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一
近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形成并不斷發展的,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這一理論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深刻理解“兩個結合”、擔負新的文化使命,開創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任務。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邁上了新境界,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和有利的文化條件。
在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觀念深刻變化的背景下,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具有權威性和統一性,又具有與時俱進的開放性?!肮艁硎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文化使命與中國教育事業密切關聯。中國的教育研究既要直接參與中國現代文明的構建,也要貢獻于新一代知識人的塑造,這空前考驗著當代學人的獨立思辨能力和明體達用的理論自覺。
第一,中國的教育學是嵌入國體與社會的教育學。在過去的學科構成中,從名詞、概念、理論到知識系統還混雜著許多未經系統甄別的翻譯與借用。在教育問題上,局部的對等性往往不能確保移植后的全局有效性,以至于在外界看來教育學科似乎存在某種自言自語的“懸空感”。如今,教育領域日益成為社會問題的焦點,教育研究也逐漸成為學科交叉的創新熱點,“名實分離”的情況卻使得相關討論如履泥沼。習慣性地將舶來的教育學理論當作無須質疑的公理權威,將未經澄清的應景辭令作為前提預設來開展研究,難免越走越偏。如何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洞察精微的敏銳去彌合名實之間的鴻溝是學者的重要使命。
第二,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教育傳統,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更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理解中國的教育不僅要貫通當前的實踐經驗,更要追本溯源,把握“教之所由生”。中華文明的古老經典系統中有大量涉及教育宗旨、學習要義、人格典范和社會理想的論述,這些寶貴的遺產尚未得到全面的繼承和開發。另一方面,得益于近百年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學術發展,今天我們有條件以現代人的生活體驗和真切的國際比較來重新認識古典的價值?!皟蓚€結合”特別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要統攝古今,守正創新、返本開新是進一步推動教育學理論創建的重要方法論。
第三,面向宏偉的文化建設事業,理想繪就的藍圖越偉大,在行動中就越需要確保一梁一柱、一磚一瓦都扎實堅固。對研究和教學而言,最根本的依舊是兢兢業業的日常工作。對典型現象循名責實,對關鍵概念詳密論證,對重要議題嚴謹辨析,對疏漏偏誤鄭重批評,學術上的每一步進展都要經得起推敲,每一項研究都不能好大貪功。一篇文質兼美的學術論文,既能體現出士大夫式的文化責任感,亦不失專業上的嚴謹與精密,它對時代命題的貢獻寧可是實質上的一小步,也要好過形式上的一大步。為此,學術創新既需要扎實的學術功底和純熟的論證技藝,也需要關聯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未來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