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榮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活力顯著增強,群眾 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對群眾文化藝術產生 迫切需求。當前形勢下,文化部門理應立足自 身職能實際,創新群眾文化藝術普及工作方式 方法,拓展延伸群眾文化藝術覆蓋范圍,以工 作機制創新保障群眾文化藝術事業發展。
一、群眾文化藝術的時代價值
第一,有助于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業余文化生活是現代群眾文化藝術的重要 構成內容,在豐富群眾性文化產品供給方面始 終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通過普及群眾 文化藝術,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將得到全面豐 富,與物質文化一同構造系統完善的社會價值 體系,符合當前高標準、高要求的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導向。近年來,國家相關 部門高度重視群眾文化藝術普及工作的創新, 在群眾性藝術作品創作等方面制定并實施了諸 多導向政策,促進了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多樣 化。
第二,有助于提升群眾文化素養。
長期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不斷總結探索群 眾文化藝術普及的新方法與新路徑,博物館和 文化館等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激發起了廣大群眾參與藝術創作的熱情,群眾文化素質得 到全面提高。在群眾文化藝術普及過程中,群 眾可面對面接觸到包括戲曲、書法和舞蹈等形 式在內的多種藝術活動,有助于拓展、提升群 眾文化素養,開闊群眾視野,實現社會發展的 目標,具有顯著現實意義。
第三,有助于增強文化凝聚力。
群眾文化藝術承載著多元化的社會主義精 神文明元素,其活動形式和內容與傳統優秀文 化具有密切關聯。通過普及群眾文化藝術,群 眾可直接感受到文化凝聚力的強大力量,在為 群眾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滿足基層群眾切實需 求的基礎上,釋放先進文化凝聚力,對群眾思 維和素養等形成正向引導。在社會主義精神文 明建設中,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的過程還可增強 群眾民族文化認同感,助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的傳承與發展。
二、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第一,未能緊密貼合群眾需求。
群眾文化藝術普及工作的有效開展應始終 以群眾需求為基礎,任何脫離群眾實際需求的 群眾文化藝術形式均將喪失生命力與活力。綜 觀當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實際,仍存在漠視群眾需求、脫離群眾基礎等共性問題,組織開展 的各類活動主題不清晰,與本地區人文風俗、 歷史背景和價值導向等不契合,勢必難以取得 持續性效果。部分地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組 織開展未能充分調研群眾需求,缺乏與群眾的 互動,廣大群眾普遍缺乏參與熱情,降低了群 眾文化藝術活動成效,影響了該項工作的可持 續性。
第二,文化活動的創新性不足。
盡管部分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吸收融合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文化主題得以全面豐 富創新,但與高標準、高要求的群眾文化藝術 普及需求相比,相應文化活動的創新性依然不 足,主要表現在:文化藝術活動內容、形式和 過程雷同,照搬照抄其他活動方式,未能全面 突出地方特色;與本地區商業活動和旅游業 等行業銜接深度不夠,創意和策劃效果不甚理 想;對多媒體技術、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程度不 足,缺乏專業人才的參與和支持,無形之中降 低了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預期效果。
第三,未充分整合文化資源。
群眾文化藝術形式的創新與發展需要從 宏觀層次整合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基于本地區 的各類歷史、風俗、社會、自然等資源,再經 加工整理后建立文化資源庫。實踐表明,當前 形勢下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對文化資源的整合 遠遠不足,主管部門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重 視不夠,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開展流于形 式,部分情況下以完成上級規定要求為標準, 缺乏持久性,割裂了文化活動和文化輔導之間 的銜接關系,群眾文化藝術工作失衡,制約著 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有效提升。
第四,活動內容及形式單一。
在經濟社會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獲取信息 的渠道多種多樣,所感知到的文化信息種類繁 多,但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依然存在內容和形式 單一的問題。一方面,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內容的設計未能深入結合本地實際,主題缺乏特色, 活動內容千篇一律,工作機制相對模糊,傳播 渠道有限,難以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各類文 化藝術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現代互聯 網技術的應用存在短板,過度依賴線下形式, 活動效果與預期目標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機制創新路徑
第一,密切結合基層群眾需求,優化活動 形式。
