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雅
(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 150025)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美國俄勒岡大學社會學教授,《組織與環境》雜志的主編和《每月評論》月刊的聯合撰稿人之一,研究方向涉及生態環境、生態危機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福斯特的著名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三部曲《馬克思的生態學》《脆弱的星球》和《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力。其中《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在21世紀生態社會主義思潮中占據重要地位,該書包含了福斯特的生態道德思想。
溫室效應、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水資源污染等等生態災難席卷全球,當今時代生態環境遭遇嚴重威脅、出現嚴重生態危機,生態學家們對導致生態危機的原因眾說紛紜。福斯特認為生態學家們把生態危機的原因歸結為西方社會文化中具有“支配大自然”觀念的觀點不負責任。他認為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含有內在反生態的性質。
福斯特在《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一書中運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證明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中,資本家們不僅剝削工人還破壞生態環境?!安皇莻€人滿足他們自身內在欲望的行為,而是我們每個人都依附其上的這種像踏輪磨房一樣的生產方式”[1]37。這種生產方式使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各個階級都迫不得已的勞動,甚至在道德淪喪的情況下仍然不顧一切進行資本積累。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經典的表述是“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盵2]福斯特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時所描述的“更高的不道德”思想一致。“更高的不道德”是指“我們這個社會中權力機構的‘結構性不道德’,尤其指這種生產方式”[1]38。福斯特支持米爾斯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性的分析,認為像美國這樣把財富作為重要的評判標準的資本主義社會是“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社會。
面臨自然環境惡化的不斷挑戰,環境學家們將生態危機的矛頭指向了經濟學,于是經濟學家們迅速做出反應并開辟了一種新的環境經濟學的分支,在這種新的環境經濟學解釋里“他們賦予自然以經濟價值并更加充分地將環境納入市場體系之中。”[1]18福斯特對這種“給地球估算成本”的環境危機解決方法持批判態度,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經濟擴張主義,這種解決方法隱含的思想是他們認為造成生態資源緊張和環境破壞的原因在于未充分利用資本,并且未將自然資源納入到資本擴張體系中。他們妄圖依賴市場解決一切問題,想把自然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轉化成資本。福斯特認為這種思想是一種對環境問題理解的謬誤,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金錢無法迅速轉化為自然資源,一旦造成生態破壞,很難短時間進行恢復;另一方面,把自然資源轉化為金錢的階級通常都是擁有大量私有地產的少數資產階級統治者們,環境破壞時,整個全人類都要共同承擔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等環境問題。
生態帝國主義是一種生態上的霸權,在文化上是一種“生物圈文化”,不受區域的羈絆,同時也不對任何區域負責,只需要追逐自己利益[3]。正是生態帝國主義的擴張,使得資本主義欲望越來越大,以至于出現了“薩默斯備忘錄”(1)“薩默斯備忘錄”:1991年12月12日,時任世界銀行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的薩默斯給他的同事們發了一份備忘錄,后來這份備忘錄被流傳到了公共媒體當中,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備忘錄振振有詞地主張將更多的污染工業轉移到欠發達國家中去。這樣滅絕人性的主張。福斯特認為這種主張對資本主義社會來說不僅不是滅絕人性,相反還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的追求,但是資本主義這種對利益的追求造成了生態失衡。
1.“生物圈文化”喪失“土地倫理”
福斯特認為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還在于深層次的文化因素,社會形態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以“生態系統文化”的模式發展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在這樣的社會模式中,幾個聯系緊密的生態系統就形成了人類生存條件。這是一種根植于自然區域和水源地的生態文化系統,文化和自然具有緊密復雜的聯系,在這種生態系統文化中人類對于大自然是具有天然依附性,彼此之間互利共生。當貢賦文明(2)貢賦文明:貢賦,為中國古代的稅收方式,是土貢與軍賦的合稱。中國歷代王朝規定臣民和藩屬向君主進獻的珍貴土特產品稱作貢;賦原為軍賦,即臣民向君主繳納的軍車、軍馬等軍用物品,君主再給與回賞。隨著朝代變遷,賦的概念遂從軍賦擴大到來自農田,甚至關市、山林川澤的所有課征物,貢賦逐漸演變成為稅收的別稱,實為中國古代轉移支付的稅收方式。中國早在公元前21世紀以后的夏朝就已有土貢,正式進入文明形態。出現后,世界出現了一種“生物圈文化”的社會形態,這種社會形態,從一開始就“超越任何單一生態系統控制的特征,所以比任何一種完全依賴某種特定生態系統的族群(文化)造成的危害更大”[1]78。人類在這種“生物圈文化”里對于自然系統的依賴日漸減弱。當全球殖民時代開始以后,規模更大的“生物圈文化”開始發展,形成了一種“生態帝國主義”,它更具有破壞性,甚至不再經受特定生態系統的約束。
