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山根|文
本文基于“啤酒效應”,探討了我國銅產業供應鏈上游原料供應環節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分析了我國銅原料供應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即銅資源儲量貧乏、銅消費持續增長導致銅原料供應缺口不斷擴大和銅資源海外供應風險不斷加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確保我國銅原料供應安全的相關策略。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銅生產國和銅消費國,世界金屬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2 年全球精煉銅總產量為2 508.48 萬噸,中國占比達到43.1%,位居世界首位;消費量為2 599.18 萬噸,中國占比53%,是世界上銅消費量最大的國家。2022 年中國精銅產量達到1 106.2萬噸,同比增長5.7%;表觀消費量1 606.9萬噸,較2021年增長了107.1萬噸,處于穩步增長態勢。目前中國冶煉產能仍處于高速擴張期,精銅產量將保持在較高水平。我國銅產業鏈的薄弱環節比較明顯,主要體現在銅礦產資源供應短缺,對外依存度較高,長期保持在每年70%左右的銅礦原料進口。近年來,以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銅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量需求,同時也給我國銅產業資源端的原料供應帶來較大壓力。在產業供應鏈中,“啤酒效應”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即需求端一個微小的變化,在產業供應鏈的信息傳遞過程中,會帶來生產端、原料供應端訂單量的巨大變化。基于“啤酒效應”,我國短期內可以預見的銅消費市場的需求增量,勢必會對銅產業上游資源端的銅原料供應產生重大影響,我國在銅礦資源方面的先天稟賦不足,對外依存度高,疊加當前國際經貿形勢的不確定性,確保我國銅原料供應安全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啤酒效應”可以說是產業供應鏈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一種現象,它影響的不是產業供應鏈上的某一個企業,而是整個產業供應鏈。“啤酒效應”產生的支點在于產業供應鏈下游對市場需求的預測,基于這種市場消費需求預測,供應鏈下游的企業需求會以訂單的形式向上游企業進行信息傳遞,而這種信息的傳遞,會導致上游企業的產品生產、原料供應規模以倍數增長,遠超真正的、實際的市場消費需求,從而產生“市場泡沫”,最后導致市場的供需失衡。“啤酒效應”反映的是產業供應鏈整體運行的復雜性和連續動態變化的特性。市場消費需求變化信息從產業供應鏈的下游傳遞到上游,影響的是產業鏈上所有企業的經營決策,從信息傳遞到經營決策再到變成企業真實的生產經營活動,最后完成供需匹配,這一完整的周期構成了整個的“啤酒效應”。從整個產業供應鏈的運轉機理來看,越是產業供應鏈的上游環節,其生產經營活動的預測周期越長。就我國銅產業來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推動了銅消費的快速增長,而銅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又推動了我國銅加工、銅冶煉產業的快速發展。2013年,我國精煉銅產量僅為649萬噸,2022年則達到了1 106.3萬噸,十年間增量超過70%。銅產業鏈上游為銅礦石采選以及廢銅回收環節;中游為冶煉環節,銅礦石或廢銅在這一環節通過電解、熔煉、精煉等步驟提煉出電解銅;下游為加工和應用環節,主要將電解銅通過壓延、鍛造等多種方式加工成各種形態的銅材,然后進一步加工成銅制品,廣泛應用到電力、家電、建筑和機械、電子器件等領域。銅產業是我國少數產能不過剩、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之一,“啤酒效應”不是很明顯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國內銅消費需求的持續、穩定增長,以及在產業上游資源端銅礦原料的先天稟賦不足,對外依存度高使得我國在資源端長期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客觀上對“啤酒效應”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我國的鋁產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可以說是“啤酒效應”的一個最佳注腳。
以筆者看來,“啤酒效應”是產業供應鏈運行的一個必然現象,其發生并不單純是信息傳遞的失真問題,產業供應鏈上下游各個環節在供需上的銜接與匹配周期,決定了越是產業鏈的上游越是重資產運行,其不是單純由市場供需變化來決定,還包括在資源端保供的戰略安全考量。基于我國在銅原料資源供給方面的短板,確保銅原料供應的安全仍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銅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21 年的統計數據,我國經濟可采銅資源儲量在全球排名第九,占全球總量的3%。值得一提的是,2017 年,我國經濟可采銅礦資源儲量在全球排名第七,儲量為2 700萬噸,到2021年下降到了第九名,儲 量 為2 600 萬 噸,是2015-2021 年全球唯一出現銅礦資源儲量負增長的國家。從銅礦資源查明資源儲量來說,我國也可列入全球銅礦資源大國行列,但在總體上依然比較貧乏,不但在全球銅資源總量中的占比較小,且資源質量不高,貧礦、中小礦和共生礦多,資源分布相對集中是我國銅礦資源的顯著特征。很顯然,我國自身較為貧乏的銅資源儲量很難滿足快速增長的銅消費需求。
