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江, 姜 蘭, 趙開智
(1. 西秀區農業農村局良種場,貴州 安順 561000;2. 西秀區蔬菜產業發展辦公室, 貴州 安順 561000;3. 安順市西秀區茶葉產業發展辦公室,貴州 安順 561000;4. 西秀區科技教育培訓科,貴州 安順 561000;5. 西秀區農業農村局植保站,貴州 安順 561000;6. 西秀區農業農村局特色產業科,貴州 安順 561000)
朝天椒湘辣54 為中熟單生品種,果實小指形,果長5~6 cm,果寬0.8 cm,果實朝天,果表光亮,青熟果綠色,紅熟果紅色,辣味濃,干后皺少,單株掛果多,豐產潛力大,前后期果實一致性好,抗疫病及病毒病能力強,耐濕熱,抗逆性強,適宜鮮椒或干辣椒上市。朝天椒湘研54是西秀區朝天椒的主要栽培品種之一,自2018年朝天椒在西秀區推廣種植以來,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栽培技術參差不齊,影響朝天椒產量。因此,總結朝天椒湘研54 的高產栽培技術,以提高朝天椒產量,促進西秀區辣椒產業的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新漂浮盤不必消毒;采用舊漂浮盤,特別是從生產基地收回的舊漂盤,必須清洗干凈消毒后再使用[1]。舊漂浮盤消毒:將舊漂盤清洗干凈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等藥液浸泡30 min。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m3,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200 g/m3與基質均勻混合殺基質中的真菌性病原菌[1]。
在基質裝盤前先檢查漂盤底孔的堵塞情況,若底孔不通,應將其鉆通。并在拌基質育苗地上鋪上干凈薄膜,將基質含水量調整到50%~60%,標準為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為宜[2]。裝填時采用木板將基質推進穴內,然后將漂浮盤從10 cm 高度自然下落3~4 次,或采用木板敲擊漂浮盤的兩側,也可用手輕拍漂浮盤的兩側,讓基質裝填均勻一致,不過緊、不架空,松緊適度。選擇優質種子播種。經包衣化處理的種子可直接播種。未經消毒處理的種子,在播種前曬種2 d,然后用55~60 ℃的熱水溫燙浸種[3],并不斷攪拌10~15 min;或將種子放在室溫內用清水浸種30 min,再用5%次氯酸鈉溶液浸泡5~10 min,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1],及時將種子播至漂浮盤中,育苗盤填裝好基質后,用手指輕壓漂浮盤孔格內基質,形成深度為6~10 mm 的播種穴。然后將種子點播在播種穴中,每穴播種1粒。但在漂浮盤外的30 穴每穴播種2 粒,根據辣椒種子發芽度靈活掌握。播種后立即覆蓋好基質,基質以漂浮盤盤面平齊為宜,將播種好的漂浮盤及時擺放在育苗池內,進行日常育苗管理,培育壯苗。
育苗池中的水質優劣影響辣椒苗的生長,因此育苗池的水質應符合一定要求。水體的pH 在6.5~7 為宜。育苗池應在播種前1 d 灌好池水,第1 次灌水深度3~5 cm,當辣椒苗真葉出現后,育苗池內的灌水深度為5~7 cm,若出現漏水及跑肥,應及時灌水補肥,確保水面不暴露在陽光下,以防滋生藻類。辣椒播種后,當椒苗長出2 片真葉時,一次性施入辣椒育苗專用肥,每100 盤漂浮盤施用1 kg。施肥時在容器中用熱水先將肥料溶解,再將肥料倒入育苗池水中,后攪拌池水,讓肥料與池水混合均勻。
朝天椒育苗期一般在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進行,此時氣溫低,應采用溫室大棚育苗,當漂盤播種后,將漂盤集中碼放,蓋好農膜進行保溫催芽,促進種子萌發。如遇晴天氣溫高,應及時進行通風降溫排濕[4]。
種子出芽后,及時將漂盤放入育苗池中,同時,在種子破土出苗后,育苗床溫須逐漸降低,以預防徒長。溫度控制為白天15~20 ℃,夜間12 ℃。也可將漂浮盤提到育苗池外,使基質干燥,當辣椒苗開始萎蔫時,再將漂浮盤放到苗池中,可預防猝倒病的發生。出苗后,棚內溫度上升到15 ℃以上時,每天確保通風排濕2~4 h,通風孔高度和寬度都達到50 cm以上。當棚內溫度上升到20 ℃時,加大通風量,并延長通風時間,在陰雨天氣也須通風透光3~4 h。當苗長到中后期,棚內溫度大于25 ℃時,加強通風降濕。在定植前7~10 d煉苗,全天揭開大棚四周塑料膜,讓辣椒苗接受低溫鍛煉,適應露地的生長環境。
種子出苗后6~7 d,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1 次。椒苗在移栽前7~10 d ,進行斷肥、斷水煉苗2~3 次,以辣椒苗中午萎蔫,在早上恢復為宜。在移栽1 d 前停止煉苗,并將苗盤放入育苗池內,讓辣椒苗吸足肥水后,再將辣椒苗移栽到大田。移栽辣椒苗壯苗標準:不徒長、老化,節間短,莖稈粗壯,莖粗0.3 cm,生理苗齡5~8 片真葉、子葉完整、葉色深綠,葉大而厚、株高10~15 cm,根系發達,無病蟲害[1-2]。
辣椒不宜連作,應選擇3年內未種過其他茄科作物[4-6],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保水保肥、能灌能排、地勢高燥[7]、雨季不積水、旱季不缺水,能灌能排的沙壤土地塊栽培為宜。
深耕細耙,土壤應細碎,無大塊,平整,無坑洼。按130~140 cm 溝包廂開畦,畦高20~30 cm ,畦間距40~45 cm,畦寬90~100 cm;整細整平畦面,在畦面中間均勻開好施肥溝。朝天椒不耐旱,更不耐澇[7],在種植地塊四周開好排水溝,對大的種植地塊還應開排水中溝,并做好土壤消毒處理,可用生石灰750 kg/hm2進行消毒處理,或使用多菌靈或百菌清等消毒,同時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45 kg/hm2防治地下害蟲[8]。
