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總體鳥瞰

米丈建筑設計事務所(MINAX)
創立于2005 年,具有國家建筑事務所甲級資質。多次榮獲建設部、中國建筑學會和上海市建筑獎項。以設計思維為基礎,嘗試以更加獨特的方式創造生活樂趣。突破建筑學的專業和認知界限,以藝術作為思考方式,將設計作為作業手段,堅持與傳統文化連接,與自然生態連接,與先進技術連接,創作有品性的中國建筑,探索中國文化和現代語境下建筑的表現形式和社會意義。
未來建筑學不會單獨存在,米丈建筑積極嘗試以建筑學為核心,建立更廣闊的設計外延,先后創立和實施米丈堂木作,米丈建筑地圖,青藤美術館,鏡花園人文餐廳和米丈堂藝術生活空間。通過家具、出版、藝術展覽、空間運營,將建筑學與大眾生活建立更加緊密和開創性的聯系。

盧志剛
米丈建筑創始人、總建筑師,裝置藝術家。
建筑面積:38 300 m2
項目年份:2018 ~ 2021
攝影師:吳清山、盧志剛
主持建筑師:盧志剛
設計團隊:黃聰毅、劉志睿、梁丁鵬、劉暢、李至特
深化設計: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
深化負責:蘇鵬
深化團隊:楊晨、房俊杰、徐長印、劉洋、李昆磊、錢駿巍、萬宗穩、胡凱、馬靜、許虹劍、郭天成、段興紅、王京
業主:湖州八里店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撰文:盧志剛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常潞路666 號

1 霞光中的建筑
中國社會,從南到北表現出巨大的多樣性和顯著的地域差異,但江南的鄉村無疑是構成中國社會的基調之一。理解了江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找到了中國鄉村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規律和線索。從基層看去,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研究和判斷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流變,必須關注和研讀鄉村發展對于中國社會的重要意義。在宏大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理解中國社會劇烈的變革和沖突對于鄉村的巨大影響,最終尋找到基于這種發展線索的新鄉土建筑表達之道。
“世界鄉村旅游大會永久會址”位于浙江湖州潞村,一個典型的中國江南鄉村。2015 年6月25 日,潞村錢山漾遺址被正式命名為“世界絲綢之源”。絲綢在中國,不僅只是作為一件產品,更多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對于中國傳統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而言,絲綢業是為數不多的根植于農業的有原始工業或手工業屬性的產業。在大多數歷史周期內,相較于單純的農業而言,她具有較強的技術領先性和獨特性。而絲綢業的興盛和發展,對以潞村為代表的江南鄉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此生活的人們,生活安定富足,更容易接受新興事物。普遍存在的中國傳統社會的日常生活窘境,對當地社會的影響較小,因此這里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傳統社會生活秩序、鄉村建筑和空間。當更大烈度的變革來臨,鄉村的社會底層生活和經濟邏輯都在變化時,原本固守的內在價值和外在表象也隨之改變,而這種改變的“當前”包含著從“過去”拔萃而出的投影,時間的選擇累積。人們靠著自身抽象能力的象征體系,不僅累積了自己的經驗,也累積了別人的經驗,并且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這種傳承的方法,就是社會共同經驗的累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在潞村,這種文化是顯性的。

2 建筑與曾經的桑基魚塘

3 總平面圖

4 北立面圖

5 西、東立面圖

6 局部


1 西北向看建筑

2 建筑外廊
該建筑是為“世界鄉村旅游大會”舉行而建設,包含一個千人會議大廳和配套酒店。基地位于整片的桑基魚塘包圍中,周遭是典型的江南鄉村景致:白墻黛瓦,小橋流水。那些桑基魚塘已經失去了傳統生產的功能,就像現在的鄉村謀求的已不再是農業生產,而是轉變為旅游和服務業。建筑的營造,象征著開啟新產業和新的發展方向,而在此過程中選擇的傳承,亦不能只是簡單的借用傳統的形制和秩序,而應該尋找更高維度的文化脈絡和原理。
2005 年8 月15 日,首次被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即為“兩山”理論。將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連接在一起。這是在傳統中國“修己以順天”(即控制自己的欲望以應付有限的資源)與西方“修天以順己”(控制自然來應付自己的欲望)兩種截然不同路徑之間,建立起的第三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在尊重和保護自然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自然,從而實現社會的發展。以此為基本的脈絡,設計師確立了“新”而“中”的創作路徑。這個和以往專注形式的“新而中”不同。“新”是面向未來的開創,“中”則是一種連接,在從當今走向未來的情境中,搭建時間中的橋梁和記憶。
建筑用地周邊寬廣,但可建設區域比較緊湊。根據兩大主體功能的要求,會議中心力求集中,而酒店則需適當分散。一個完整而有辨識度的形象,既要滿足不同功能要求,同時對于地區級公共建筑的形象塑造也至關重要。設計師采用了中軸對稱的連續曲線,圍合出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整體形態類似阿拉伯數字“8”。西側部分將中部填充,形成一個大尺度的無柱會議空間,而東側則將中部開敞,形成圓形的內部庭院,沿周邊布置酒店客房。兩個部分統一在一個連續完整的形態下,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建筑形象。中部連接的內凹部分,恰好設置為地下車庫的出入口和設備機房。兩部分主要功能既相關又獨立。在一個連續曲線的環繞下,呈現出一致的外部形態。蜿蜒的屋頂采用了周邊鄉村常用的灰瓦屋面,傳統的施工方式在這個新的幾何形狀上,營造出一種時間的累積效果。外部所有的裝飾構件都采用深咖啡色,這也是來自于傳統建筑的木作色調。整個建筑的高潮,出現在東側的酒店入口,一個高聳的拱形鋼結構序列,如同漸漸打開的扇面。每日朝陽升起,光在大堂的陰影移動中徐徐呈現,最終撒滿寧靜的水院。受制于傳統木構建筑的建造特點,在周邊鄉村,極少出現大尺度具有儀式感的空間構造。設計師在東側曲線的交匯處置入的這樣一個全新的空間,將外部原野的景致與安靜的庭院透過一個時間的隧道,連接起來。在人們熟悉的尺度中,一個相對特殊的變化,使進入建筑的過程變得戲劇化,給人們提供了全新的情境記憶的錨點。

3 內庭

4 內庭

1-2 內庭

3 構筑物內部

4 會議中心休息廳
陶磚灰瓦、木窗水院,這些熟悉的元素,構成了對于建筑的基本解讀,而蜿蜒的曲線,大尺度的鋼結構,構成了面對時代的新功能。千百年的桑基魚塘,已被漫漫原野的花草取代,建筑不知不覺間,成為時間的橋梁。
建筑是人類發展的宣言,當邁向新發展的時候,它往往成為第一聲號角。文化得靠記憶,不能靠本能,在記憶上不能不力求發展,“記”帶有在當前為了將來有用而加以認取的意思,“憶”是為了當前有關而回想到過去的經驗。建筑在這個節點上,將不同的情境連接起來,自身也有了特別的意義。
當項目落成后,人們熱情地將建筑解讀為蠶繭、中國結等生活中的物件符號。中國文化講究物吉圖祥,人們也習慣于將建筑與身邊的文化連接,是懷念也是向往,設計師也希望建筑不僅只是連接記憶的情境,也給人們帶來對于未來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