2.“讓他們吃下污染”的主張不負責任
“讓他們吃下污染”是《經濟學家》刊登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的備忘錄中的一部分內容的題目。在這條備忘錄里薩默斯用資本積累的邏輯表示世界銀行在生態問題和經濟問題的抉擇上應鼓勵將發達國家的更多的污染企業遷到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薩默斯備忘錄最恐怖的地方是它對第三世界國家公開表現的強盜態度,沒有任何隱瞞地表現了資本主義的掠奪性質。福斯特還用美國的例子進一步說明資產階級的逐利本質“從環境的角度講,受威脅的如果是窮人,損害的代價就應相對較小?!盵1]56種種行為表明,生態帝國主義在利益的選擇上摒棄了人類,選擇了金錢。在生態問題上從不考慮地球,不考慮未來,只考慮眼前利益。
福斯特認為在資本主義不斷地挑戰生態極限的惡劣行徑下,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道德革命,以擺脫資本主義社會下對于利益的盲目追逐,開始重視對生態的保護。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對于地球生態的無節制索取,福斯特指出:“我們能得出的結論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建立新的生態文化或生態道德,以取代我們目前那種對待環境的不道德或至少是非道德的做法。更具體地說,人類必須重新學習在地球上居住?!盵1]80福斯特認為建立新的生態道德即建立“土地倫理”。福斯特闡明了土地倫理的總體特征:“我們濫用土地,是因為我們將它視為自己擁有的商品,如果把土地視為我們歸屬的共同體,我們就會懷著愛戴之情使用它?!盵1]81因此,福斯特認為建立新的生態道德的第一步是摒棄對自然支配或者統治的觀念,反對資本主義社會崇拜財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將地球看作人類的私有財產,并在商品化中破壞它。只有人類把自然環境當作人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能建立起真的“土地倫理”。
福斯特指出,進行道德革命需要尋找以人為本的生產方式,“以人為本,特別要優先考慮窮人,而不是以生產甚至環境為本,應該強調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和長期保障的重要性”[1]42。因為窮人對生態環境的感受度更高,考慮真正與環境息息相關的底層百姓,才能間接關注環境。福斯特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斷地對工人進行剝削和壓迫,企圖榨取更多財富。而資本主義社會里還盛行著一種“滿足文化”,這種文化意味著受益最多的資本家們最不愿意改變現狀,因此福斯特指出“抵制這種生產方式的力量主要來自社會下層而非社會上層,來自社會運動而非個體?!盵4]道德革命核心是首先關注多數人的利益,社會下層的人民由于對于環境需求度高,最能關注到生態問題,但是福斯特并不是僅僅關注于生態環境,他也不否認經濟的增長,只是反對單純忽略環境問題的經濟的增長,因此他認為關注人的問題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行革命。
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福斯特在生態問題上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批判以及對于資本主義國家“道德革命”的呼吁在其理論上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定啟迪意義。
福斯特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雖然直指資本主義制度要害,但是批判僅僅停留在生態問題上,在提出具體方案時圍繞著道德意義上的改革,并未從根本上撼動資本主義制度,也對未來社會的方向性指導不明確。
1.忽視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
福斯特在《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一書中明確表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深層的不道德”,并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了生態危機,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環境,才能建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批判上這一點福斯特抓住了關鍵。但是他對于生態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地位過度夸大,以至于忽視了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才是造成一切資本主義社會災難的根源。
2.“道德革命”方案缺乏現實性
福斯特對于解決生態危機提出用“道德革命”的主張徹底否定資本主義制度,但是福斯特對于“道德革命”的性質和“道德革命”勝利以后新社會的生態發展方向并未做出解答,在具體措施上他只是著重強調了道德路線,并無法真正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因此通過“道德革命”解決生態危機的主張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而且,福斯特將解決生態問題的主體對象指向窮人的主張也是缺乏現實性的表現,當今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掌握著大量的權力和金錢,如果只靠第三世界國家的覺醒是不能叫醒裝睡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因此,福斯特所主張的“道德革命”的可行性不足。
