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創新團隊通過聯用穩定同位素和胃含物鏡檢技術,系統研究了南海北部帶魚(Trichiuruslepturus)的營養生態位和攝食習性,同時解析了其穩定同位素特征與環境的相關性,豐富了對帶魚攝食生態學的理論認知,揭示了高營養級魚類在過度捕撈與生態退化背景下生存策略的變化。
帶魚是南海近海主要的經濟魚類。研究發現,南海北部不同區域的碳(δ13C)、氮(δ15N)穩定同位素基線存在顯著差異。總體而言,近海水域(20~80 m)的基線值高于開放海域(100~200 m)的,珠江沖淡水對基線值有重要影響。對于相同規格的帶魚,來自近海水域的樣品具有更高的碳、氮穩定同位素。胃含物分析發現,近海帶魚主要以魚類為食,而開放海域的帶魚則更多地攝食小型甲殼類。因此,帶魚在不同水深的穩定同位素差異由基線、食物網結構以及帶魚食性的變化共同導致。剔除區域影響后,帶魚穩定同位素的發育變化顯示,δ15N值在約200 mm肛長后存在下降的趨勢,指示個體較大的帶魚可能更加依賴于低營養級的小型餌料,以補償因生長而增加的能量需求。
研究成果在期刊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