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子杰
臺灣地處歐洲往來東北亞航線及美洲通往東南亞之要道上,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國船只往來亞洲的中繼與貨物轉運站。尤其在16 世紀,歐洲海權大國崛起,英、法、荷、西、葡等國,無不視臺灣為往返歐亞的補給站或休息站,甚至把臺灣當作對中國大陸貿易的交易中心或是走私中心,許多大陸商人將絲綢、茶葉、陶瓷、珠寶、金銀飾品等物品運到臺灣賣給歐美及日本商人。就是這一層商業利益及地理優勢,使臺灣變成歐亞新興海上強權覬覦的瑰寶,他們無不想盡辦法巧取豪奪。
早期歐美強權船只到臺灣基本上都是暫時性的,歐美列強攻打臺灣,也不是為永久占領臺灣,而是為貿易及商業考量。他們只是向清廷施壓,搶奪島上資源,或為船只避難及補給等,都是屬短暫性停留,從未想永久占領臺灣,當然他們也不會致力建設臺灣。
然而與臺灣毗鄰而居的日本,對臺灣的態度卻非如此,這位惡鄰一天到晚覬覦咱家圍墻內的甜美果實,對侵略臺灣是有深謀遠慮的,甚早就積極布局,想有計劃地占領臺灣,甚至占領全中國。歷史上,日本對臺灣的侵略可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趁火打劫階段。在元代中期至明代中期,以烏合之眾的海寇為主。后來,一些日本諸侯也見獵心喜,組織正規海盜軍加入。
第二階段:偷雞摸狗階段。從明代末期到清代末期,以豐臣秀吉及德川家康為主,是有計劃地占領臺灣,甚至中國大陸、朝鮮。
第三階段:明目張膽階段。從清末到民初,日本的明治天皇時期,直接發動侵略戰爭,如甲午戰爭及二次世界大戰,這時日本野心更大,意圖并吞全亞洲,與德國及意大利結合想并吞全世界。
1271 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后,1274 年及1281 年兩次發動戰爭,渡海攻打日本,但都鎩羽而歸。1283 年忽必烈還想第三次攻日,但因眾臣反對,加上前兩次挫敗,元世祖心中不免遲疑,再加上打仗耗費金錢,國庫空虛,內政混亂,最后還是打消第三次攻日的念頭。元世祖兩次攻日,雖都失敗,但也重創日本,日本認識到蒙古大軍的可怕,知道忽必烈必有第三次行動,而且規模會比前兩次還大,于是日本全國都處于抵抗元朝的高度壓力下,將全部資源投入在防元朝的工作上。此時的日本,幕府逐漸失去控制國內的武士集團的能力,導致日本鐮倉幕府于14 世紀中葉時瓦解,日本群雄四起,諸侯割據,戰亂不斷,進入戰國時期,即所謂的“南北朝時期”(1336—1392)。日本國內政治動亂,物資缺乏,許多武士集團、盜匪集團趁勢而起,成群結黨,借海上貿易之名,行海上強盜之實,常常騷擾中國沿海及周邊島嶼,如臺灣、澎湖等。當時元朝施行海禁政策,禁止一切對外貿易,然而效果適得其反,更促成中日“海盜貿易”的興起,讓日寇更為猖獗。
元朝中期,日本??艿闹攸c并非臺灣,主要是中國大陸沿海省市。然而到元朝末期,中國內部民變四起,元朝已無力顧及海防,日寇更是猖狂,借機趁火打劫。日本諸侯看有機可乘,組織正規海盜軍加入海上打劫的生意,當時元朝在澎湖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初期還能嚇阻一些倭寇的襲擊,到元末時期,澎湖巡檢司自顧不暇,毫無能力阻擋倭寇侵襲,許多大陸沿海居民紛紛渡海移居臺灣避禍,臺灣大陸移居人口一時劇增,島內經濟也急速繁榮起來,但此一榮景卻引來日寇的覬覦,使得倭寇侵臺次數增多。
根據《元史》記載,在公元1353 年(至正十三年),有數千倭寇突襲澎湖列島,這是史上有記載的倭寇第一次大規模侵略臺灣及周邊群島,此后日寇對臺灣的侵襲有增無減,日益頻繁。
到了明朝初期,倭寇侵犯問題更加嚴重復雜,元朝殘部流落海外,搖身一變成為蒙古海盜,并與日寇勾結,協助日寇打劫中國大陸及臺灣,作為日寇的參謀、向導、馬前卒。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1368—1398),對倭寇騷擾頭痛不已,遂采閉關自守的政策,施行海禁防堵日寇侵襲,可是日寇騷擾中國的情形比元朝還嚴重。明太祖對日寇不斷騷擾的情形極為憤怒,多次下令備糧練兵準備發兵日本,但受群臣勸阻,并鑒于元朝大軍兩次出兵日本皆慘敗的紀錄,以及國內戰后百廢待興的狀況,只好忍氣吞聲按兵不動。但姑息養奸,日寇侵襲沿海省份及臺灣的行動越演越烈。臺灣及澎湖兵單勢孤,又由于大陸移民劇增,商業、貿易快速成長,人民生活富裕,就變成了日寇唾手可得的肥羊,成了海盜集團打劫的天堂。
