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行軍
河南省政府開展的“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是實施科教興省、創新驅動、人才強省戰略的迫切需求,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布局謀篇的迫切需要,是促進城鄉居民就業增收、促進社會穩定、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就是要通過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以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讓更多的勞動者自立自強,實現技能就業、技能增收、技能致富。審計部門聚焦主業,跟蹤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對政府補貼性培訓進行了審計監督,發現相關部門在培訓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予以重視,以便更好地提高職業技能培訓效果和就業水平,助力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現鄉村振興。
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培訓對象選取不符合政策,不切合實際,只注重數量,不注重效果。如某局實施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其中培訓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經營者,項目要求重點面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微農企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審計通過數據比對發現,符合條件參訓人員不足30%。
又如某局實施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項目培訓,培訓人員中有部分不具備勞動能力人員,其中年齡最大的已88歲。
第二,培訓專業單一,某些專業未考慮就業容納能力,盲目培訓大量人員,造成雖然持證人員較多但就業率低的情況,沒有達到培訓的目標。如某局實施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中醫小兒推拿專業2020年培訓1609人次,占當年培訓人員的36.58%,2021年培訓925人,占當年培訓人數的26.33%,合計2534人次,經電話抽查2021年參加培訓人員37人,均未就業。就業率低,達不到促進就業的目的。
第三,選取的培訓機構辦學條件不符合要求,存在無自己的教學場所及配套設施設備,無專職教學管理人員和專兼職教師隊伍,無實訓場所或合作實訓基地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培訓質量。如某縣農科所掛了一塊農民學校的牌子、某旅行社掛了一塊紅色教育的牌子就取得了職業培訓的資格并開展了培訓工作。
第四,培訓補貼領取對象審核不嚴格。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實施的職業技能培訓,按規定培訓人員中女性同志超過50周歲且按月領取養老金的,不能領取培訓補貼。通過相關數據比對,2020年、2021年分別有25人次、11人次不屬于補貼范圍享受補貼,涉及財政補貼資金25200元。
第五,各部門之間培訓內容有重疊、人員有重疊,缺乏統籌協調,如人社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等單位均有培訓任務和培訓補貼資金,但是相互之間缺乏統一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在設置培訓專業和對象選取上各自為政,造成一定程度上專業設置重疊,人員重復參訓情況。
第六,培訓機構存在弄虛作假套取補貼資金嫌疑。如抽查培訓學校提供的培訓人數、培訓場所、住宿地點、培訓課時、培訓內容、授課教師報酬等信息,經實地調查了解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存在弄虛作假、套取資金嫌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培訓質量和培訓效果。
建議和對策
第一,建立培訓人員臺賬,強化精準對接。認真開展調查摸排,分級分類分層次建立需要培訓人員臺賬,培訓機構從培訓人員臺賬中選取培訓對象,堅持企業培訓著眼于實操實訓考證持證,學校培訓著眼于理論提升促進就業,社會培訓著眼于市場開發增加訂單,突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重點方向,逐步擴大農民技能培訓規模,科學制訂方案,精準開展培訓,切實提高培訓實用性、針對性、有效性,避免培訓機構領到培訓任務臨時找人現象。同時,強化宣傳引導,尤其是對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鎮失業人員加大宣傳,與智志雙扶工作相結合,提高勞動力參加培訓就業的積極性,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知識改變命運、技能促進成才之路,讓“一技在身、一證在手”成為良好風尚、社會共識,營造“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的良好氛圍、積極態勢。
第二,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要充分調查研究,了解市場需求和人才需求,保證培訓效果。職工技能培訓應充分考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應不顧需求盲目設置培訓專業和科目,要以能提升技能充分就業為培訓導向。有關部門在實施培訓前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培訓所面向的群體和要達到的績效目標,制訂詳細的培訓方案,不能為了完成培訓人員數量隨意設置培訓專業,不分類別吸納人員,濫竽充數,必須保證培訓效果和培訓目標的實現。
第三,嚴格培訓機構和師資管理。選取的培訓機構必須具備與培訓相一致的場地、設施、師資等基本條件。培訓學校應選取專業對口、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的學校,符合相關資質的要求,必要時應采取招標的形式,培養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要打破地域的限制。同時,相關部門應監督培訓全過程,不能委托以后不管不問,必須跟蹤關注培訓效果,確保培訓質量。
第四,應建立縣域內培訓聯動機制,有培訓任務的部門之間要加強協調,統籌整合培訓對象和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培訓項目,避免重復培訓,使有限的培訓資金發揮最大效益。(作者單位:桐柏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