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媛媛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是培養具備民族傳統體育技能和知識、與能夠從事武術教學和體育教學的重要人才。社會主義新時期以來,我國各個高校越來越重視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課程建設,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旨在促進武術與民族體育課程教學的創新發展。眾所周知,武術與民族體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推進高校武術和民族體育專業的教學改革,不僅能夠切實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促進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創新發展,還能夠培養出更多具有高素質、高專業能力的武術人才,更能夠將中華傳統的武術文化發揚光大,探索武術和民族體育的時代價值和教育價值。在教學中,高校不僅要把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當作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更要挖掘其中的體育文化,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讓學生能夠在成長成才中將武術和體育精神融入生活實際當中,促進我國武術與體育專業的全面發展。
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成為了當前高校推動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建設的最新要求[1]。通過對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優化,能夠有效保證我國傳統武術文化與體育精神得到快速的發展。高校作為培養我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不僅要在教學中促進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在教學中融入時代內涵,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高校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教學工作普遍得到了改善,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因素導致了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的數量及質量上都難以滿足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需求。
首先,就目前我國高校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教學情況來看,其管理體制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相關教學部門并不重視對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導致將武術與民族體育進行分裂式教育,影響了專業人才的綜合性培養。在教育教學中,高校并沒有針對專業的特性進行精細化管理,沒有針對性人才培養方案,甚至將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和其他專業的教學內容相混淆,嚴重影響了專業人才培養的高效性。理論上講,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是旨在培養具有武術和體育雙重教學能力的專業人才,并且引導這些人才能自覺承擔傳承中華優秀的武術文化、弘揚體育競技精神的重要責任,但是,部分高校在專業目標的設置和教學方向上有所偏離,只注重對學生武術技巧、體育競技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思想文化內涵教育并不看重。另外,部分高校在開展教育教學時對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并不重視,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專業學科的就業前景,未能有效調整專業的教學內容,導致了專業人才在就業時缺乏市場競爭力,最終也不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2]。部分高校在學科專業的設置上特色不明顯,教學內容單一,其培養目標也與社會的需求相脫節,導致專業報考人數逐年下滑,再加上與其他的體育專業也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并沒有達到“一專多能”的實際教學能力。
隨著我國民族體育產業的迅速發展和人們健身需求的不斷增加,社會對于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也旺盛。部分高等院校為了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在課程目標設置上過于專業化,在教學中過于強調對學生的技巧訓練,甚至把西方體育中的“更快、更高、更強”作為目標,忽略了理論知識以及民族精神的教學指導。我國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教學和西方體育專業教學并不相同,西方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個人的競技能力,而中國的武術和民族體育專業教學則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內涵,更多反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對于傳承優秀中華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新時代,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教學不僅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武術技巧,更多的還是利用武術以及民族體育背后的文化精神內涵來達到啟迪民智、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專業限制和教學體制的影響,部分高校教師在教學時并不能夠將武術與民族體育教學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和哲學精神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和價值觀念相結合,導致其思想教育內涵與社會相脫節,不能夠正確利用其思想內涵達到塑造人的目的。另外,部分高校在對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進行理論教學時盲目地借用西方的體育理論來支撐教學活動的開展,忽略了中華傳統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思想的教學。在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只有以高強度的民族精神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作為理論支撐,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以弘揚中華武術和體育文化為己任,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教師是高校教學活動組織和開展的關鍵。師資隊伍的建設決定了高校專業教學成果和人才培養的高度。從目前我國高校武術與民族體育的教學現狀來看,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導致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首先,部分高校教師在專業教學上并沒有深入挖掘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內涵,而是片面地將武術教學和體育教學進行簡單的融合,并沒有形成專業特色[3]。受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型信息技術的利用率較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多是以技巧訓練為主,長期以往,不但不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在新時代下,單靠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經驗進行教學顯然是不夠的,由于部分高校教師缺乏一定的信息技術利用能力,導致了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教學課堂過于死板,學生不能夠及時了解市場的動向及其他先進的學習資料,也不利于全方面發展。武術與民族體育教學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但受專業限制的影響,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教師在將民族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內涵融入課堂教學時并不專業,導致了學生并不能夠很好地將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教育思想與生活實際相融合,降低了專業人才培養效果。