施足基肥,基肥施入量為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7.5 t/hm2或經發酵的菜餅1 500 kg/hm2、硫酸鉀型復合肥(N-P-K=15-15-15)750 kg/hm2;將基肥施入畦溝內與土壤混勻,然后作畦,畦面呈龜背形,畦面土壤充分澆透水分,采用銀灰色地膜覆蓋。
在4 月上旬至5 月中旬移栽定植為宜,苗齡40~50 d,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及時定植。采取高壟雙行定植,移栽定植密度為每畦定植2 行,株距為40~45 cm,栽33 000~37 500 株/hm2,每穴栽1 株,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特性等確定定植株數,定植后立即澆定根水,并用土壤封好定植穴的薄膜口。
辣椒定植后澆活棵水1 次。辣椒在生長前期需水量不大,一般不用澆水,當辣椒進入盛果期時,應加強水分管理,勤澆水;在定植成活后7~10 d 追施提苗肥1 次,噴施尿素90 kg/hm2,以促進幼苗生長;若出現辣椒苗黃化矮小,噴施0.2%~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提苗,在中后期5~7 d 噴施1 次。初花期施硫酸鉀型復合肥300 kg/hm2,15~20 d 后追施1 次,以確保辣椒植株健壯生長和坐果,在盛果期根據辣椒植株長勢可酌情追肥,增加施肥量和縮短施肥間隔。
因采用地膜覆蓋種植,應壓好膜邊和膜口,畦面無需除草,做好三保一防工作,確保畦面無雜草;畦溝的雜草結合犁溝培土除去,畦溝內雜草多時,及時中耕1~2次[9]。
朝天椒移栽后,主莖至現蕾時進行摘心,促進朝天椒多發側枝,提高朝天椒產量。
采取“以防為主,治為輔”的農業綜合防治方針,以及“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助”的防治原則[4]。
6.1.1 辣椒青枯病 發病初期可選用3%噻霉酮水分散粒劑1 000 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750 倍液。隔7~10 d 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交替使用。
6.1.2 病毒病 發病初期可用5%氨基寡糖素、8%寧南霉素水劑、1%香菇多糖水劑、20%嗎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0.06%甾烯醇微乳劑等藥物交替防治,隔7~10 d 防治1 次,連續防治2~3次。
6.1.3 炭疽病 發病初期選用40%唑醚·咪鮮胺水乳劑、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30%苯甲·嘧菌酯懸浮劑藥物交替防治,隔7~10 d防治1次,連續防治1~2次。
6.1.4 疫病 發現中心病株,可選用687.5 g/L 氟菌·霜霉威懸浮劑600 倍液,或71%乙鋁·氟吡胺水分散粒劑500 倍液,或40% 烯?!で杷? 500 倍液,或60% 吡唑·代森聯水分散粒劑750倍液防治。每種藥劑交替使用,7~10 d 噴防1 次,連續防治2~3次。
6.1.5 根腐病 可選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混合,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灌根。
6.1.6 立枯病 發病初期可選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或30%甲霜·噁霉靈水劑,每種藥劑交替使用噴澆根莖部,7~10 d 防治1次,可連續防治1~2次。
6.1.7 瘁倒病 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64%惡霜靈+代森錳鋅噴霧,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噴霧防治。
6.2.1 蚜蟲 可選用70%吡蟲啉,或22%螺蟲·噻蟲啉懸浮劑,或50%氟啶蟲胺腈,任選其一進行噴霧防治。
6.2.2 茶黃螨 可選用22.4%螺蟲乙酯懸浮,或22%螺蟲·噻蟲啉懸浮劑,或20%丁氟螨酯懸浮劑進行葉面噴施防治,每種藥液交替使用。
6.2.3 薊馬初期 發生時可選用10%溴氰蟲酰胺懸乳劑,或22%螺蟲·噻蟲啉懸浮劑,或25%乙基多殺菌素水分散粒劑噴霧防治,每種藥液交替使用。
6.2.4 煙青蟲 選用2.5%功夫乳油,或10.8%凱撒,或20%滅掃利乳油噴霧防治。每隔6~7 d 噴1 次,每種藥液交替使用,連噴2~3次。
6.2.5 小地老虎 在1~3 齡期用藥防治,選用30%噻蟲·高氯氟懸浮劑、25 g/L 溴氰菊酯乳油、19%氯氟·虱螨脲懸浮劑等藥液噴霧防治,交替使用;或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防治。
朝天椒為無限開花習性,蕾、花、果同時并存,成熟不一[10],果實充分成熟,全部變紅時應及時采收[11-16],成熟一批,采收一批。西秀區采收在7 月下旬后開始,可采收6~8 次。采收應在晴天早上進行;下雨天氣不宜采收,若下雨天氣采收,會導致辣椒植株傷口不易愈合,致使病菌易從傷口侵入,引起辣椒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