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萍
(煤炭工業太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1)
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 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差異性比較明顯, 我國很多地區處于地震帶上經常會受到地震災害的影響, 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當地震災害產生時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同時地震能量主要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傳送, 在能量的傳遞范圍之內會造成建筑體形成劇烈的晃動,如果地震等級較大會直接造成建筑體的倒塌, 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人員傷亡問題非常嚴重。 在現代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 工程施工單位對于建筑抗震技術的應用重視程度不斷上漲, 并且結合以往建筑體的抗震技術使用工作經驗, 全面提高建筑體的抗震性能。
由于我國某些地區地勢條件構成相對比較復雜,地震帶的分布相對比較廣泛, 我國很多城市位于地震頻發區域, 經常會半有一些不同等級的地震災害產生, 為了從根本上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需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當中, 對抗震技術的使用加以充分重視。 比如, 在我國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當中,強烈的地震災害造成了500 萬間房屋的坍塌, 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人員傷亡, 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嚴重。 由此可以看出, 地震災害對于建筑體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非常明顯, 因此必須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當中加強抗震技術的使用程度, 全面提高建筑體的抗震性能。 在國外一些國家當中, 日本在建筑工程項目施工中, 對于抗震技術的應用水平相對較高并且處于世界前列賈永萍, 主要是因為日本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經常會產生一些強烈的地震, 對于整個建筑體的抗震性能要求標準相對較高。 因此, 我國在建筑抗震技術的使用和優化工作方面, 可以有效借借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優秀抗震設計和抗震技術方法, 有效保證建筑工程項目的整體抗震性能符合使用要求和標準, 對每一個環節的施工技術要點進行嚴格控制, 保證建筑主體結構更加穩定, 滿足建筑體的安全使用要求和標準。
地震災害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受到地殼活動所產生的影響, 特別是地殼強烈運動期間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波, 在地震波波及的范圍之內會對整個地面各種構造物形成比較強烈的震動和影響,會造成地震影響區域范圍內, 建筑體的整體穩定性下降會產生比較嚴重的破壞和坍塌問題, 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因此, 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 建筑工程施工單位對于建筑抗震技術的應用程度越來越高, 并且發揮出的作用和優勢也非常明顯。 建筑抗震技術在使用工作過程中, 需要有效考慮到外部地質條件以及環境條件差異性所產生的影響, 需要有效結合建筑體的阻尼系數大小,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建筑抗震工作方案, 全面提高建筑主體結構的抗震性能。 通過合理增加建筑阻尼參數數值, 可以保證產生強烈地震災害的情況下, 可以實現對地震波的能量進行快速吸收, 以此來最大程度上有效控制地震波, 對整個建筑體結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所造成的影響, 降低建筑體的破壞程度同時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當前, 在我國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 所采用的抗震技術方法, 主要包含被動抗震和結構抗震技術兩種形式, 其中被動抗震技術的應用, 可以合理使用傳統的建筑加固方法來進行處理, 可以有效保證建筑主體結構的穩定性得到全面提升。 結構抗震技術在使用工作當中,主要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當中, 通過提高建筑體的阻尼參數數值, 可以實現建筑體對地震波的能量進行最大化吸收, 在產生地震災害之后可以對整個建筑體形成良好的保護作用和效果[1]。