在群眾文化藝術普及過程中,應充分分析 基層群眾需求,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 式作為主要工作方向,深入開展群眾文化需求 調研,打造系統化、整體化和先進化的群眾文 化藝術工程,在更深層次上滿足群眾精神文化 世界。遵循貼近群眾、符合價值導向和創新創 意的原則要求,建立健全基于全要素的群眾文 化藝術普及機制,明確各個環節、部門的具體 職責要求,整合各類藝術活動的資源,融入民 族格調和傳統民俗等元素,增強群眾文化藝術 活動的吸引力。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 向要求,利用群眾文化藝術作品大力宣傳正能 量和積極價值觀,有效渲染廣大人民群眾對時 代發展的信心。拓展豐富群眾文化藝術要素來 源渠道,釋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魅力。
第二,創新形式,推動群眾文化藝術資源 共享。
針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形式創新不足 的問題,應根據多元化發展的基本導向,不斷 總結以往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經驗,在真實的群 眾活動中提煉有價值的要素,全面描述本地區 群眾的生活狀態,使文化藝術活動更加貼合群 眾實際。圍繞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深入挖掘與整合蘊藏其中的價值元素,擴展文 化藝術資源,建立群眾文化藝術資源庫,在特 定范圍內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比如,在民俗文化傳承中,相關部門可組織開展包括傳統樂器 演奏、合唱等在內的文藝會演活動,動員廣大 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強化藝術活動的真實性, 展現出藝術作品的內涵。鼓勵群眾積極創作具 有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彰顯時代性與先進 性,表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突出文化部門作用,打造現有文化 品牌。
在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機制構建過程中,文 化部門始終占據著關鍵地位,其是增強文化藝 術政策導向,延伸文化藝術覆蓋范圍的直接實 施者與操作者。因此,應重點突出文化部門主 導作用,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專項培訓與學 習,由業內專業人士為其講解新形勢下群眾文 化藝術普及的新特點、新方向與新要求,豐富 其專業理論知識,以更好地指導工作實踐,更 好地發揮自身在群眾文化藝術普及中的價值作 用。增強部門之間的聯動協調,積極履行自身 使命職責,借助健康、積極的藝術活動,挖掘 并創建具有本地區特色的群眾文化藝術品牌, 為文化藝術活動的安全、高效開展提供保障。 轉變群眾文化藝術發展思路,加大宣傳推廣力 度,增強群眾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第四,增加文化藝術活動投入,深入運用 互聯網技術。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穩定的資 金投入,只有積極拓寬經費來源渠道,才能始 終保持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內在活力。對此, 相關部門應積極爭取財政支持,設立扶持群眾 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做到專款專 用,提高單位資金利用價值。鼓勵社會力量參 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實現投入共享和效益共 享,增強群眾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后勁。現代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實踐運用,為新時期 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提供了更為靈活多變的技術 載體,使傳統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的文化活動 傳播效果更具實現可能。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實時直播等方式提高 覆蓋率,打造線上活動平臺,引導更多群眾參 與沉浸式文化藝術體驗。
第五,樹立長遠發展目標,滿足群眾多元 需求。
在長遠發展目標導向下,群眾文化藝術普 及機制可釋放出強大生命力,有助于實現行業 可持續發展。首先,應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在 幾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中汲取營養,突 出文化特色,以活靈活現的方式展現中華民族 精神基因,為群眾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 其次,應整合紅色文化,將本地區紅色文化進 行提煉加工,嵌入群眾文化藝術作品,向廣大 人民群眾重現革命前輩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 引導群眾珍惜當下美好生活,展現群眾良好精 神風貌。再次,應提煉先進文化,從歷史角度 探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脈絡,以多元化 的文藝形式充實群眾文化, 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為群眾提供精神滋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受政策導向、群眾認知與社會 環境等要素影響,當前群眾文化藝術工作實踐 中依然存在諸多短板與不足,束縛著其整體價 值與活力的持續優化提升。因此,相關人員應 摒棄傳統陳舊的群眾文化藝術發展思維,建立 健全基于全要素的群眾文化藝術發展脈絡體系, 密切結合群眾現實需求,全面有序融入人文情 懷,在宏觀層次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感染力與吸 引力,同時提高群眾文化藝術從業人員專業技 能,為全面優化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效果貢 獻力量,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