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這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之后,發布的第一份中央一號文件。
又是一年春來到,人勤春早農事忙。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這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首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傳遞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出發,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大部署,對于做好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是進入新世紀,從2004年至今,中央連續出臺的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今年工作的核心工作重點是什么?聚焦了哪些具體問題?我們又該怎樣筑牢現代化強國的根基,為農業強國的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鄉村振興主題,注重長短結合,突出“短實新”特點,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守牢的底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明確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
文件包括9個部分33條,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守底線、促振興、強保障。
守底線就是堅決守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一是強調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二是強調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穩定完善幫扶政策,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促振興就是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一是強調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二是強調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農業經營增效,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三是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四是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強保障就是加強組織領導。強調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月1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介紹文件有關情況時表示,今年的文件聚焦狠抓落實,突出工作部署指導性、政策舉措針對性,既是明確全年工作重點的“任務清單”,也是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操作手冊”。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2004年至2022年連續19個中央一號文件的題目都各有區別,但今年的一號文件與去年的一號文件相比,文件題目除了年份不同,其余完全一致。
有評論指出,連續發布20個一號文件體現了中央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的持續性和連貫性,連續兩年文件題目相同則體現了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一致性。
這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之后,發布的第一份中央一號文件。
唐仁健在2月14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脈相承的,目標一致、過程統一。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做好政策體系和工作體系的銜接,重心不變,主題不換,頻道不調,保持工作連續性”。
唐仁健指出,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繼2021年、2022年之后,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了“1.3萬億斤糧食產量”的目標,要求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這也是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同時提出的要求。
距離上一輪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已過去了14年。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推進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按照當時的規劃目標,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要達到5500億公斤以上,比2009年的產能增加500億公斤。
10多年之后,我國糧食生產發展情況已遠超過當年規劃水平。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已達到13730.6億斤、增產7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十九連豐”。在此背景下,我國再次提出了產能提升。
自2009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邁上了1.1萬億斤、1.2萬億斤、1.3萬億斤的臺階,并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的糧食產能已經連續8年沒有出現新的千億斤提升。
唐仁健指出,“新一輪的產能提升”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必須干的問題,要集中必要資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動糧食產能早日邁上新臺階。
事實上,今年再次提出“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的底線,還有對國際環境的考量。中央一號文件開篇即寫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在這樣的背景下,糧食安全的底線關系到國家穩定和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在2023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注意。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認為,中央一號文件給出一個強大的信號,就是如何通過科技的進步,通過裝備能力的提升,通過農業生產率的提高,通過農業回報的提升,來真正建起一個現代化的農業強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可以說是一個號角。
“三農”工作有兩個永恒的主題,一個是保供,一個是增收,所以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一個中心任務。
與往年不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單列為一個專門的部分進行部署,并在往年“增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致富”的要求。
事實上,把“增收”這一根本目標單列出來,是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核心的完整闡述,“致富”則是對根本目標的終極體現。
2022年,在面對諸多超預期因素沖擊的情況下,農民增收交出了一份殊為不易的成績單。
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133元,首次邁上2萬元臺階。從增速看,名義增長6.3%,實際增長4.2%,分別快于城鎮居民2.4和2.3個百分點,且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88下降到了2022年的2.45。
中央農辦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指出,當前農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增收動能有所減弱,“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要拿出長短結合、務實管用的硬措施,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的部署,主要有四方面的措施,包括穩定就業、經營增效提升、財產收入挖潛、轉移收入拓展。
這其中,穩定就業十分重要。2022年,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41.96%,這是農民增收貢獻的大頭。國家將強化各項穩崗紓困政策落實,提高就業技能,增加就業崗位,創造就業機會,穩定農民工就業。
吳宏耀說,根據調查,超過四分之三的農民工在省域內就業,超過一半在縣域內就業,要順應這種趨勢,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