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紅
本期將帶您領略在不同城市同宗同脈的學校: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
并蒂連枝同賀華誕
(安徽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聯合校慶發布的主題LOGO)
這是安徽理工大學與合肥工業大學兩所高校2020年聯合校慶時發布的建校75周年主題和標志。
安徽理工大學的標志采用安徽理工大學校徽中的Miner Pick(礦工用的鎬)、Key(鑰匙)和學校特色建筑等元素構成“75”字樣。Miner Pick反映學校的歷史沿革、發展脈絡和特色學科,象征著安徽理工大學全校師生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勤懇務實、刻苦奮進的開拓精神。
合肥工業大學的創意源于學校工業報國之志,“75”代表著學校走過的75載光輝歷程,校徽圖案嵌入其中,具有較強的識別度和歸屬感,“75”中的“5” 變形為機械齒輪形狀,突出了學校工業報國的初心,體現了學校“培養德才兼備、能力卓越,自覺服務國家的骨干和領軍人才”的追求與信心。
不過,這兩所學校公布的標志“神似”,不僅構成元素差不多,連主題、顏色也幾乎一致。 不同之處在于,合肥工業大學的校慶標識里包含了該校校徽,而安徽理工大學的標識中則是該校標志性的紅樓。
2022年10月7日,在徽州大地上,安徽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安理工”)與合肥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合工大”)兩所高校又迎來了建校77周年華誕。雙節同慶,兩地師生通過豐富的文藝活動和真摯的辭藻詩篇為國家、為母校送上真摯的祝福。
不同城市不同名稱的兩所高校,同一年誕生已實屬有緣,同一天生日的更是鳳毛麟角,那為什么安理工與合工大會有如此相似的經歷呢?
“一門三杰”緣起淮南
網上談及安理工與合工大這兩所高校時,網友還會引入另一所高校——山東科技大學,稱它們為“一門三杰”。
安理工與合工大的本家1945年創建于蚌埠,初名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1947年學校遷址淮南,更名為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49年更名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兩所煤炭高校之一。
這里提一下當時淮南所處的時代背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淮南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在礦產資源缺乏的華東地區,淮南扮演的角色特別重要。于是,當時為了支持能源基地建設,除了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1951年成立的山東淄博洪山煤礦工業學校也遷到淮南,更名為淮南煤礦學校。當時的淮南擁有兩所理工院校,工業經濟地位重要度可見一斑。
1956年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遷址合肥,升格為合肥礦業學院,1958年再度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1971年合肥工業大學被拆分為兩所本科高校,分別在合肥和淮南兩地獨立辦學,兄弟倆開始分工分家。
1971年合肥工業大學的采礦和煤田地質學科專業,又整建制回遷淮南,與淮南煤礦學校合并組建淮南煤炭學院。1981年淮南煤炭學院更名為淮南礦業學院,其間,華東煤炭醫學專科學校和淮南化學工程學校相繼并入。1997年更名為淮南工業學院,2002年更名為安徽理工大學。
而1963年,感召于山東當時支持安徽能源基地的建設,同時在國家區域協同發展的政策引導下,淮南煤礦學校本科部回歸山東并入山東煤炭學院,后來發展為山東科技大學。
“一門三杰”的關系
安徽理工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是兩兄弟,大家一起離開淮南到合肥闖蕩并在省城闖下了一片天地,后來,安徽理工大學回淮南老家守著祖產。而山東科技大學則是從山東來淮南旅游的,后來回山東老家了,不過女兒淮南煤礦學校不肯走,后來嫁給了安徽理工大學。(網上流傳的關于三校的較為通俗易懂的段子)
建“工”立業還看今朝
合肥工業大學:建校至今七十多載,合肥工業大學已經成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近年來,合肥工業大學深入實施“立德樹人、能力導向、創新創業”三位一體集成教育教學體系。學校也被稱為“汽車界的黃埔軍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左延安、竺延風、苗圩等。
安徽理工大學:學校擁有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安全精準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業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創新平臺近40個。在安徽省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中,安徽理工大學位居第三;在安徽省高校發明專利授權排名中,安徽理工大學名列第七。安徽理工大學接連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
“機械四小龍”是指原機械工業部直屬的合肥工業大學、湖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現并入吉林大學)、燕山大學四所老牌機械強校。在眾多設置機械專業的院校中,“機械四小龍”被稱為業界的王者,行業認可度極高。
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木鐸聲聲一百年
“鐸”出現于夏商,是一種以金屬為框的響器。古代用以木為舌的木鐸宣布政令,后來木鐸就成了教師的指謂。《論語》中記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后人將此說法擴展,稱老師為執掌木鐸的人。
有兩所師范大學,一所位于燕趙之地,一所立于西北重鎮,因源出一體——京師大學堂,故兩校校徽采用同一主題元素,標志物為“木鐸”。這兩所大學便是北京師范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木鐸”一直作為北京師范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的校徽標志物。
源起:鐸聲一振,弟子來歸