由于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武術專業動作以及體育訓練技巧等都需要教師進行現場指導。隨著社會發展,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教學內容雖然在不斷地豐富與完善,但是在總體上卻呈現出相對落后的趨勢。首先,受我國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學要求越來越趨向于專業化和系統化,卻忽視了將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實現真正的結合。隨著全面健身理念的發展,高校在專業教學內容方面也應該逐漸向大眾化、平民化發展,利用就業導向驅動專業教學改革,緊跟時代發展下的教學需求。另外,在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教學中,教學內容應該涵蓋多個方面,不僅要包括基本的中國武術歷史、武術理論基礎知識、體育理論知識、運動心理學,還要結合時代發展的內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融入教學當中,保證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在思想上始終與黨的教育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
隨著西方體育文化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思想的影響加深,我國高校更應該在教育改革中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才能夠促使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得到創新發展。
在新時代下,高校有關部門要明確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教學重點,創新教學管理制度。首先,高校要根據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教育內涵和自身的教學目標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其次,在組織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高校要明確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并不是簡單的進行融合,而是要深挖兩者的共同點,豐富課堂教學內容[4]。高校作為我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必要要根據時代發展的特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武術體育實踐能力,還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高校要積極建立健全就業導向機制,對當前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就業方向展開調查研究,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另外,在平時的教學訓練中,教師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引導學生主動承擔起弘揚中華武術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在教育教學中,加強思想教育在武術與民族體育教學中的指導,不僅能夠為教學活動提供豐富的思想理論支撐,還能夠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影響人和塑造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武術和體育運動中強大的精神內涵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專業人才。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要把立德樹人的思想融入武術與民族體育實踐教育的各個環節,貫穿整個學科教育體系,使得各類專業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培養新時代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5]。首先,教師要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武術與民族體育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漸將中華民族的武術精神、體育精神融入實踐中,讓學生能夠切實領悟每一個武術體育動作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思想,引導學生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大任。另外,武術與民族體育與其他學科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深入闡述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精髓,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教學之中是創新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教學模式的關鍵步驟之一。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必須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推進教學朝著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互聯網+教育“正在逐漸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教學的新趨勢。在互聯網新時代下,一味的按照教材和教師的經驗來進行教學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師需要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教學中,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另外,通過互聯網教學平臺,高校教師能夠對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學生形成有效的知識補充,讓課堂教學具有生動性和豐富性。在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網絡教學的拓展不可或缺。充分應用互聯網教學平臺的海量信息資源能夠為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提供相應的知識,對專業課程形成教學補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專業教師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武術比賽、體育教學視頻,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6]。另外,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的多種功能,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制定相應的反饋機制,加快中華武術和體育文化的推廣和傳承。
在傳統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武術與民族體育教學重在傳承,導致專業學生在就業時與市場相脫節,學生的就業競爭優勢較低。因此,高校應該在武術與民族體育的專業教學方向上融入時代發展理念,不僅要重視武術與體育文化的傳承,還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內涵,重視武術與體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當前,高校在進行教學時應該結合當下健身運動大眾化的趨勢,調整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色和就業導向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無論是在適應社會還是在促進社會發展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積極對學生的就業問題展開職業規劃指導,培養綜合性應用人才。在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學科建設上,不僅要反映中華民族悠久的武術文化歷史,更要彰顯民族力量。高校要在學科建設上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在教學中增加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綜上所述,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不僅關系著中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更要關乎著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高校要不斷改革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立足于專業特色,結合時代發展的內涵,培養具有高素質、高專業水平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