??芮址钢袊箨懠芭_灣的情形,根據明朝《明實錄》記載摘要如下:
1370 年(洪武三年),日寇竄犯臺灣及福建。
1380 年( 洪 武 十三年)、1382 年(洪武十五年)、1386 年(洪武十九年),日寇連續三次大規模侵擾臺灣。
1387 年(洪武二十年),明裁撤澎湖巡檢司,澎湖淪為日寇、盜匪的巢穴。
1419 年(永樂十七年),明軍在遼東大敗日寇,殲滅日寇2000 多人,日寇元氣大傷,稍有收斂,此后極少有日寇竄犯。
1439 年(正統四年),日寇突襲大陸沿海,此時臺灣成為日寇的休息站。
1581 年(萬歷九年),日倭侵襲澎湖列島。
1592 年(萬歷二十年),日寇侵擾臺灣基隆、淡水。
直到明朝再次施行開放海禁,日本倭寇才無機可乘,再加上日本政府也為??懿粍倨鋽_,終于開始管制、約束日本海盜活動,最后才讓日本大部分海盜集團無法生存,最終銷聲匿跡。此階段日寇侵犯臺灣,主要是趁火打劫的海盜行為,也屬短暫性停留臺灣及澎湖,但第二階段日本諸侯侵臺的野心,卻是想有計劃地長久占領。
日本對中國大陸及臺灣的肥沃領土及天然資源一直有強烈的企圖及野心,到15 世紀末,統一日本的軍閥豐臣秀吉,對富饒的中國大陸及臺灣野心勃勃。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后,意氣風發、志得意滿,像希特勒一樣做起一統天下的白日夢,開始對海外擴張,他發現明朝及朝鮮內部正處于混亂和軍事不振的時期,即意圖以“假道入唐”(唐就是指中國,當時的明朝)名義,先征服朝鮮,再并吞整個中國。這一場“中朝日”戰役歷時7 年,是16 世紀世界上最大、歷時最久的戰爭(史稱“萬歷朝鮮之役”)。
豐臣秀吉的“入唐”計劃行動共有兩次,兩次都采“先取朝鮮,后攻大明”的戰略。結果豐臣秀吉兩次行動皆未打到中國國境,就宣告失敗,無功而返,真是天佑中華。
1592 年(萬歷二十年),豐臣秀吉第一次出兵朝鮮,前后共動員20 萬大軍。初期,朝鮮節節潰敗,日軍勢如破竹,在很短時間內就攻下朝鮮主要城市釜山、漢城、平壤等,眼看日軍就兵臨大明邊境,朝鮮火速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神宗朱翊鈞緊急發兵5 萬馳援朝鮮,與朝鮮水師提督李舜臣合力抵御日軍進攻,迫使豐臣秀吉和談,豐臣秀吉勉強退出朝鮮半島。豐臣秀吉第一次的“入唐”白日夢就此宣告破滅,但豐臣秀吉并未放棄他的侵華計劃。
1597 年(萬歷二十五年)2月,豐臣秀吉發動第二次“假道入唐”,再次出兵攻打朝鮮,日軍還是先盛后衰,明朝緊急調8 萬大軍馳援朝鮮,最后一場戰役雙方持續了5 個星期,日軍大敗,豐臣秀吉羞愧積郁,1598年8 月在日本京都伏見城內暴斃。在朝鮮作戰的日軍得知消息,全軍無心戀戰,夾著尾巴倉皇撤出朝鮮逃回日本,但多數日軍還是被中朝聯軍殲滅,豐臣秀吉的第二次“入唐”夢又告破滅。
這兩次戰役,豐臣秀吉前后共動員了約30 萬大軍,皆無功而返,非但如此,還讓自己的政權不保,不久就被德川家康取而代之。有些日本學者甚至大言不慚地表示,如豐臣秀吉晚幾年死,“入唐”戰役繼續打下去,打垮明朝的人說不定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而是豐臣秀吉。可見日本人對侵略中國的野心,做鬼都不會放棄。事實上,豐臣下一代也還是天天在做侵華的白日夢,侵犯我中國的野心從未改變。這場戰爭也是歷史上日本第一次大規模侵略中國及朝鮮的行為。
豐臣秀吉在“假道入唐”的同時,還不忘臺灣這塊肥沃島嶼,1593 年(萬歷二十一年)豐臣秀吉派遣使者原田孫七郎攜帶招諭令文書前往“高山國”(日本古代對臺灣的稱呼),要求“高山國”臣服及納貢于日本。豐臣秀吉顯然對臺灣的情資不夠,臺灣當時既無國更無王,也不是他們想象中的統一的“高山國”,當時臺灣少數民族部落各自為政,互不隸屬,只有許多部落酋長而已,并無統一的領導人,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的一把手“國王”,豐臣秀吉的使者來臺當然找不到可以呈遞國書的“高山國”國王。結果原田孫七郎在不得要領下,無功而返,不但無法完成使命,還損失多人,遭臺灣少數民族“出草”(殺害)。(《臺灣歷史圖說(八):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一)》,《海峽快訊》編輯部,1999 年11 月17 日。)
