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湘暉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 年)》文件中,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提出“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鞏固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可以凝聚人心,激發廣大農民建設家鄉的熱情,促使他們自覺維護環境,增強精神自信,增強幸福感、獲得感,因此,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是當前鄉村工作中的重點之一,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環節。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包含基礎設施整治、環境衛生處理、村容村貌改善等內容,其中村容村貌改善中就涉及到民居民房改造。民居改造大體可分為3類:第一類,年久失修,亟待維護修理;第二類,房屋居住使用無問題,但造型、外觀與整體村容村貌有差異;第三類,房屋部分使用功能發生了變化,需要重新進行改造。在大力發展鄉村、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推進特色村落發展的今天,根據村落建設需求、鄉村發展需求、村民居住需求,對破舊民居、不符合規劃居住要求的民居進行改造成為當前的工作重點。
歐盟基于“自下而上”的原則,循序漸進地推動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核心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1],在鄉村住宅設計中,嚴格要求農村人居環境“尊重自然、順其自然”,盡量采用木頭、石材等材料,做到與周邊森林、綠地和諧共生。日本在鄉村建設中,非常重視人文景觀的挖掘,強調建設中的人文保護與利用,同時注重公眾參與,建立相關制度,保障公眾參與與社會服務,確保鄉村環境改善與農民增收[2]。
我國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為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當地政府采用了整體回遷的方式進行改造,先將居民外遷,然后請設計師根據江南村落特色,重新設計打造出風韻獨特的白墻黑瓦特色民居,民居采用現代手法對傳統建筑進行了有效凝練,既有江南特色,又具有現代審美,同時遵循宅基地一戶一宅的分配方式,將村民回遷。改造后村落既保留了傳統民居特色,又提升了村民居住質量,是鄉村人居環境改造的一個良好示范。
重慶市從2018 年開始進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929 個行政村進行了環境改造。進入2021年后,重慶市又制定了《重慶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 年)》,對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農村人居環境不僅要求干凈整潔,更注重提升整體質量,對居住環境要求更高。
以重慶市圣燈山鎮為例,該鎮通過農房外立面改造、污水管網治理等手段,其下轄的11 個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得以優化,對圣燈山鎮的整體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為打造康養旅游小鎮奠定了基礎。
重慶市萬州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也有很多亮點,特別是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極其重視鄉土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在整治中著重加強傳統民居、文化名村的保護,著重提升田園風光品質,完成農村危房改造940 戶,完成農村舊房整治提升3 000 戶,鄉村面貌顯著提升,鄉村居民生活得以改善,鄉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這些都是從大的層面上來看鄉村整治工作,落到具體鄉村民居改造上面,不同的村落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以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柏林村為例,在柏林村村委會所在地,其民居建筑進行了整體改造,調整與改建了建筑外墻與屋頂,建筑重新進行了配色,調整了門窗形式,整個建筑外觀保留了川渝建筑樣式,但白墻搭配褐色裝飾,摒棄了瑣碎的其他配飾,現代簡約大氣。這樣的建筑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露營游玩。立于村口的路牌將這種建筑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圖1所示。

圖1 柏林村村口路牌(來源:作者自攝)
合川區肖家鎮嘯馬村則選擇了另一種改造方式。這是一個傳統村落,設計者在改造過程中,更注重建筑本身的傳統保留,在對景觀提質升級的基礎上,穿斗木架構、挑枋出挑、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形成的布局方式等川東民居特色都被有機保留下來,傳統韻味更為濃郁,如圖2 所示[3]。

圖2 合川區肖家鎮嘯馬村設計改造圖(來源:孫磊)
鄉村民居改造的設計者大多來自城市,他們在城市民居設計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因此在設計鄉村民居時會習慣地采用城市民居的設計手法,但鄉村生活有很多與城市生活不一樣的細節,由于缺乏鄉村生活經驗,許多設計看起來很完美,但設計功能與鄉村生活需求契合度不夠。
部分設計者對鄉村生活有一種理想主義,風花雪月,聽琴飲茶,是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會下大力氣在鄉村設計茶社、書屋等,設計高雅,但脫離了實際需求,最終使用者寥寥。
部分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急功近利,拿到項目就按照一般流程與經驗直接做,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設計。部分甲方對設計工作不了解,認為設計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會給設計定一個較短的完成期限。這兩者相加,就造成部分改造項目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在地調研,設計脫離當地文化,僅從表面搭上一個當地文化的外殼,沒有真正深入當地生活,最后完成的作品中當地文化特色不凸顯,千村一面,缺乏底蘊。
在鄉村民居改造設計中,如何最大化達到村落整體改造效果,是所有設計者、政策實施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政策實施者需要強化村落鄉村振興整體思路,從產業振興到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從整體布局入手落實村落人居環境提升,才能真正從根本上確保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而有些設計者缺乏整體思考,僅從設計角度談設計,沒有把鄉村產業、文化融入到設計中去整體考慮,造成設計脫離鄉村發展,孤立于鄉村之外[4]。
民居不僅僅是一棟建筑,它更是當地人在充分融合當地人文、當地自然環境下的一個產物,其建造過程中,勢必受到地域環境的約束,因勢造型,順應環境,同時又因受周圍鄉村生活的影響,與當地地域文化結合較深,因此在進行民居改造時,必須具有針對性、地域性和文化性。
在現代鄉村改造設計中,不僅僅是把房子建好這一件事,更多地應該把民居改造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對于現代鄉村而言,民居不僅提供居住,也是當地景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特色、有亮點、有地域性、有文化性的建筑構成的村落,會自然吸引人們對此地的興趣,有人就會有產業,有產業就會提升當地經濟收入,促進當地發展。例如,重慶市合川區鹽井老街有很多空置老房,如果把其設計成新舊結合、既現代又有傳統韻味的新式建筑,一定會吸引很多年輕人的目光,如圖3 所示。只有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把外出的年輕人重新吸引回來,解決鄉村空心化問題,鄉村才能真正煥發青春。

圖3 重慶市合川區鹽井街道老街改造設計圖(來源:馬松)
鄉村民居改造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民居是個人的,改造有可能被居民的個人行為影響,造成整體設計效果缺失。在很多古鎮改造中,由于政府重視,整理規劃較好,這種情況較少,但在村落的改造中,村落整體規劃弱于鄉鎮,民居改造個人行為更為突出,如果沒有統一督管,就可能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很多決策者缺乏必要的美學修養,在改造過程中雖進行了規劃設計,但整體設計方案的文化性、內涵性、傳承性把握不夠,花了錢沒有效果。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地坑院景區就是典型。在改造前,很多驢友、攝影發燒友都喜歡去那里采風、拍攝,讓開發商提前看到了市場的前景,認為開發后必定有很多人來旅游,但開發后游客寥寥。這是因為游客除了想看地坑院的特殊建筑形式,也想看在那種特殊建筑形式下真正的生活狀態,要想體驗當地特色文化。然而開發后當地居民全部搬離,院落外面擺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古代裝飾,甚至還有兵馬俑,完全背離了游客喜歡地坑院的初衷[5]。因此,加強整體監管,提升村落整體景觀質量,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鄉村民居改造既是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大事,又是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前期規劃到后期改造,只有做好整體策劃,突出在地性、文化性和傳承性,才能更好地激發鄉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