在抗震接地技術的使用工作當中, 屬于比較常見的建筑抗震技術方法, 對保證整個建筑體的結構安全性和穩定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尤其在一些高層建筑抗震技術的使用工作中, 由于整個建筑結構構成相對比較復雜, 建筑體的受力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因此對于抗震技術的應用也存在較大的工作難度。 與此同時, 在一些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工作當中,對于抗震技術的使用要求標準相對較高, 因此必須要全面提高建筑抗震設計工作質量, 有效保證建筑抗震性能。 在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過程中, 大量的高層建筑不斷涌現, 由于建筑體受到四周環境的影響因素相對比較明顯正常情況下, 建筑的抗震和保護區域經常會在大樓的基礎鋼筋網當中對其進行接地處理。 比如, 通過電源 TN-S 系統的有效應用,需要將底層的變電設置直接引出接地, 可以有效提高整個接地系統的安全性, 其主要工作原理表現在建筑體的基礎鋼筋網, 可以起到良好的自然接地作用和效果, 同時通過柱子內部的鋼筋材料作用可以實現將下線引出, 并且將屋頂的接閃器之間直接進行銜接, 有效保證樓層當中的鋼筋具備更好的抗震電位變得系統的正常工作和運行, 同時在產生地質災害的情況下, 整個真正體的抗震性能可以得到全面提高, 進而保證整個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在建筑抗震技術的使用工作過程中, 半主動和主動控制抗震技術的應用非常普遍, 其中半主動抗震技術的使用主要是通過控制部件, 保證建筑體的主體結構參數, 可以得到適當的調節, 并且將其控制作為重要的調節工作載體, 可以有效利用最低的外部供應能量, 有效防止微弱電流所產生的干擾和影響, 可以實現為整個建筑體的抗震性能, 提供出必要的能量和作用。 在抗震技術的使用工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將電建作為主要的控制工作部件, 通過將自動電鍵裝置作為整個控制系統的核心內容, 可以最大程度上轉變建筑體主體結構的受力動態性能。而對于半主動的控制工作裝置, 在使用工作當中,主要是基于可控液體阻尼與可變裝置阻尼所構成,主動控制控制技術在使用過程當中, 需要充分重視地震等級邊界, 對于整個建筑結構參數所產生的干擾和影響, 因為建筑體的抗震力屬于一種反向力作用, 因此需要基于地震波產生時所產生的強大作用力, 形成一種吸收和抵消的作用, 充分發揮出建筑體的抗震性能。 因此, 可以在建筑體當中有效接地氣相應的傳感系統, 使得整個建筑體的抗震技術應用層次更高, 同時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效果, 保證整個建筑體的使用安全性和穩定性。
基礎抗震技術在使用工作過程中, 主要是在建筑的基礎面位置, 通過使用橡膠材料或者是其他支撐等物體, 保證建筑基礎結構的穩定性, 在產生地震災害時可以充分保證建筑受到的沖擊力降低, 并且對地震波產生的能量進行有效組合, 以此來有效控制地震災害所產生的破壞和影響。 在進行建筑工程基礎抗震技術的使用工作當中, 需要保證在建筑的基礎施工環節, 有效做好建筑地基指定位置的考證處理工作, 需要將建筑考證裝置進行合理設置,保證地震產生的能量, 可以通過抗震裝置進行快速傳輸, 同時可以對地震能量的傳輸和影響范圍進行有效控制, 以此來達到良好的建筑抗震功能和作用。不但如此, 還可以通過使用鋼筋混凝土、 砌體以及橡膠隔震墊等多種裝置, 在建筑基礎設施當中進行有效應用, 可以在建筑的底部或者是筑頂的位置來進行設置, 可以保證建筑基礎面和上方的主體結構之間形成有效隔離, 形成一定的緩沖作用和效果,通過將建筑結構的受力作用進行有效轉變, 可以最大限度上降低地震災害所產生的干擾和影響。 通過基礎抗震技術的有效應用, 可以保證建筑基礎位置的初始剛性程度, 對于地震災害產生時的作用力,以及外部風力荷載所起到的抵抗作用非常明顯, 即使在遇到一些震級相對較大的地震災害, 是由于建筑基礎結構具有良好的結構柔韌性可以有效保證建筑基礎的抗震性能, 延長建筑工程的使用周期, 保證整個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性[2]。
由于建筑工程地基基礎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此需要保證在建筑基礎設施之前有效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工作。 由于不同的建筑工程, 對于地基的要求標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因此在進行建筑地基的選擇過程中, 需要有效考慮到不同區域的地質條件特點, 對地基的位置進行針對性選擇, 以此來有效保證建筑基礎施工區域的地質條件良好。 在后續的工程施工過程中, 可以保證地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穩定性效果, 但是由于部分建筑工程在地基施工規劃和選擇工作方面存在不合理情況[3]。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 針對抗震技術的應用通常情況下, 在一些農村地區的建筑結構都普遍存在抗震性能不足等方面問題, 特別是在建筑結構的選擇工作方面, 建筑體磚混結構的應用非常普遍,很少會使用一些比較復雜的框架結構。 因此, 建筑抗震技術的應用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當產生地震災害的情況下, 建筑體的安全性會受到比較嚴重的影響, 會出現建筑主體結構嚴重晃動最終造成坍塌, 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威脅,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 是因為房屋結構對于抗震性能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大, 因此需要有效做好建筑體的整體布局結構設置, 有效保證建筑體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和標準[4]。
