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思婷


前不久,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北京市海淀區的一系列民事裁定書,被告都是北京一家私募基金公司(下文稱“嘉怡財富”)的投資經理李某。十多位投資者曾經大手筆投資了這家基金公司的產品,都損失慘重,引起網友關注。為何他們紛紛把矛頭指向投資經理李某呢?
2017年11月16日,北京市民宋女士與嘉怡財富簽訂了一份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合同,確定以100萬元認購該基金,基金份額的初始面值為1元。不久后,基金發生虧損,投資經理李某安撫宋女士,雙方簽訂了一份補充協議。李某在協議中承諾:如果宋女士在2018年12月2日起算3年時間內不進行資金贖回,李某以個人名義擔保“基金凈值從2018年12月2日開始算起3年末恢復到1元以上”,如果屆時基金凈值不能恢復到1元,李某負責給宋女士補足至1元,補足后宋女士可以進行贖回。
結果,3年過后,到2021年年底,宋女士沒有贖回基金,她所持有的基金凈值也未恢復到1元以上。這只基金凈值已經降至0.0171元,宋女士投資損失高達98.29萬元,幾乎可以說是血本無歸。
宋女士多次聯系李某要求按照補充協議約定補足投資損失,李某卻一直避而不見。早在2021年8月25日,李某就因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等違規行為被監管部門出具警示函。
更麻煩的是,消失的不僅有李某,還有嘉怡財富公司。2022年6月24日,嘉怡財富已被中基協注銷私募管理人登記,原因是期限屆滿未提交專項法律意見書。此外,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2022年9月29日,嘉怡財富被北京金融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執行標的74.39萬元。
同樣狀告李某的投資者李先生也有相似的遭遇。北京的李先生在2017年經投資經理李某介紹,與嘉怡財富簽署私募基金投資合同,后來一度追加投資,合計持有這只私募基金份額145.98萬份,當時單位凈值1元。后來,該基金單位凈值不斷下跌,李先生詢問投資經理李某,李某沒有正面回應基金投資情況及持續下跌原因,并希望投資人繼續持有,還私下保證基金凈值會恢復到1元以上。到2021年年底,基金單位凈值僅剩0.088元,李先生申請贖回其持有的全部基金,到賬金額12.85萬元,虧損超過130萬元。
由于虧損太嚴重,有相關的投資者認為,這家私募基金的業績表現嚴重落后于行業大勢,很難不對其誠信產生懷疑。
不管怎么說,起訴的這批投資者現在都把目光聚焦在那份補充協議上。
結合多位原告投資者的經歷,這位投資經理李某每每在基金虧損的情況下,都勸導投資者繼續持有基金,還以補充協議的方式以個人名義承諾3年內保本,以此穩住投資者。
對此,基金公司相關人員表示,李某承諾給投資者補足差額的補充協議,是李某和投資人私自簽訂的合同,公司對此并不知情,直到補充協議簽訂一年多后,公司才得知相關情況,并曾勸說投資人贖回。
針對宋女士的案子,法院審理后認為,從補充協議的內容及簽約人來看,該補充協議系李某對投資者認購案涉基金所投入款項提供的個人擔保,故補充協議的性質應為擔保合同。投資者亦表示“補充協議”系單獨的擔保合同。根據我國擔保法(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上述補充協議中因未約定保證方式,保證方式應為連帶責任保證。
補充協議簽訂在民法典實施前,現行的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六條已經規定,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保證方式通常分為兩種: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一般保證的責任較輕,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并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連帶責任保證的責任較重,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李某在補充協議中已經用個人名義把保本承諾到了底,不管以什么方式擔保,只要這份補充協議被認定為合法有效的擔保合同,他就要承擔擔保責任,為投資者保本。
問題是,以個人名義承諾保本的補充協議會是有效的嗎?如果補充協議本身無效,那么保證責任也就不存在了。
我們已經知道,機構承諾保本或收益肯定是違規的。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五條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銷售機構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而基金管理人股東、基金經理等人以個人名義給出保本承諾,雖然與監管精神背道而馳,但目前看來并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很可能會被認定為有效。
由于地方法院的管轄權問題,本案移送至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審理,暫未判決。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過往的判例。
2020年,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有一個類似的案子。投資者鄭某某投資私募基金而虧損,當時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錢某某等人與鄭某某簽訂了補充協議,保證合同到期或任何情況下合同結束時,全權擔保鄭某某的初始本金及利息。之后,鄭某某所投資的基金仍然虧損,錢某某等人卻沒有按約補足鄭某某的本息。雙方最終因為擔保問題而對簿公堂。
法院審理后認為,雖然《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不得承諾保本,但補充協議是錢某某等人在基金發生虧損時對投資者鄭某某所受損失進行補償而作出的承諾,錢某某等人并非基金投資合同的當事人,亦非相關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故該補充協議并不適用上述規定。補充協議仍是有效的,投資者虧損后根據補充協議要求承諾方補償損失的主張得到法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