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云龍 張璨 張湖波 周曼曼 呂千千


摘 要:本文對國際標準化組織,德、英等典型工業國家以及國內標準效益評價有關方法、標準和應用實踐進行了分析研究,目前實際開展標準效益分析面臨著評價方法不統一、指標體系欠合理性、與指標相關的數據采集困難較大、缺乏有效保障措施等問題和挑戰,提出將標準經濟效益評價與質量管理體系相結合,制定實用性強的標準經濟效益評價指南等建議。
關鍵詞:標準經濟效益,價值鏈,標準分類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0.001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tandards Economic Benefi t Evaluation Research
WEI Yunlong ZHANG Can* ZHANG Hubo ZHOU Manman LYU Qianqian
(China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relevant methods,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s of standards benefi t evaluation in ISO and typical industrial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UK and France, as well as in China,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inconsistent evaluation methods, unreasonable indicator system, diffi culty in data collection related to indicators, and a lack of effective safeguard measures are confronted in the actual standards benefit analysi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combining the standards economic benefit evaluation with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formulating a practical standards economic benefi t evaluation guide.
Keywords: standards economic benefi ts, value chain, standards classifi cation
0 引 言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標準的效益問題一直是政府部門、標準化組織和產業界關注的重點,德國、英國等主要工業國家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先后開展了標準效益評價研究和實踐工作,覆蓋了標準對國內生產總值、行業和企業發展等方面的貢獻。近兩年來,ISO和主要工業國家先后發布了最新的標準效益評價報告,取得了新的進展。
1 標準經濟效益評價概述
目前,國內外關于標準經濟效益定義的研究尚未達成共識。ISO在2022年發布的《標準的經濟效益方法學導論》中指出,標準經濟效益是標準存量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1]。國內方面,根據國家標準GB/T 3533.1-2017《標準化效益評價 第1部分:經濟效益評價通則》的定義,標準經濟效益是指標準化有用效果與標準化勞動耗費的差。
標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以技術進步的方式影響技術創新,培育規模經濟,便利國際貿易,從而在經濟增長方面作出貢獻。標準為多種技術篩選提供依據,優化技術組合,促進使用不同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從而達到發展的目的。標準有助于實現不同企業的技術創新同步化,使各自分離、層次不一的技術能夠在系統中共同作用,為技術發展提供統一的發展方向。可以推動增強異構技術和產品間的互聯互通,加強技術融合,推動新技術傳播,形成規模經濟。
2 國外標準經濟效益評價情況
2.1 ISO
2011年6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評價標準經濟效益的ISO方法》,主要是基于價值鏈分析法對行業和企業開展標準的經濟效益評價[2]。ISO在德國、巴西等20個國家24家企業開展了評價試點,通過對24家企業案例進行數據分析,按照領域進行合并,計算標準數、效益、占總收入的比例三個方面的平均值,形成各領域的標準經濟效益情況,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標準在各個領域效益比較明顯,均在1000萬元以上。尤其是在鑄管和包裝領域,總體效益達到1.1億元。造船領域使用的標準數最多,達到696項。
2.2 德國
德國是最早研究標準經濟效益的國家,其研究方法成為其他國家研究的基礎。1997年始,德國標準化學會(DIN)通過采用1960-1996年的宏觀數據,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評價,結論是德國經營性產業產值增長的很大部分同標準有關。在1961-1990年期間,每年3.3%的產值總體增長率中,標準的貢獻率占0.9%,僅次于資本投入。
德國高度重視標準的效益研究,持續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和重點,每年發布報告。2022年重點研究的是清潔能源領域,2021年研究的是氣候變化領域。2020年,德國發布《指標報告——標準化研究、政策與促進》,指出標準對業務有最大的積極影響,是用來降低交易成本、對供應商和客戶施加市場影響力的主要工具,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貢獻[3]。

2.3 英國
相較于德國,英國開展標準的效益研究工作稍晚些,同樣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開展相關研究。2002年,英國標準協會研究發現標準與英國經濟增長、勞動生產力提升和技術進步有關,標準對技術進步的貢獻率超過25%。2005年,英國智庫經濟和商務研究中心采用標準數量貢獻法,建立了評估生產勞動力增長與標準關系的模型。根據該研究,計算出在2013年標準為英國GDP增長貢獻了82億英鎊。
2022年6月,英國發布了《標準對英國經濟的貢獻》研究報告。報告中調研的1000家企業,均認為使用標準帶來的好處大于成本,81%的企業認為采用標準可以持續提高生產率。報告還指出,本世紀英國GDP增長的23%歸因于標準的影響,自2000年以來,標準已為英國的年GDP增長貢獻了1610億英鎊[4]。
3 國內標準效益評價情況
3.1 國家標準研制和應用
1983年和1984年,我國發布了《標準化經濟效果的評價原則和計算方法》《標準化經濟效果的論證方法》和《評價和計算標準化經濟效果 數據資料的收集和處理方法》三個標準化效益評價國家標準,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主導,分別在2009年、2017年對國標進行兩次修訂。兩項標準修訂后,名稱調整為《標準化效益評價 第1部分:經濟效益評價通則》和《標準化效益評價 第2部分:社會效益評價通則》。
近年來,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對修改后的兩項標準中的評價模型和算法進行了軟件實現,形成了“產業標準化經濟效益評價系統”“標準化數據統計和決策系統”等系列工具,并在石油、化工、金融等多個行業開展了評價研究。
