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2023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自然資源部發布了《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分亟榻B了2022年以來我國在地質礦產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等方面的新進展,礦產資源政策法規的新變化,礦產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新舉措,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新動態,以及國際地質礦產合作的新成果。
《報告》顯示,我國推進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效果顯著,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發現173種礦產,其中,能源礦產13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5種、水氣礦產6種。2022年,我國油氣勘查在塔里木、準噶爾、渤海灣和四川等大型含油氣盆地的新層系、新類型和新區帶獲得重大突破,非油氣礦產中煤、鐵、銅、金、“三稀”等礦產勘查取得重大進展。2022年,中國近四成礦產儲量均有上升,其中,儲量大幅增長的有銅、鉛、鋅、鎳、鈷、鋰、鈹、鎵、鍺、螢石、晶質石墨等。2022年,金、鋰、螢石等多個戰略性礦產取得重要進展,其中,在山東省內探明國內資源量規模最大的巨型單體金礦床——西嶺金礦。
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進一步提高,重要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取得新進展。我國完成全國地下水資源年度評價和儲存變化量調查,持續推進海域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以及大洋地質調查等工作。
《報告》顯示,2022年,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比2021年增長4.5%,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0.6個百分點,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8.4%。我國主要礦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增長,礦產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穩步推進。2022年,主要有色金屬礦產品中,銅精礦產量187.4萬噸,增長5.8%;鉛精礦產量149.7萬噸,增長0.9%;鋅精礦產量310.3萬噸,下降1.7%。2022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6 793.6 萬噸,增長4.9%,其中,精煉銅 1 106.3萬噸,增長5.5%;電解鋁4 021.4萬噸,增長4.4%。
自然資源部印發《“十四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行動計劃》,開展全國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加強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部署實施第一批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建立完善綠色勘查標準體系,開展年度綠色礦山實地抽查核查,高質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立法,深化礦業權制度改革?!兜V產資源法》修改工作持續推進;我國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交易行為及收益征收管理,明確采礦項目新增用地與復墾修復存量采礦用地相掛鉤有關事項,放寬在綜合勘查、礦業權轉讓等方面的限制,精簡審批登記環節和申請要件。
全面實施“十四五”全國礦產資源規劃。我國加強地質勘查活動監督管理,強化地質勘查安全生產,指導促進地勘單位高質量發展;加強礦產資源儲量評審、統計和質量監督;加大油氣勘查區塊出讓力度,規范砂石開采管理,強化鐵礦等資源保障,進一步優化礦業權登記程序。
礦產資源領域科技成果顯著,產出了一批重要成果。我國積極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區域成礦找礦理論及關鍵技術裝備研發不斷取得新突破;發布實施了地質礦產領域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47項。同時,我國繼續通過多種方式開展礦產資源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10月31日,海關總署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海關總署關于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海關監管的三方面16條具體改革措施。
《方案》提出,支持梯度轉移與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協同發展。支持原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性商品,鐵礦石、銅精礦等資源性商品以及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主要進口地設立保稅倉庫,就地開展加工貿易。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依托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將綜合保稅區打造為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示范區。
海關總署介紹,這條措施主要包含2項內容。一是支持戰略商品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主要進口地開展加工貿易。為著力提升戰略商品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結合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資源優勢、產業特點,支持原油、煤炭、天然氣、鐵礦石、銅精礦等能源性、資源性商品和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主要進口地建設保稅倉庫等儲運基地,支持就地開展加工貿易,穩定戰略商品產業鏈供應鏈。
二是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梯度轉移與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協同發展。以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與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協同發展為抓手,加快推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綜合保稅區建設和轉型升級,支持產業轉移承接地依托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在制度開放、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開辟等方面發揮先導作用,提升產業轉移承接能力。
《方案》還提出,拓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適用范圍。放寬牽頭企業須為高級認證企業的限制,允許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裝備制造等行業中內部管理規范、信息化系統完備的非失信加工貿易企業作為牽頭企業開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