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巖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走進吉林省春新生態家庭農場,碧瓦青磚建成的仿古城墻,田間作業道路兩側鮮花怒放、果樹成排,多種高低不同的植物遍布田間地頭,畫面感宛如歌曲《聲聲慢》里開頭唱得那樣優美。
春新生態家庭農場位于吉林省昌邑區孤店子鎮紅衛村,是一家集稻漁綜合種養、農產品開發、生態農業、休閑農業于一體的三產融合型經營主體。“農場一直致力于拓展綜合種養的品種和規模,把稻田養蟹、養蝦、養魚、養龜、養蛙等都融入進來,探索建立全系列稻漁綜合種養的綠色增收新模式,讓稻田生‘金。現在農場又用上了生物防控技術。”農場主張春新笑盈盈地說。
“試水”成功
張春新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勤于學習,特別善于捕捉政策信息。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他都認真研究,獲知信息后,他總會搶抓政策機遇、擴大規模。春新生態家庭農場成立于2013年,起步初期就搭上了中央一號文件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快車”。張春新深信可持續、多元化是農場發展的不二法則,2015年起著手改變農場傳統種植水稻的結構,下魚苗、盤蟹苗,大刀闊斧地開展稻田養蟹和稻田養魚的綜合種養模式。
回想10年前創辦農場時的情景,張春新感慨良多。萬事開頭難,一開始鬧了不少笑話。“第一年養螃蟹,一到雨天,大道上跑的都是我的螃蟹。當時因為防逃網設置不規范,傾斜度不夠,螃蟹圍欄里面有一些雜草和樹枝,螃蟹就順著跑出去了。”張春新說,“農藥是螃蟹最大的‘克星,一丁點兒農藥就能讓一池螃蟹‘全軍覆沒。所以并不指望魚和螃蟹本身能賣多少錢,而是希望這些小生物作證,讓消費者看到,農場的水稻是貨真價實的綠色食品。”
那一年秋天,出逃的螃蟹成了農場的“活廣告”,消費者紛紛下單訂購,農場的70多畝稻田收獲了7萬多斤稻米,還額外收獲了兩千多斤魚和蟹,比上一年相比新增了200萬元的訂單。“一塊田既能收獲水稻、大米,又收獲魚、蟹和其他的水產。魚在田里活動的過程中會把水攪渾,增加水的溫度;把糞便排到水里,肥水肥田;還能把稻葉、稻桿上的蟲子撞到水里作為它們的餌料,消滅害蟲。蟹還比魚多一項吃掉草根、草芽和草籽的功能。”張春新說。
第一年“試水”成功后,張春新又積極聯合當地的水產、農業部門,以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蟹田大米為主、衍生產品為輔,全面提升大米的附加值。隨著稻米品質不斷提升,張春新種出的蟹田大米一舉奪魁,在2018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和優質漁米評比中榮獲金獎。
循環“農場”
然而,張春新并不滿足于此,農場還在繼續“花樣翻新”。2022年他又把甲魚和小龍蝦“請”進了稻田。“我們引進的是培育好的、能直接放到稻田里生長的小龍蝦苗,2022年總共放了五六千只,效果非常理想。小龍蝦也是雜食性的,在增肥、除草、預防病蟲害等方面都能發揮作用。”張春新說。目前農場的水田儼然成了“水族館”,魚、蝦、龜、蟹、蛙各司其職,負責地表和水下部分的工作。而在地上和空中,還有一些“蝦兵蟹將”很難捕捉到的害蟲,這就要通過生物防控技術來解決。
隨著農場不斷壯大,張春新認識到技術急需提升,要想進一步發展農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場使用了昆蟲信息素,飛來的或者已經成蟲的害蟲受到信息素和光的吸引,都能被誘捕下來。赤眼蜂也是預防病蟲害的,還有誘光燈。通過稻漁綜合種養和農業綜合防治相結合,農藥和化肥基本就不使用了。
農場多年來持續為吉林地區農業灌溉給予支持,參與多項新農村項目以及農業開發灌溉項目建設,并結合東北地區農業實際需求,生產各種型號的U型槽,滿足不同地域、不同要求的田間給排水系統,極大地節約了灌溉用水資源,得到省、市、區多級部門的表彰。
除了水田里放殖各種肥水肥田的生物,岸基上還栽種了果樹、桑樹和其他樹種,形成了“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鏈條。農場還種了玉米和高粱,飼養了一千多只雞、鵝、雁等家禽,形成了“地植草、草喂鵝、鵝排糞、糞生肥、肥養地”的循環模式。
融合三產
張春新在種養結合的同時,還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2017年,張春新與原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農業管理部門及多家科研機構院校合作,共建產學研實踐創新基地,注冊成立了吉林市春新生態農業技術研究所,引進10多名農學、林學和食品學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進行有機稻益生菌、營養型釀造白酒、東北特產紅曲酒、桑基魚塘等多個課題研究。2018年,成立春新生態家庭農場農產品研發中心,同省內多所高校的食品工程學院教授和大型企業的科研人員共同開發,用免淘米篩選出來的碎米和色選米,生產出生態營養系列白酒。2019年,張春新又與吉林市農業科學院合作種植“九糯1號”酒用高粱,獲得成功,對清香型白酒的品質改良和東北經濟作物種植起到關鍵作用。
幾年來,張春新科學種植的蟹田稻、漁田稻實驗項目喜獲豐收,并且采用先進的包裝技術、精致的包裝工藝,制作成禮品精裝米、袋裝免淘米、真空包裝米、經濟實惠裝特價米等不同等級大米,產品現已銷往北京、天津、廣州、深圳、蘇州、杭州等地,并與30多家企業建立長期供米合作關系。與此同時,農場又將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建設了占地15萬平方米的特色休閑莊園,集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農耕休閑、會議培訓、垂釣采摘于一體。至今已經累計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到1800多萬元,讓游客們贊不絕口。
數年的發展過程中,張春新不忘初心,回報鄉梓,不斷奉獻。農場帶動了很多貧困戶和當地老百姓實現就業,固定用工和臨時用工累計已經達到300多人,工人一年能增加3萬多元錢的收入。農場現有高標準農田2190畝,目前農場已經實現了“漁業添亮點、生態保安全、稻米提品質、觀光促發展、企業增效益”的新型稻漁種養技術模式。張春新先后榮獲吉林市“科技+農業”帶頭人、吉林省黨代表、吉林市政協委員、吉林省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吉林省首批林農鄉土專家等稱號。農場先后被評為吉林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五星級示范企業、吉林省稻漁綜合種養增收工程核心示范區、吉林省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全國綠色生物防控技術示范區、全國生態食材生產種植示范基地、中國水產學會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全國示范農民田間學校。
從“莊稼把式”到高素質農民,張春新經常說自己趕上了好時代。他積極參加縣里組織的各類農民培訓,學習市場經濟、種養技術、經營管理等知識。“農場在逐漸完善這個生態圈,2023年我還準備再增加一個香豬養殖項目,用豬糞養蚯蚓、蚯蚓喂蟹、蚯蚓糞便回田。一鏈扣一鏈形成幾個鏈,幾個小鏈再融合成一個大鏈,把生態農場名字里邊的‘生態兩個字做真、做實。”談到未來的發展,張春新滿懷憧憬地說。
(作者單位:吉林省東豐縣農民科技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