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霞 戎杰 王宏 德州學院體育學院
南北走向的大運河,北連"環渤海經濟帶",南接"長江經濟發展帶",縱貫"一帶一路",人口分布稠密,經濟總量與人均經濟水平較高,對我國區域空間合理布局與全面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大運河(山東段)地處大運河中樞區段,是中華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更是運河文化活態性、融合性的典型代表,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2014 年大運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關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相關研究文獻逐步增多,但是關于體育文化與旅游發展的文獻僅十余篇,且缺少實踐方面的研究。2019 年2 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出臺標志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 年3 月《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出臺為運河沿線城市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經濟指明了方向。根據對山東段大運河的初步調研發現:大運河環境保護、人文景觀建設等方面效果提升明顯,但是缺少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設計思路,大運河文化帶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運河文化帶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需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低碳需求為導向,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帶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困境,提出突破路徑,對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大運河文化帶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新發展階段實現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目前由于受國內外大環境的影響,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產品供給結構單一,主要以傳統武術比賽、龍舟競賽為主的文化旅游產品,呈現為趨同性、競技性等特點,如山東省大運河沿線棗莊市、濟寧市、泰安市、聊城市、德州市依據運河古道打造賽龍舟體育賽事,更側重于運動員之間的規則性、競技性,弱化了其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忽視了面向大眾游客的“劃龍舟”親身體驗、技能習得之“地方感”塑造的重要性。
在國家倡導體育與旅游深度融合及輻射效應的帶動下,大眾對其需求日益旺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而形成創新產品、旅游景區和旅游目的時,為游客帶來獨特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的體驗。如泰安市東平縣舉辦2022 年全國“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動時,設置了太極拳、太極扇、傳統武術、鑼鼓等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將大運河、健身健步、傳統體育形成關聯與互動;聊城市東昌府區依托“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城市品牌,將運河文化與東昌湖融合,并在濱水生態景區中開設國家垂釣基地,建構康養旅游線路。然而,回歸“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旅游文化體驗本意,理性客觀地審視發現仍存在以下的問題:在傳統體育文化景觀方面,因具有運河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在旅游景觀中的缺席,呈現在游客面前的傳統體育文化存在趨同性、“千文一面”的特點,對大運河沿線這一地方性、區域性文化的表達處于“虛假”與“真實”之間;由于對傳統體育文化內涵挖掘不充分、深耕挖掘不夠,以傳統體育器物的陳列、傳統體育動作的展演之形式,難以使游客對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的深度感知,形成一種“身體”在場而“體驗”缺席的現象。由此,在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形成的旅游場域中,具有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明顯不足,高質量發展的傳統體育文化旅游景觀也十分匱乏,難以滿足游客對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更高層次的內涵的需求。
為了保證旅游消費者留滯時間,經營者必須開發多樣化的融合資源,打造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品牌,形成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開發與服務收益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目前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推動下,大運河文化帶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信息化建設整體水平較高,如棗莊市旨在打造“智慧全域旅游”“一部手機管古城、一部手機游臺兒莊”等智慧旅游服務、智慧管理體系。但聚焦大運河沿線的鄉村旅游開發中,如棗莊市薛河生態休閑長廊、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村古鎮文化風景區等,以運河文化、生態文化、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為主的文旅融合構建中,信息化、大數據化的云智慧旅游服務應用仍屬初級階段。面對“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發展的新趨勢,鄉村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中的應用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大數據分析在鄉村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相關信息中不能快速全面地進行有效整理,信息利用效率不高、信息化水平較低,在住宿、交通、娛樂等方面與“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配套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因此,加快山東省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信息化勢在必行。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尤其是進入新發展階段,雖然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目前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能力薄弱,核心驅動力(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顯不足。核心驅動力創新是實現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根本要素,然而大多數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使大運河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創新活力、促進區域文化生態繁榮、加強民生工程改善、提高大眾健身健康消費、提升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大運河文化帶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優勢在于能以豐富的傳統旅游資源為基礎,結合濃厚的傳統體育文化氛圍,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特色旅游景點、運動項目的有效開發。在傳統體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和旅游產業結合,加強體育文化旅游景點的開發力度,從體育文化旅游景點的建設角度出發,提升二者融合發展的效果,可以設計體育文化長廊、民族傳統文化景點、開展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關的旅游活動與競賽體育活動等。同時,借助大運河的有利地勢大力推廣龍舟賽,打造龍舟文化品牌。通過豐富多彩的賽事活動,實現體育文化旅游的發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產業品牌,以吸引更多大眾參與,增強消費人群的參與效率,實現產業的合理發展。
雖然有很多傳統體育項目源于古代社會,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傳統體育項目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為了防止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受到新時代體育運動的強烈沖擊被淘汰,國家制訂了很多有關傳統體育與文化旅游產業以及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制度。各地區應優化傳統體育和文化發展的功能,積極增加創新性的傳統體育項目,并通過較強的吸引力、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為了突破傳統體育文化功能的局限性,可以在體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中,向娛樂休閑、欣賞審美等方面進行拓展。例如,讓傳統體育文化競技活動與人們感興趣的現代體育項目融合,給予更多旅游者參與傳統體育競技的機會,使其能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增強對傳統體育項目的進一步了解和喜愛程度。
在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活動進行創新時,可以融入新穎的活動方式,加強對傳統體育文化精神的挖掘,融入新奇的活動體驗,增強其趣味性,這也是推動傳統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同時,在豐富旅游文化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合理開展針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旅游體驗和參與活動,可以在游客參與體育文化旅游活動的時候,為他們提供更多體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機會,吸引他們參與該項目或比賽活動中,提升旅游者良好的旅游體驗感和滿意度,實現對民族體育文化旅游的有效宣傳。
大運河文化帶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的有力支撐。加強大運河文化帶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創新營銷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地方政府要響應國家“人才強旅、科教興旅”戰略,實施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人才優先策略,通過增加政府教育投入,促進特色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品牌創新人力資本提升和積累,造就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營銷人才隊伍,是實現大運河文化帶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議政府能夠支持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營銷人才培養高校的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為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營銷人才培養高校提供資金支持,引導其進行機制改革和創新,為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營銷人才培養高校發展的需要提供生態環境,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營銷人才培養高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動大運河文化帶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路徑。為了實現大運河文化帶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目標,應針對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在體育文化旅游景點開發、優化傳統體育文化功能、豐富體育文化旅游活動、加強營銷人才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發展,以利于實現山東省大運河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安全運行、健康發展,助推大運河文化帶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