1609 年(萬歷三十七年),德川家康任命有馬晴信到臺灣,欲霸占臺灣港口,將臺灣變成日本對中國的貿易基地,并要求臺灣(國王)向日本稱臣納貢,可是仍然不得要領,還是找不到臺灣的“國王”,結果反而與臺灣少數民族沖突,有馬晴信俘擄數名臺灣少數民族回日本。在侵略過程中,有馬晴信與西班牙及葡萄牙人發生嚴重沖突,最后有馬晴信不敵,狼狽地返回日本。
1616 年(萬歷四十四年),日本德川家康命令長崎代官村山等安籌備侵臺事宜,村山等安乃命令次子村山秋安率船艦13 艘及三四千名士兵向臺灣進攻,這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侵臺行動。當村山秋安艦隊航行至琉球附近時,遭遇到臺風,他們僅有一艘船抵達臺灣。抵臺之日軍登岸,卻被臺灣少數民族殲滅。這是日本第一次有計劃性地侵略臺灣行動,結局還是鎩羽而歸。
此時日本對臺灣的侵略戰略,從烏合之眾的打劫行為演變成有計劃的偷雞摸狗行為。
此次德川家康侵臺行動失敗,使德川幕府侵臺的計劃轉趨保守,但其他日本人侵臺活動仍十分活躍,犯臺行動時而有之。1616 年,德川家康身亡,繼任者德川秀忠原本也想侵略臺灣,但都未成功。1633 年(崇禎六年),德川家光繼任后,改行鎖國政策,發布鎖國令,禁止日本海上活動,日本在臺灣的活動也就漸漸減少。到1641 年,共發布5 次鎖國令,終完成鎖國制度,對外交流逐漸減少,此階段日本對臺灣的侵略也暫告結束。
綜觀這段時期日本人占領臺灣的意圖,其最大目的除了領土外,就是想利用臺灣作為對中國大陸貿易和南洋通商的中轉站或休息站。在這方面,日本人和遠渡重洋來臺的歐美人目的是沒有太大區別的。(《海峽快訊》1999 年12 月2 日。)

/ 石門古戰場紀念碑。
1871 年(同治十年)10 月18日,一艘琉球國的貢船“山原號”(當時琉球同為清朝及日本的藩屬國),從日本回航時,遭遇到颶風,漂流至臺灣屏東滿州附近,船上69 名乘客,3 人溺死,66 人登陸臺灣,其中54 人被臺灣屏東高士佛社少數民族殺害,其余12 人逃走。1873 年,日本向清朝總理衙門交涉,大臣毛昶熙竟無知地答復:“(臺灣)生番系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比毡敬酱舜谓^佳機會,便借毛昶熙所言臺灣東部為“無主番界”為由,向臺灣東部出兵。
1874 年5 月8 日,日 本 派遣3000 多名士兵從臺灣東部屏東車城鄉射寮村附近登陸。5 月18 至21 日,日軍與臺灣少數民族發生零星戰斗;5 月22 日,日軍進攻屏東石門村;6 月1 日,日軍分三路全面掃蕩屏東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臺灣少數民族部落,瘋狂殺害臺灣少數民族;6 月中,臺灣少數民族戰敗投降;7 月,日軍占領屏東龜山(今車城鄉),開始蓋房修路,準備長期占領屏東龜山。
清廷獲知后,立即任命在福建的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授予他處理此事件的軍事外交大權,命其率兵火速前往臺灣。沈葆楨立即征調唐定奎部隊6000 余人、張其光及吳光亮等洋槍隊共8000 余人先后抵臺,積極備戰。此時雙方戰力情勢逆轉,我強敵弱。當時臺灣南部瘧疾肆虐,侵臺日軍因瘧疾疫情,病亡慘重,加上彈盡援絕,正處于相對劣勢情形下,日本政府只好派內務卿大久保利通赴中國交涉,最后在英、美、法三國調停下,中日政府于10 月31 日簽訂了《中日北京專條》(又稱《北京專約》),日軍于12 月1 日撤出臺灣。日軍雖然退出臺灣,但此專約內容等于清朝默認中國的藩屬國琉球(沖繩)屬于日本,然而日本還心有不甘,也并未放棄侵略臺灣。