我國銅消費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迅速增長,到2000年,精煉銅消費突破200萬噸,而在此之前,我國銅消費突破百萬噸大關用了近47年,到2014年我國銅消費一舉突破了千萬噸大關。從2002 年我國銅消費量超過美國后,我國的銅消費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就目前來看,我國電力領域對銅消費的需求保持穩定,光伏、風電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為電力領域的銅消費提供了新的增長,而新能源汽車所表現出的迅猛發展勢頭,同樣為我國銅消費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根據相關機構的預測,到2030年,我國的銅需求量將達到未來十年(2025-2035 年)峰值,突破1 600 萬噸,其中新能源領域的銅需求量占比將達到10%左右。與我國銅消費持續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銅精礦的供應在精煉銅產量中的占比則在不斷下降,2000 年的占比為43%,而到2021 年,占比已經下降到了18%左右,銅精礦供應的缺口隨著銅消費需求的增長在不斷擴大。在廢雜銅回收利用方面,我國目前的銅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還比較低,再生銅在整體銅消費量中的占比保持在20%左右,對原生銅原料的替代作用有限。就目前我國銅產業的發展形勢來看,資源端銅原料滿足下游生產加工環節需求仍將依賴進口來彌補缺口。
全球銅礦資源分布廣泛,但智利、澳大利亞、秘魯、俄羅斯和墨西哥這五個國家的銅資源儲量占到了全球銅資源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尤其是智利,2021 年其銅礦資源儲量占到了全球總儲量的22.7%,比排名第二、三位國家的儲量加起來還要多。而從產量上來說,美洲是全球礦山銅生產的主要區域,2021 年的產量占到了全球礦山銅總產量的52.3%,其中智利產量在全球總產量中占比26.4%、秘魯產量占比10.8%。
由于我國銅資源保障對外依存度高,因此銅資源進口來源較為廣泛,但智利、秘魯和澳大利亞一直在我國銅礦資源進口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021年,我國從智利和秘魯分別進口銅精礦888萬噸、554萬噸,占我國銅精礦進口總量的比重分別為37.9%和23.7%。此外,智利和秘魯還是我國精煉銅的主要進口國,2021年我國從智利和秘魯進口的精煉銅合計占到精煉銅進口總量的25%。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變得愈演愈烈、新冠疫情的突然暴發以及國際政經局勢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銅原料主要進口國的民族主義風潮涌動,給我國銅資源的海外供應帶來了諸多不利挑戰。如智利、贊比亞等國家均在推進資源國有化;智利、秘魯均在2022 年增加了采礦業稅收或特許權使用費,秘魯更是在2022年對現有采礦合同進行了重新談判,而剛果則直接禁止銅精礦出口。而海外銅權益資源所在國的資源國有化和民族主義政策、運動等,對我國海外銅權益資源的穩健開發、運營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隨著中美之間貿易摩擦逐步向貿易戰演變,很難說銅原料海外供應不會成為下一個“卡脖子”的工具。
除宏觀政治、經濟政策因素之外,國際銅原料供應的市場因素也是我國銅資源海外供應的重要風險源。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銅資源企業每年所生產的銅精礦占到了全球銅精礦生產總量的一半以上,雖然近年來隨著我國在銅資源端的海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老牌銅礦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在不斷下降,但國際礦業巨頭壟斷銅原料市場供應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重大改變。依托高市場占有率所帶來的壟斷地位,智利國家銅業、嘉能可、必和必拓等國際巨頭牢牢把控著國際銅原料的供應量和定價權,使得我國銅精礦的進口成本經常處于高位,嚴重影響我國銅資源海外供應的安全。
