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蕊,孫玉靜,趙雨微,郭琳琳,吳夢娟
青少年心理危機是指當個體面對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時,依靠個體自身的能力和慣常的應對方式而無法解決,所導致的心理失衡狀態,青少年的情緒、認知、行為會產生一系列明顯的變化,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自殘及自殺等行為[1]。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和青少年人口總數為2.5億,占總人口比例17.95%。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聯合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 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影響,心理危機已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2]。因此,如何動態準確評估及有效干預青少年心理危機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
1.1.1 危機評估量表
1)危機干預分類評估量表(TAF):該量表由Myer等[3]編制,包括情感、認知、行為3個維度,可有效評估青少年在面對負性事件時所產生的心理反應。該量表已在不同人群中進行驗證,如乳腺癌[4]、肝癌[5]、肝硬化[6]等病人,均顯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2)大學生心理危機狀態評估量表:該量表由胡月等[7]編制,包含生理反應、情緒反應、認知反應、行為反應、自殺傾向5個維度,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狀態評估的有效工具,但該量表在初中、高中人群中的應用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機量表(AEICS):該量表由江南發編制,共28個題目,包括時間透視、自我意識、角色嘗試、工作無力、自我確信、自我了解、權威混亂和價值定向8個因子[8]。總分越高代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展越差,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9-10]。
1.1.2 癥狀評估量表
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學者LR Derogatis編制[11],該量表適用對象為16歲以上人群。包括90個條目,共9個分量表,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9個因子,包括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個方面,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此外常用的癥狀評估量表還包括,抑郁自評量表(SDS)[13],焦慮自評量表(SAS)等[14],這些癥狀評估量表對于青少年心理危機的評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5]。
1.1.3 自殺評估量表
1)自殺意念自評量表(SIOSS):該量表由夏朝云等[16]編制,是包含絕望因素、樂觀因素、睡眠因素和掩蔽因素的26項自我報告的量表。12分被認為有自殺意念,總分越高自殺意念越強。該量表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自殺意念評估量表之一,具有較好的信效度[17-19]。2)自殺態度問卷(SAQ):該問卷由肖水源等[20]1999年編制,共29個項目,包含4個維度,分別為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對自殺者的態度、對自殺者家屬的態度和對安樂死的態度,該問卷在國內被廣泛使用[21-22]。3)多重態度自殺傾向量表(MAST):該量表由Orbach等編制,后由美國學者Osman等[23]以美國大學生為研究群體進行了修訂,包含4個維度,分別為對生命自殺傾向、對死亡的接納、對生命的拒絕和對死亡的拒絕,該量表在國外廣泛地應用于評估青少年、大學生和臨床病人的自殺態度,國內目前應用較少。
相較于單一的評估量表,多維度的評估模型能夠更加全面地體現受試者的心理問題,更加的客觀,全面和科學。
1.2.1 三維篩選評估模型
三維篩選評估模型由Myer等[24]于1992年提出,該模型包括情感評估、認知評估、行為評估3個維度,三維篩選評估模型是一種比較全面的評估方法,相比于較為單一的評估量表,更為全面科學,是很好的測量青少年心理健康評估工具,但該評估模型無法實現動態評估[25]。
1.2.2 綜合定級評估模型
綜合定級評估模型是由王新波等[26]提出的一種多維綜合、操作性強的心理評估模型,該模型包含8項身心癥狀指標和5級危機評估標準。心理危機綜合評估模型的危機評估標準定為5個等級,分別為:1)對于自殺自傷意念強烈并且其他指標均達到重度的測試者定為一級關注;2)對于自殺自傷意念較強并且其他指標達到中度或其中一項達到重度的測試者定為二級關注;3)對自殺自傷意念較輕,其他指標達到輕度或其中一項達到中度的測試者定為三級關注;4)對于無自殺自傷意念,但其他指標至少其中之一達到輕度的測試者定為四級關注;5)對于所有指標均正常者,定為良好。該模型能夠準確評估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并針對具體問題開展分級干預,可及時準確地幫助青少年應對心理危機。
人工智能技術在青少年自殺危機識別、預警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主要集中于運用機器學習技術建立自殺風險預測模型[27-29]。Toenders等[30]的研究表明,使用機器學習算法通過分析青少年的臨床特征、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大腦結構變量等多模態數據,可有效預測青少年抑郁癥的發作。但有研究顯示,處于心理危機中的個體,不同的時間段可能所處的狀態截然不同[31]。因此,利用人工技術對青少年心理危機進行持續的追蹤尤為重要。