3.2 國家電網
2017年2月,國標委批復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承擔國家“技術標準實施示范”項目。國家電網依托該項目給出了一種基于全鏈條價值分析法的技術標準體系化實施效益評價方法。全鏈條價值分析法與ISO提出的價值鏈分解法基本思路一致,主要包括兩個關鍵環節:根據技術標準對基層業務活動的貢獻,對技術標準體系化實施效益進行剝離;以及通過各級業務的層層歸集傳遞,得到對主營業務的總體貢獻率。
國家電網選擇了某省電力公司2012-2017年數據基于全鏈條價值分析法進行了試點,結果顯示,標準體系化實施對售電量產生的效益為24.47億千瓦·時。結果表明,所述方法在電網企業是可行的,對類似企業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5]。
3.3 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ISO對河北的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了標準經濟效益評估工作。對新興鑄管管理、研發、工程、采購、成產運營、銷售和服務價值鏈中的質量監管部、工程管理部等16個部門開展評估。通過價值鏈分析,該公司使用的產品標準、過程標準和安全健康環保標準共計815項。標準對各價值鏈的息稅前利潤貢獻累計為6797.32萬元,對公司2010年營業利潤的貢獻率為13.92%,對公司總收入的貢獻率為0.67%,如圖2所示。
4 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從國內前期實踐看,標準的效益評價主要面臨以下問題和挑戰。
標準的效益評價方法不統一。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的相關研究,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價值鏈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生產函數法和系統評價法,每個方法都有各自優缺點,如何選擇一種方法能科學反映標準應用的實際情況,需要進一步研究。
標準的效益指標體系欠合理性。標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時不能準確將標準的影響和其他因素影響區分開,導致指標體系建立存在重疊問題。另外,目前指標體系的建立多采用的是文獻法、德爾菲法和問卷調查法,過于依賴研究者個人能力和專家的研究水平,受個人喜好等主觀影響嚴重。如何通過調研分析大樣本數據,結合領域專家智慧,建立科學全面合理的指標體系也是急需破解的難題。
與指標相關的數據采集困難較大。用來評價標準效益的數據有些比較容易,如產品合格率、運行某設備所需的時間、產量等,但是其他數據可能很難獲取。數據不完整或可靠度不夠時,如何通過遷移其他類似企業數據或專家估計法等方法填補數據,提高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也是研究的難點。
缺乏有效保障措施,持續性不強。根據ISO和國家電網評價情況,評價工作周期長,短則半年,長則一年以上。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較大,評價工作可持續性不高。急需建立穩定支持機制,加強相關數據采集,建設網絡化的評價平臺,提高評價效率,節省企業評價成本,便于掌握重點企業數據,對標準效益持續開展評價。
5 發展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對標準化工作做出了重大戰略部署,開展標準效益評價對進一步做好標準工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ISO、德國、英國等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家的實踐看,標準效益評價是主要工業國家長期推動的工作,對找準標準化工作的發力點,精準搶占發展制高點具有重要價值。
從國內實踐看,開展標準效益評價研究,可以找準標準對企業和行業的作用,從而為有效解決目前標準化工作中重研制、輕應用、無反饋的困局提供支持,使得標準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評價得出客觀、科學的數據結論,可以激發企業對標準化工作的投入,推進標準化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進而成為整個行業和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此外,評價結果可以反饋到標準立項、起草和標準化技術組織管理等工作中,推動形成標準化工作的良性循環,推動標準質量持續提升。
未來,建議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礎上,深入研究行業、企業特點,加快制定實用性強的標準經濟效益評價指南,統一共識、提供通用方法。同時通過與質量管理體系等結合,降低企業實施的難度;通過建設專利、技術投入、核心關鍵技術應用等基礎數據庫,以及企業評價的數據采集系統,夯實評價基礎。待時機成熟,將評價結果向國際推廣,逐步用數據提升我國標準化工作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ISO.Economic impact of standards-Methodological guidance[EB/ OL].[2023-02-27].https://www.iso.org/files/live/sites/isoorg/files/ store/en/PUB100465.pdf.
[2]ISO.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s - ISO Methodology 2.0[EB/ OL].[2023-02-27].https://www.iso.org/files/live/sites/isoorg/files/ archive/pdf/en/pub100344.pdf.
[3]DNP.German Standardization Panel[EB/OL].[2023-02-27]. https://www.normungspanel.de/en/.
[4]BSI.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s – research reports[EB/OL].[2023-02-27].https://www.bsigroup.com/globalassets/documents/ about-bsi/nsb/cebr/bsi-uk-final-report-1.2-apr22.pdf.
[5]陳梅.技術標準體系化實施效益評價方法[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
衛云龍,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與計量,科技管理。
張璨,通信作者,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與計量,科技管理。
張湖波,博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與計量。
周曼曼,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
呂千千,博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與計量。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