提升國內銅原料資源的保供能力是確保我國銅原料供應安全的基礎。目前,我國銅原料供應僅能滿足精煉銅產能的18%左右,這是導致我國銅原料進口量持續增長的重要原因。從歷史情況看,我國在2005 年之后的十年間,銅精礦的產量增長比較明顯,但在2016年之后,受多種因素影響,銅精礦產量增長受阻,2021年受銅精礦價格高位運行影響,我國銅精礦產量較2020 年出現較大增長,但在絕對產量方面也只與2016年的產量持平。更為重要的是,從2012 年到2021 年,我國是世界銅礦資源儲量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唯一出現負增長的國家,資源儲量從3 000萬噸下降到了2 600萬噸,由此不難看出,雖然資源稟賦條件不足是“硬傷”,但銅礦資源儲量增長乏力、資源開發力度不足十分明顯。因此,提升國內銅原料資源的保供能力,加強資源勘查,增加國內銅礦資源儲量和加強國內銅礦資源開發是重要途徑。具體來說,一方面,國家應強化基礎地質調查和勘查,投入專項資金開展戰略性銅礦找礦,通過銅礦資源儲量增長夯實銅原料資源的國內基礎。另一方面,從我國當前銅礦資源分布格局來看,西部地區是我國未來銅精礦產量增長的重點區域,尤其是新疆、西藏地區的銅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地位。國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出臺專項政策鼓勵這些地區對銅礦資源進行充分開發,通過新增產能來提升我國銅原料資源的保供能力。此外,我國目前的再生銅資源回收利用水平遠低于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如美國的再生銅資源回收利用能夠滿足其國內40%以上的銅原料需求量,德國更是達到了80%,而我國在此方面僅有20%左右。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積累了數量可觀的再生銅資源,以耗銅產品平均15年左右的使用周期,再生銅原料對原生銅原料的替代價值將逐步顯現。因此,提升國內銅原料資源的保供能力,加大再生銅資源回收利用的各項優惠政策,促進再生銅資源回收利用市場的快速發展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根據目前全球銅資源供需格局和國際政經形勢,我國降低海外銅原料供應風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智利、秘魯等資源大國基于先天資源稟賦優勢,在全球銅礦資源供應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在當前還難以撼動,因此,將這些資源大國作為我國海外銅礦資源勘查、開發合作的重點仍是主要任務。但銅礦資源勘查、開發在這些資源大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穩定的銅礦資源勘查、開發合作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屬于長期攻堅任務。基于此,加強對我國周邊如蒙古、哈薩克斯坦、老撾等國家以及非洲如贊比亞、剛果等國家的銅礦資源勘查和開發合作,在現階段對我國海外銅原料資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周邊國家如蒙古、哈薩克斯坦和老撾等具有豐富的銅礦資源,且自身國民經濟發展對銅礦資源的需求還比較小,這使得這些國家的銅礦資源對外出口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非洲國家近年來的銅礦產能增長顯著,是全球銅礦資源產能提升的重要地區,從銅資源儲備戰略的角度來說,加強與非洲地區國家在銅礦資源勘查、開發合作方面的力度,對我國海外銅資源供應安全的戰略意義重大。
其次,在我國銅企業的“走出去”倡議和海外布局中,應加強對海外銅資源權益保障風險的重視。海外銅資源權益的保障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受資源所在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較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面臨權益受損的情況。在此方面,我國礦企應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應多措并舉降低海外銅資源供應的風險。具體來說,一是應在資源所在地建立相應的行業性組織,以行業協會等組織名義與資源所在地官方建立高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同時應與當地中國駐外領事館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提升礦企業在資源所在地的企業形象和影響力;二是堅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在海外銅資源勘查、開發合作過程中,要精確對接、切實回應資源所在地國家的利益訴求,通過與資源所在地銅產業鏈的深度利益綁定來降低資源海外供應的安全風險。
我國銅原料資源供應“大頭在外”的格局,決定了資源供應安全是產業保持可持續發展及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銅消費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銅冶煉產能會有進一步的擴大,銅資源供應的缺口也勢必會越拉越大,疊加當前國際政經局勢的風起云涌,我國銅資源供應安全問題將更為突顯。因此,重視銅資源供應安全問題,加強對銅資源供應安全問題的應對策略研究,對我國銅產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