福斯特從生態問題入手嚴厲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提出進行一場“道德革命”的思想。福斯特對生態問題的分析不僅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丑惡嘴臉,更是引起了人們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
1.加強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
福斯特在建立生態道德觀的描述中指出制約西方環境保護運動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提出必須進行一場深刻的道德革命,進行社會改革,尋找一種以人為本的生活方式。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不斷受資本的影響,因此這種以人為本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同樣有啟示作用。強化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需要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在充分考慮人民利益的基礎上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用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令保護自然環境。近年來,我國在環境治理上一直努力,首先針對影響我國環境最大的工廠入手,在大型污染企業的環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21年中國全國地級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長江干流全線連續兩年實現二類及以上的優良水體;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類等,這些成就都離不開我國對于重污染企業的嚴格把控。
2.培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生態文明建設要更多依靠生態文化的引領和支撐。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5],這一點極大地支持了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根深蒂固的生態觀念雖然與西方國家不同,但是也隱藏著對生態問題不重視的觀念。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部分國人受國外拜金主義的影響,過分追求經濟而不注重保護老祖宗留下來的大好河山的現象屢見不鮮。福斯特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僅僅關注資本追逐利潤的需求,僅圍繞著少數富人的利益,卻不關注生態環境,不顧大多數人的幸福,所以是一種“更高的不道德”的社會制度。并提到通過生態革命建立的社會主義能夠解決生態可持續性問題。但是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夠的,還需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的生態文化。弘揚社會主義生態文化需要社會各個層面,各個組織共同建立,只有形成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形成一種為人民服務的氛圍,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消費,綠色生活,在生態上形成共同關注與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環境氛圍。
3.強化公民生態道德意識
福斯特在批判資本主義時,嚴厲地批判資本家們過分追逐利益的不道德表現。我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下各種西方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涌入一些私營企業家頭腦中,對我國的生態道德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大飛躍除了國家進行加強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以及社會層面弘揚社會主義生態文化以外,還需要每個公民強化起公民生態道德意識。從點滴做起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符合生態倫理要求的生活方式才能使正確的生態意識和理論逐步轉化為人們自覺的社會實踐行為。從環境問題上看,目前我國公民的道德缺失現象主要是各個工廠企業上,這屬于社會層面追逐利益的表現,在國家的強制性政策下會有所緩解。但是在思想上還在蔓延“不道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思想不糾正就還會再犯。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將自己所學廣泛宣傳,使得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都具有優良的公民生態道德意識,共同建立美麗中國、美麗地球。
本文立足于福斯特的生態道德思想,對福斯特生態道德思想進行概述和評價,指出該思想的局限性,最后通過福斯特的生態道德思想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得出有益啟示,從而更好地為打造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貢獻出中國力量。根據福斯特生態道德思想的啟示,只有在國家層面加強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在社會層面培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在個人層面強化公民生態道德意識才能獲得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