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父親姚國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姚建
不堪回首六十年,
世事滄桑自作愆。
少壯迷途失東隅,
收之桑榆未為晚。
60 歲生日這天,黃埔軍校4期生、陸軍大學9 期生、國民黨原第38 軍軍長、四川省政協委員姚國俊寫下這首題為《六十述懷》的詩。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詩。詩中的“東隅”和“桑榆”來自《后漢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意即過去的時光無法挽回,但在未來可以去獲得。這首詩表達了他對過往的感嘆、愧疚和對未來的期許。
姚國俊出生在陜西禮泉縣農村一個貧苦的私塾先生家庭。在父親的啟蒙下,他幼時就酷愛讀書,陜西省立一中畢業后參加北京大學預科考試,榜上有名。但他后來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報考遠在廣州的黃埔軍校。

/ 黃埔時期的姚國俊。
姚國俊為什么要改變初衷,投考黃埔軍校呢?這同他的家庭變故有關。就在他中學快畢業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一下壓在了作為長子的姚國俊身上。本就靠親友資助上學的他不得不開始考慮他和家人的生計:如果去上北京大學,學費、生活費哪里來?家人怎么辦?
這時,有兩個人的建議和鼓勵促使姚國俊下決心報考黃埔軍校。一位是張耀明,1905年1 月生,是姚國俊在省一中的同班同學。在陜西省一中學習時,兩人十分要好,無所不談。張耀明進了黃埔軍校后不久,就給姚國俊寫信,介紹黃埔的情況,并動員他投考黃埔。老同學的相邀,讓姚國俊動了心,他感到這不失為一條既可以幫助家庭走出困境,自己還能干一番事業的道路,何況還有那么多老鄉在一起。
另一位是王宗山。王宗山,字登云,長姚國俊8 歲,是姚國俊的親戚。1924 年6 月,黃埔軍校成立后,王宗山擔任校長辦公室英文秘書兼外語教官。1925 年7 月,王宗山受黃埔軍校派遣到北方各省招生,得知姚國俊的處境,也想幫他一把,就將自己前來招生的事托人告訴了姚國俊,表示只要他愿意,可以幫助他考入黃埔軍校,而且進校后,親戚間也有個照應。
那時,黃埔軍校在社會上特別是在知識青年中,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報考黃埔軍校是許多青年人的愿望,而且,黃埔軍校不但不收費,還管吃管住有零花錢,這對一些家境貧困的青年來說,亦有一定吸引力。王宗山的關心和幫助,最終促成姚國俊下決心投考黃埔軍校。那年,姚國俊21 歲。
1925 年7月,姚國俊和北方一些投考黃埔軍校的青年,包括共產黨人劉志丹先后出發,奔赴廣州。
軍校對考生的學歷要求是舊制中學畢業或同等學歷,考試則是按舊制中學的水平出題,加上口試,以觀察考生對三民主義了解的程度,推斷其志趣、常識、能力及將來有無發展的希望。中學生水準的考題,對于學習成績一向很好的姚國俊來說,自然不成問題。他順利通過了考試,被錄取為黃埔軍校第4 期的入伍生。
就在姚國俊當入伍生不久,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開始了。參加這次東征的黃埔軍校校軍歸屬東征軍第1 縱隊。東征軍的第一個目標是攻打惠州,此處集中了陳炯明主要兵力,又是東江門戶,三面環水,地勢險要。第1 縱隊的大部兵力擔負攻城任務,姚國俊所在的團作為預備隊,給前方護送彈藥給養。預備隊雖不直接沖鋒陷陣,但常常穿梭于槍林彈雨之中,也很危險。10 月13 日上午開始攻城,14 日傍晚, 經過激戰, 第1 縱隊終于攻下惠州。
攻占惠州后,姚國俊所在的2 團在此留守。在出師東征和駐守惠州期間,他耳聞目睹了許多同學身先士卒、英勇戰斗的事跡。參加攻打惠州的27 名連的黨代表,都是共產黨員或國民黨左派人士,其中21 名犧牲、6 名負傷。他還親耳聆聽了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在惠州第一公園舉行的追悼陣亡將士大會上的演說,很受教益。在這場戰役中,姚國俊第一次親歷槍林彈雨的生死考驗,體驗到為正義事業而戰的豪情,體驗到軍人的榮光。
第二次東征凱旋后,姚國俊又回到軍校,繼續接受教育和訓練。開學后,學校的課程排得滿滿的。政治課是以革命理論和革命知識為主要內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都列入正課。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有演講、討論、問答、調查、出版刊物等。軍事課主要是講典范令和四大教程,如步兵操典、射擊教范、野外勤務,以及戰術學、兵器學、地形學,另外還設有軍制學、實地測圖等。
