳生活消費和低碳生產消費,消費者應該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去進行低碳消費。由于目前我國對生產型低碳政策相對完善,而居民生活類低碳消費約束相對較少,因此本文著眼于居民的低碳生活消費,分析居民生活消費現狀,并提出合理的低碳消費的實施策略。
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低碳消費這一概念也隨之產生。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一詞也變得熱門起來。然而,對于低碳消費的定義,目前國內外學者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
劉華容(2010)認為,低碳消費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體現了人們的價值觀與行為觀,代表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汪玲萍等(2013)將低碳消費與綠色消費、可持續性消費、生態消費做出了明確的劃分,她認為低碳消費不僅關注產品層面,也考慮整個消費活動中的行為模式與形成過程,對消費具有更強的約束作用。劉長松(2015)從生活方式的改變方面提出低碳消費與高質量的生活品質并行不悖,低碳消費的目標不是以犧牲居民生活質量或降低我國居民總體消費能力為代價,而是通過促進我國居民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實現文明消費、合理消費。結合以上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低碳消費的內涵:首先,低碳消費引領人們在追求生活便利、舒適的同時,也要注重環保與節約資源,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綠色消費。其次,消費內容上低碳消費代表居民生活消費的低碳化,包括低碳出行、低碳衣著、低碳飲食和使用低碳產品的行為。最后,低碳目標上低碳消費是一個相對概念及漸進式過程,實行低碳消費并不意味著降低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反,低碳消費引導消費結構向著合理健康的方向調整,并最大化地減少高碳消費,使之逐漸進入低碳消費模式,最終實現人類生活質量的持續提升與世界碳排放大幅下降的雙贏現象。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極大提升,但同時伴隨著高額的碳排放,消費領域對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總體看來,我國居民目前的消費方式仍然與低碳消費存在巨大差異,不適當的消費行為造成的巨大浪費以及產品本身的不環保造成的環境污染和高度碳排放仍然存在,這有違“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理念。推行綠色消費、低碳消費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時代的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湖北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可以發現2012—2020年湖北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情況(見圖1和圖2)。可以發現,在不同年份食品的消費占據榜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近年來在城鎮居民中,食品類消費占比有所下降,農村居民的食品類消費也有同樣趨勢。衣著是僅次于食品類的消費,且在2014—2019年增長幅度持續增加,雖然近一年來的增幅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居民碳排放主要來源。家庭設備及用品類消費在城鎮居民消費中,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在農村居民消費中沒有明顯下降,家庭設備及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占比較少,所產生的碳排放占比也較少。交通通信消費在城鎮居民消費中的占比有下降趨勢;但交通通信消費在農村居民消費中出現了較大的增長幅度,這也從側面反應出我國農村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為了解決出行問題,擁有私家車的農村家庭數量逐年增多。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消費在2019年前持續增長,到2020年略有下降,這與我國居民越來越重視教育和健康生活的理念有關。最后是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是居民消費中占比最低的一項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最少。

圖2 2012—2020湖北農村居民消費情況
從圖1、2可以發現,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他們的各種消費類別的支出在2019年前仍然是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而在2020年,整體呈現了下降趨勢,這進一步說明居民在不影響自己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已經開始向低碳化的生活方式轉變。然而,為了早日實現“雙碳”目標,還要進一步提出策略針對居民低碳消費的具體實施。

圖1 2012—2020湖北城鎮居民消費情況
居民消費產生碳排放,從消費端控制碳排放則應該從日常生活做起,根據《湖北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分析,本文將從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及消費習慣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低碳消費策略。
從圖1、2可以看出,食品消費始終是居民消費最主要的環節,所形成的碳排放量占比最高。為了正確引導居民進行低碳食品消費,需要不斷加強居民的食品低碳化意識。首先,政府應該做好低碳食品消費的重要性宣傳。我國居民在進行食品消費過程中,往往考慮的是食品是否美味或者經濟是否實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低碳食物消費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這也就導致居民缺乏食物消費與碳排放之間的關聯認識,因此就無法實現合理的低碳食品消費。為了提高居民對食品低碳化的認識程度,政府相關部門和食品有關行業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并完善政策細節,做到有效落實。其次,從居民自身做法出發,應該拒絕浪費,踐行光盤行動,并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減少高碳飲食的頻率。關于飲食葷素搭配,多選擇素食餐飲,素食比例越高則越低碳。在烹飪方式上,多選擇蒸煮、燉炒等方式,減少燒烤、油炸類烹飪方式。有研究表明,吃一千克牛肉相當于產生碳排放36.5千克,而吃同等重量的果蔬,碳排放僅為它的九分之一。因此踐行低碳飲食不僅可以減少碳排放還有助于身心健康。
除了食品消費外,居住消費也是居民消費占比較大的一類。一般來說,低碳居住消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住宅的施工建造過程中,采用節能技術與節能材料;二是在居住過程中居民使用節能家電,并選用環保的裝飾材料來減少碳排放。具體來說,推動低碳居住消費,可以從以下方面實施:首先,進行住房節能設計,墻體多使用保溫材料,墻體保溫、安裝雙層玻璃設計越多則越低碳。其次,簡化住房裝飾,裝飾風格越簡潔則越低碳。最后,在家電的選擇上,多使用節能環保家電,越多選擇節能家電則越低碳。
低碳服裝消費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服裝的過程中選擇產生碳排放總量更低的消費行為,居民可以從服裝的購買數量、服裝利用率、服裝面料以及限制服裝處置方法等方面實現低碳服裝消費。首先,居民可以控制服裝的購買數量,實行買精不買多原則,購買數量越低則碳排放越低。其次,提高服裝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則越低碳。第三,在面料的選擇上,盡可能選擇植物性面料,避免選擇化纖類面料的服裝。第四,對于閑置服裝的處理,盡可能做到循環利用,例如不穿的衣物可以做抹布等生活用品,避免直接丟棄產生大量的碳排放。
居民的交通消費行為主要包括兩方面的交通工具的選擇:一是城市內部交通,二是城市間的長途交通。減少交通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可以從市內交通方式的選擇、私家車排量和城際交通方式的選擇等方面實行低碳化。首先,在市內交通方式的選擇上,選擇合理的交通工具,距離較短,選擇綠色步行;里程較長,盡可能選擇公共交通,減少使用私家車的頻率,既節約能源又減少污染,既有益健康又兼顧效率。其次,對于私家車排量問題,汽車排量越小則越低碳,在私家車的選擇上,注重小排量節能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新能源汽車。最后,在城際交通方式的選擇上,軌道交通所產生的碳排放要小于長途客車和飛機,因此,應盡可能地選擇火車、高鐵等方式出行。
低碳消費習慣是每位居民都應該培養起來的良好品質,低碳消費習慣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降低碳排放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節約資源的生活習慣。低碳消費習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生活節能習慣、循環節能習慣以及其他習慣。首先,居民們應該做到隨手關燈、隨手關閉電器電源,增加關閉水龍頭的頻率,節約生活資源。其次,在外出購物時,隨身攜帶購物袋,減少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頻率,做到循環利用;最后,在商品的選擇上,不選擇過度包裝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