國內常見的心理危機干預方式,主要以電話為媒介,解答來電者心理問題,幫助來電者走出心理危機的有效快捷方法[32]。熱線咨詢員根據來電者提供的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情感狀況以及近期生活事件等與來電者共同分析探討出現心理危機的相關因素,并根據來電者不同的心理反應狀況,針對性地選擇心理咨詢技術進行干預[33]。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是國內開通較早的心理危機干預熱線,每天24 h為全國公眾的心理危機提供免費咨詢服務,其服務質量和心理危機干預效果得到了肯定[34]。
該方法是以改善心理健康為目的的一種青少年心理危機常用干預方法,主要針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通過改變人們不合理不適當的認知來改變不適當的行為[35]。目前認知行為治療的場所也逐漸由現場轉變為網絡,例如基于“認知行為療法”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以人機互動的形式幫助個體管理情緒[36]。Rice等[37]針對有主動自殺傾向和嚴重抑郁癥狀的中學生設計和實施了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在線干預、交互式模塊化的認知行為干預,研究發現該方法有助于降低個體的自殺風險。認知行為療法在國內應用廣泛,對于改善青少年心理危機有著顯著的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抑郁癥治療方法,它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上,通過改善人際關系來減輕病人的抑郁癥狀[38]。Moreau等[39]根據青少年的特點開發出了青少年人際心理治療版本,該版本的治療需12周,每周1次。治療的過程大體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初始階段(1~4周),其主要任務是評估研究對象的人際狀況并制訂治療計劃。中間階段(5~8周),其主要任務是針對第一階段發現的人際問題,采用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進行解決。結束階段(9~12周),其主要任務是總結治療過程中的效果。研究表明,人際心理治療對于治療青少年心理危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并能有效改善執行功能,從而能提升青少年日常的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功能[40-41]。
正念療法是由喬卡巴金等學者在傳統正念禪修理論改良發展而來的一種心理危機干預方法。正念療法的形式在國際上多種多樣,其主要包括正念減壓療法、正念認知療法、辯證行為療法以及接受與承諾療法5種方式[42]。目前,正念認知療法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病人在疾病中表現的消極情緒改變效果明顯[43-44],且對于抑郁、焦慮等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效果良好,但其對認知與情緒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國內外數字化心理危機干預的手段發展迅速。由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開發的Affinity網站,提出了一種理論驅動的、基于在線社交網絡的青少年自殺預防干預措施,有效促進了抑郁管理和自殺預防[45]。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精神衛生研究中心于2004年創建的moodgym系統是一個綜合性的情緒危機干預網絡,該平臺通過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和人際關系療法來提供互動式訓練項目,幫助個體識別和評估自身的抑郁和焦慮情緒,學習預防及管理這些情緒的技巧[46]。聊天機器人如GDP-2[47]、Seq2seq[48],具有費用低、不限時間、不限地點的優勢,且已被證明對于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干預具有顯著效果。可穿戴設備目前對于心理健康監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個人的肢體行為動作以及微小的面部表情可以真實地表達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而可穿戴設備可以對其進行監測,提前預警并發現心理問題,在兒童孤獨癥[49]等疾病的監測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大多數可佩戴設備仍處于試驗階段,其監測的特異性,靈敏度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青少年心理危機的評估方法繁多而復雜,且缺乏動態性。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青少年心理危機的預警中得到了初步的驗證,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青少年心理危機的風險人群進行早期識別,同時統籌醫院、學校、家庭資源對存在心理危機的青少年進行動態評估和管理,是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學者已認識到網絡干預的巨大潛力,將心理危機干預從現場轉向網絡平臺。因此,未來應考慮如何開發并利用針對青少年心理危機的數字化干預資源,使心理危機干預能夠滿足于常規危機干預服務(心理危機干預熱線、醫療機構)無法覆蓋到的人群,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