1926 年2 月,入伍生進行升學甄別考試。姚國俊考試成績不錯,成為軍官生,擔任步兵 第1 團 第9 連 第1 排 第1 班班長。入校不久,學校辦理入黨登記,要求學員都加入國民黨,姚國俊也接到一份國民黨黨員登記表。此時,他對三民主義已有所了解,衷心擁護,遂逐項填寫并簽名,成為國民黨黨員。后來有一天,與姚國俊同一個團的老鄉劉景桂(劉志丹)找到姚國俊,慎重地問他愿不愿意加入共產黨。姚國俊出身貧寒之家,也學了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并不排斥三民主義,他對“共產”亦并無反感,加之在第二次東征時,他目睹共產黨員學生沖鋒陷陣,出生入死的情景,深受感動,因此,他表示愿意加入共產黨,并秘密履行了手續,劉志丹就成了他的入黨介紹人(姚國俊生前多次對兒子口述)。這樣,姚國俊與一些同學和教官一樣,同時具有國民黨黨員和共產黨黨員身份。雖然參加了共產黨,但姚國俊尚沒有樹立執著的共產主義信仰,加之他性格內向,不愿拋頭露面,不善交往,喜歡按部就班地學習、訓練,因此,他并未參加太多黨的活動。不是和他很親近的人,都不知道他已參加了共產黨。
1926 年10 月,在北伐軍攻克武昌的捷報聲中,黃埔4 期的全體同學正式畢業。至此,姚國俊結束了黃埔軍校生活。
畢業當月,姚國俊同一部分黃埔畢業生來到第21 師報到。師長嚴重對新來的年輕軍官們訓話,然后把他們分發到最基層。姚國俊被分發到第163 團(團長陳誠)第1 營(營長宋希濂)第2 連任連附。

/ 1985 年,姚國俊在黃埔軍校舊址留影。
這時,北伐戰爭已經打了幾個月。北伐軍一路浴血奮戰,在兩湖戰場橫掃軍閥吳佩孚部隊,攻克武昌,但在東路江西和福建一線,遭到軍閥孫傳芳部負隅頑抗,損失慘重。
1926 年秋冬,嚴重奉命率第21 師隨東路軍從廣東出發北伐,一路轉戰閩浙贛地區。在江西南潯線上,部隊碰上了孫傳芳手下盧香亭的隊伍,雙方在德安的馬回嶺地區拉開了陣勢。姚國俊所在的163團1 營奉命向敵方陣地發起進攻。數次攻擊中,他身先士卒,始終在第一線指揮作戰。激戰中,姚國俊左大腿被子彈穿透,仍然咬牙不退,一直撐到突破敵陣。東路北伐軍經過幾晝夜血戰,終于擊潰了孫傳芳的主力。在這次戰役中,姚國俊在部隊里贏得了榮譽,不久當上了連長。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時,姚國俊正在上海。雖然“清黨”沒有觸及到他(1926 年下半年,劉志丹被共產黨組織派往馮玉祥部以后,姚已基本沒有參加黨的活動),但他畢竟具有兩黨黨員身份,突如其來的事變讓他感到震驚,而何去何從也讓他非常矛盾。躊躇之際,他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黃埔軍校的教育長鄧演達。他是姚國俊最為信賴和愛戴的一位師長。他先后聯系了幾位在上海的黃埔4 期同學從上海出發,一路奔波來到武漢, 找到了自己的老師,表示了對“清黨”的疑慮。鄧演達比較了解這幾個年輕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并向他們闡述了自己對形勢的看法。他還以北伐軍總政治部的名義,根據幾個年輕人各自的經歷和特點,給他們一一介紹了新的崗位。由于姚國俊一直在軍隊任職,且表示想回陜西, 鄧演達就將他介紹到西北軍楊虎城部工作。姚國俊還是在上中學時,就知道楊虎城的大名,很愿意在這位久已仰慕的將軍手下工作。
1928 年 春, 姚 國俊被派到中央軍校軍官團學習。當年秋,成績優異的他考上北平陸軍大學。1931 年底畢業后,重新回到楊虎城部,擔任軍官訓練班副主任(主任由楊虎城兼任)。姚國俊以自己豐富的軍事知識和在作戰中的指揮應變能力,盡責盡力地為17 路軍培養軍事骨干力量。他的工作和人品,得到楊虎城的認同和下級軍官們的贊許。
1932 年7月,姚國俊的陜西老鄉和黃埔校友關麟征和張耀明各寫了一封信給姚國俊,熱忱地希望他到25 師任職,信中充滿期待之情。同時,關麟征也給楊虎城寫了一封信,以私人的名義,請求楊為姚放行,滿足自己的心愿。關與楊是老鄉,25 師過去屬于西北軍第26 路軍孫連仲部,他們雖無深交,但彼此都熟悉,且都看重和尊重對方。楊虎城雖然舍不得姚國俊離開17 路軍,但關麟征和張耀明二人的盛情難卻,最后,還是讓姚國俊去了25 師。
從此,姚國俊與關麟征、張耀明幾位“鄉黨”風雨同舟、南征北戰,共同度過了一段血與火的軍旅歲月,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