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金鵬 劉釗
河南作為一個人口和資源大省,孕育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自跨入新世紀以來,更是緊跟時代步伐,響應國家號召,深入貫徹改革開放發展戰略,同時也是中部地區“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一環,為國家經濟建設,帶動沿海和內陸經濟交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河南自貿區作為中原地區對外貿易的名片,在國家經濟建設鏈條上占據著重要一環,同時也是“陸上絲綢之路”沿線上的中樞之一,承擔著吸收國外優質資本,聚攏高端人才的重任,更是河南省今后在經濟創新和發展上的強大基礎。
“一帶一路”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來的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該倡議旨在借助我國和別國的雙邊機制,搭建能夠進行有效交易的平臺,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各取所需,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具體到河南省,主要是指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河南自貿區”,包括鄭州、開封和洛陽這三個地區。
我國建立自貿區的目的重在加強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戰略合作關系,在經濟合作的基礎上打造政治和文化共同體,鞏固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國際地位,是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目前我國共建立了十一個自由貿易園區,盡管還只是試驗區,但是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先行先試和制度創新的魄力,極大地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
河南自貿區的建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同時也是“一帶一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擔負著中原地區經濟轉型,推動經濟朝著外向型、高附加值方向前進的重要動力,同時也面向全國,為其他地區起著示范作用。
河南地處中原,交通發達,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同時在絲綢之路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在國家將“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發展時,河南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戰略的重心之一了。在響應國家“走出去”和“引進來”口號的同時,河南自貿區還承擔著振興中原的重要歷史任務,河南作為中原地區的核心省份,自古以來就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但是在近代因為種種原因,省內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沿海省份。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秉承著“先開放一部分城市”和“先富帶動后富”的政策方針,沿海城市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扶持,先一步將經濟發展了起來,而內陸省份卻因為沒有這樣的先天條件而與之逐漸拉開了差距。
河南之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后與沿海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中非常重要一點就是省內經濟結構過于單一,因為最先進行改革開放的往往是沿海地區,因而內地就少有國外先進企業的投資,我們省內產業普遍呈現出低附加值、結構單一等特點。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競爭力就遠遠不如沿海地區,同時因為改革初期沿海地區普遍作為發達國家的代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要被運回它們國內,這個時候沿海地區與外國交通便利的條件就顯露出來了。此外,因為城市發展的原因,年輕人也更愿意前往較為發達的城市,河南省內的人才不斷流失,更使河南省的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自貿區的建立重點在于引進國外先進的資金和技術,將省內工業產品輸出國外,因為在自貿區有了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流動,就會吸引資本和人才,有了這些才能夠真正地將省內產業徹底升級、轉型,實現經濟良性化的發展。只要河南省利用自身的優勢,找準自身的定位,就會將河南省的發展觸角散步到“一帶一路”沿線,在某種意義上就相當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沿海省份,利用自身的優勢地理位置,助力經濟發展。
示范效應在經濟發展策略的制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河南省地域廣袤,人口眾多,因而不可能一開始便將整個省份作為自貿區開放,只能先設置自貿試驗區,以點帶面,利用試驗區的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省份的發展。同時,因為自貿區有著較為優越的投資環境和位置優勢,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往往會占據有利地位,因而圍繞自貿區就會有著服務于中心的邊緣產業和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促進了周邊區域的發展,還能夠使得產業結構完整,經濟發展良性化。
河南自貿區的建立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但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樞紐建設和物流發展成效顯著。2020年12月8日,占地255.41公頃的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北貨運區及飛行區配套工程用地順利通過國務院審批,項目總投資48.79億。機場年貨運規模首次突破60萬噸,年客運規模達到2000萬人次,預計全年貨運規模步入全國六強,客運規模提升至全國第11位。基本建成連接機場的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得到初步確立。以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為核心,持續優化航線航班,基本形成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貨運航線網絡。