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 為了有效保證建筑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必須要保證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符合工程的重要求和標準, 但是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 由于一些小型的建筑工程, 施工單位為了加快工程施工進度, 提高工程施工效應經常會出現一些偷工減料等情況, 同時在建筑抗震設計工作過程中也存在各種缺陷問題, 會造成建筑體的抗震性能下降, 無法滿足建筑物安全使用的要求和標準。主要是因為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單位, 為了有效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通常情況下會使用一些質量相對較差的原材料來進行施工, 相關生產人員缺乏專業的工程施工技術指導, 造成工程施工質量無法得到充分保證, 對于建筑工程施工當中產生的質量缺陷問題無法及時發現, 最終會影響到整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 并且在建筑體的抗震性能方面無法得到保障。
建筑工程的施工區域位置, 直接影響到整個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因此, 在工程正式開始施工之前, 必須要對建筑工程的選址問題加以充分重視, 最大限度上降低建筑工程受到地震災害的影響概率, 有效降低地震災害對工程所造成的嚴重影響和經濟損失。 企業單位在正式開始進行建設施工之前, 需要有效防止選址工作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需要對整個工程施工內容加以充分重視, 同時需要做好工程施工質量把控工作, 所選擇的建設位置,需要盡可能避開一些地震多發地帶, 以此來提高建筑體整體的結構穩定性[4]。
相關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人員在開展抗震結構設計工作過程中, 為了有效保證建筑體的結構整體穩定性, 需要做好建筑體內部的結構防護工作, 有效防止建筑體內部產生構件破損問題, 需要將建筑內部的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有效融入其中。 在該項設計過程當中需要充分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首先,在建筑體結構之間會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因此會造成不同的隔振系數有所差異, 相關設計人員需要根據整體的自身構成情況, 對隔震支座進行科學化設計, 有效提高建筑基礎制作的抗震工作效果。 其次,在選擇地基施工材料過程中, 必須要主動考慮到地基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和密實性效果, 要有效防止施工材料質量問題影響到整個建筑基礎結構的抗震工作效果, 全面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最后, 在隔震和消震設計工作當中, 需要根據抗震材料的具體使用特性, 對各個環節的建筑構件進行合理設計, 全面提高建筑基礎結構的緩震性能效果, 有效避免地震災害所產生的強大沖擊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5-6]。
對于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工作而言, 要想充分發揮出建筑結構的抗震隔震效果, 需要進一步提高設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 相關設計工作人員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是保證建筑抗震結構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重要基礎, 只有具備更加專業和豐富的建筑抗震設計工作經驗, 才可以全面保證建筑結構的設計更加科學合理, 全面提高建筑的抗震工作效果。 因此, 作為工程建設單位而言, 在實際的發展工作過程中, 必須要全面做好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培養工作, 需要和社會一些高校之間形成密切合作, 不斷培養出更加優秀和年輕化的專業性設計工作人才[7]。
綜上所述, 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 需要對建筑抗震技術的相關應用條件進行全面掌握, 要求工程施工單位必須要將各種先進的抗震技術方法, 有效運用到整個建筑工程施工當中, 從根本上提高整個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避免建筑工程在后續的使用過程中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