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之所以能成為京師大學堂的辦學主體和核心,是因為張百熙,張百熙作為管學大臣“首重師范”。而后,張之洞主持清廷學部期間,他表示,希望京師優級師范學堂能夠 “為全國教育之標準”,做中國教育的“北斗”。而在陳寶泉先生擔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的9年時間里,他將“教育為國家命脈,師范為教育胚胎”的思想和“以成己成物為勵學及服務之方針”的理念推行于高師的辦學實踐。
可以說,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歷史,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是濫觴。
由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的辦學理念與木鐸的意象有高度的契合。于是,1916年4月,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出版的《校友會雜志》,首輯封面上開始出現“木鐸”的圖案。
圖案以長柄“大鈴”為主體,這明顯借鑒了東漢許慎“鐸,大鈴也”的釋義。在構圖上,鐸體肩部兩側各飾一下垂的“稷穗”,鐸底的“舌頭”和鐸柄的“掛孔”各系蝴蝶形的絲結,鐸體周邊由絲帶環繞。鐸面是“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友會雜志”的篆體黑字。在色系的搭配上,鈴體黃銅,絲帶草綠,而嘉禾淺棕。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稷為五谷之長”,關系社稷民生。這是學校以木鐸圖形喻示學校辦學理念的開始。
陳寶泉因辦學有方,深受師生的愛戴,校友評價他:“吾師桃李滿林,鐸聲一振,弟子來歸。”
1902年京師大學堂設師范館,1904年師范館改為優級師范科,1908年5月,又改名為京師優級師范學堂,并搬到廠甸五城學堂,開始獨立辦學,1912年又改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改為“北京師范大學”。
發展:學校師生的身份標識
1931年,在學校印制的《民國廿年師大同學錄》的內頁,印有“木鐸”圖案,并注明為校徽。與1916年的木鐸圖案相比,這個構圖更為簡練,絲帶、嘉禾等附著物已不再現。
木鐸開始采用編鐘形狀。其頂部有帶幾何紋飾的柄,上徑小,下徑大,底口兩端呈尖角形。在木鐸的肩面,兩穗嘉禾環柄排列,頂部由一太陽照耀。校徽底色為深藍色,鐸面有白色篆體的“師大”二字。之所以簡稱“師大”,是因為國民政府施行“高師改大”政策,到1931年,北平師范大學成為全國唯一的師范大學,所以提起“師大”,非北平師范大學莫屬。與1916年的構圖相比,禾穗由沿面下垂改為置頂上刻,形象由具體而抽象,由此也可見兩幅構圖的承續關系。該校徽從1931年一直使用至1934年初。
1934年5月,學校校務會議通過了對校徽圖案的修改建議。
新校徽的圖案為漢古銅鐸形狀,借鑒了編鐘的形制,鐸的上部改為環形。顏色由藍、白、金三色組成,分別為藍色底色、金色紋飾、白色字體。
與1931年的校徽相比,新校徽的造型更加典雅,結構更加嚴謹。1937屆畢業生趙擎寰先生對這一時期的校徽有著清晰的記憶:“這種校徽用銅坯琺瑯制作,藍地金黃線條花紋,‘師大二字篆體白色。……我們入學報到發給校徽,它的背面有編號數字。”木鐸校徽成為學校師生的身份標識。
1931年7月,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并入北京師范大學,新學校定名“國立北平師范大學”。
遠揚:傳統和精神的接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被迫西遷,參與組建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改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但學校始終接續師大的傳統和精神,仍沿襲北平師范大學時期的木鐸校徽。
與1934年的校徽相比,幾何紋與雕刻花紋用了白色,鐸體周邊白線勾勒,以增加立體感,鐸面中間橫向加入“西北師院”四個篆體字。
1946年,學校回歸北平復校,不過,一部分師生永留西北,繼續建設西北師范學院,西北師范學院之后又發展為西北師范大學,但以“木鐸”為徽識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木鐸金聲”從此以蘭州為基地,遠播西域。
校徽:木鐸金聲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校徽由核心圖案、建校時間與英文校名組合而成,整體造型為圓形印章形。核心圖案為象征中國教育教化傳統的‘木鐸金聲”。
所學足為后輩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推白話文和國語運動、建中國民俗學派、著《中國通史》、研國家《通用規范漢字表》、編《中華建設新圖》、創中國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建光反應量子化學理論、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百廿京師,始終是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和國家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全國“最美教師”“最美教師團隊”“最美高校輔導員”,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北師大“四有”好老師終身成就獎和金質獎章榮譽稱號獲得者……一批批優秀教師,匯聚起磅礴的北師大力量,將學校教書育人整體事業推向新的境界。
這是北京師范大學為我們詮釋的“木鐸金聲”。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同根同源,前身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發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兩校校徽采用同一主題元素,標志物為“木鐸”。
2015年以來,西北師范大學共組織400余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赴甘南州幼兒園支教;依托甘肅省高校教師教育聯盟,對口臨夏州開展“千人援教頂崗”計劃;聯合社會力量,籌資近3000萬元,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臨夏州、隴南市等地,建設了524間專遞課堂、60間同步課堂。
從隴東老區到天山腳下,從大漠戈壁到青藏高原,28萬余名默默奉獻、辛勤耕耘的西師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這是西北師范大學為我們詮釋的“木鐸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