不斷引進培育航空物流項目,ZARA等一批知名物流企業也落戶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使物流節點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為應對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國內經濟的“新常態”。中央政府實施了“一帶一路”倡議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中西部地區的開放程度將大大提升,為爭奪產業轉移、新興產業以及基礎設施投資和政策紅利,省級政府間出現新一輪競爭。河南自貿區未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與兩大戰略息息相關。一些省份和區域如黑龍江等出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專門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本地區的功能地位。隨著臨空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級政府開始逐漸認識到臨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開始著重發展臨空經濟。并且各級地方政府也將臨空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更是制定出各種優惠政策來促進臨空經濟的發展。近些年來,北京首都臨空經濟區、天津濱海航空城等臨空經濟區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對河南自貿區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城市戰略地位來說,河南必須要有自己的發展模式、自己的特色才能與之抗衡。
根據第三次經濟普查的具體行業數字,航空物流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是實驗區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在“十三五”時期航空港實驗區產業集群培育提質增速,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成形。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穩步擴容,戰略新興產業培育不斷推進。這意味著,相關產業的人才需求很大。對于河南自貿區建設仍然存在領域分布不均、綜合競爭優勢不強的問題,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鄭州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中提出鄭州航空港綜合實驗區以國際化的國家中心城市副城為總體定位,按照“突破中部、啟動北部、做實南部、謀劃西部”總體目標,合理布局產城融合功能分區,推進航空港實驗區各大功能板塊建設,完善城市現代化基礎設施,提高航空都市承載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現代智慧航空新城。圍繞“北城、中流、南工”整體布局,明確北部空港新城、中部空鐵新城與南部雙鶴湖科技城三大產城融合功能分區,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實現片區協同發展。
河南自貿區的建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創新發展的策略,在不斷明確自身定位的時候,還要善于利用自身的優勢因素,引進資金和高新技術產業,吸引高端人才到省內發展,逐步改變省內產業機構過于單一、附加值較低的現狀,真正實現河南自貿區的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處于我國核心腹地,橫貫南北,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道路上的重要支點,同時省內還有著聯系全國的公路、鐵路網絡,交通便利;同時,河南省人口直逼一億,經過幾十年的義務教育,有著大量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此外,因為河南身處中原地區地勢平坦,平原較多,便于工廠和園區建設。河南自貿區建設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三點,充分發揮河南省的區位優勢,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人力資源作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籌碼。因此,河南省在打造自貿試驗區的時候應該自己定位,大力發展交通,將物流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吸引本省或是其他省份的人才回流,共同支援河南省的經濟建設。
既然政府要打造創新型自貿區,就應該從里到外都要進行創新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貿區的生產效率和示范效應。首先,政府應該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因為在自貿區會有大量的國外資本,因而在管理上肯定不能按照以前的辦法,這個時候可以借鑒國外比較成熟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構建起現代化的自貿區行政管理體系。其次,還要保障管理的規范性和市場交易的公平原則,這些是吸引海內外資本來河南投資的最基本的保證。
在自貿區內,有著大量的資金流動,因而傳統的資金管理制度就難以適應現代化的貿易發展,只有切實推動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借鑒國內外優秀的金融制度體系,構建起適應河南自貿區的制度體系。首先是推動網絡金融創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金融行業也因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子貨幣的產生更是大大方便了資金的流動,因而搭建起屬于河南省的融資平臺對于自貿區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是圍繞人民建立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探索出適合金融服務跨境電商和各種高端制造業等產業進行交易的新體系。
經濟學認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決定著資源的配置方向。“雙創”基地建設要取之于市場,用之于市場。河南省是人力資源大省,處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節點上,其“雙創”基地建設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聚焦本省的優勢資源,始終堅持市場導向,一切以市場需求為指引,而不以政府形象和政績為要?;诖耍浞终蟽瀯葙Y源,注重釋放市場活力,努力實現“雙創”基地建設與市場化運作同頻共振。
總之,河南自貿區的建設,將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推動開放領域從制造業向服務業、高端產業拓展,開放載體由自貿試驗區向自由貿易港提升,放寬市場準入,優化投資環境,為建立高水準的國際化貿易平臺,為中原崛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