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早在1867年(清同治六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后,改變基本國策,施行軍國主義,鼓吹以武力對外擴張國土時,就一心覬覦中國肥沃的領土及自然資源。日本政府為推行軍國主義,施行軍制改革,積極推動軍事現代化,大量擴充軍備、兵源,以備對外作戰之需。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已建成6 個野戰師、1 個近衛師,當時服役兵力高達12—13萬人。甲午戰爭之前,還不斷派遣間諜、密探到中國大陸、臺灣、朝鮮、東南亞等地搜集軍事及民間情報,繪制詳細的軍用地圖,但清朝上下卻是渾然不知。
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矛頭首先就對準鄰邦朝鮮和中國大陸。1894 年7 月23 日,日軍從仁川登陸,闖入朝鮮王宮,逼迫朝鮮驅逐駐守牙山的清軍。提督江自康率領2200 名士兵搭乘“高升號”輪船趕赴牙山支援,在毫無警覺及戒備的情形下,被日艦突襲,不幸沉沒。日軍同時進攻駐守牙山的清軍。同年8 月,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清軍在平壤戰役和黃海海戰中受到重挫,日軍開始借機侵略中國東北。次年2 月,日軍攻占中國山東的威海衛港,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東半島也全部淪陷。最后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本馬關港,于1895 年4 月17 日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清朝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原本清朝也割讓了遼東半島,在俄羅斯、德國與法國三國干預下,清朝以賠款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而臺灣、澎湖及附屬島嶼從此與中國分離開來,長達50 年之久!這50 年是兩岸人民心中的痛。
當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的消息傳回臺灣時,全臺灣民眾義憤填膺、痛不欲生,“紳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希望清政府能改變初衷。名臣張之洞建議以臺灣礦產利益授權英法諸國,希望他們為其利益出面干預,但皆無效。1895 年5 月25 日,臺灣人民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發表宣言,宣布脫離清朝。此舉并非獨立,反而是希望能不離開中國,并借此引起國際重視、干涉、調解,使臺灣免于被日本統治。
然而,此舉還是無法改變臺灣被割讓的事實,日本侵占臺灣已是處心積慮,豈會放棄。日軍急迫地在5 月29 日于北臺灣基隆澳底登陸,6 月3 日攻占基隆,唐景崧和丘逢甲等要員相繼內渡大陸。臺人辜顯榮(辜振甫的爺爺)等人在6 月11 日打開臺北城門,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臺北城。此后3 個月,臺灣義勇軍、少數民族等和日軍發生大小無數血戰,例如苗栗之役、彰化八卦山之役等。同年10 月下旬,劉永福在彈盡援絕下,只好棄守臺灣內渡大陸,日軍占領臺灣南部,結束臺灣民主國184天的壽命。
此時,日本幾乎已控制全臺灣,但臺灣各地抗日義舉并未隨之終止,如1907 年的北埔事件,1912 年的林圯埔事件,1913 年的東勢事件、苗栗事件,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1930 年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在50年的日據時期,臺灣人的奮勇抗日行動不曾間斷,直到1945 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回歸祖國,才告終止。只可惜當時中國政府沒能一并收回琉球群島(今日沖繩島),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永久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