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鋒 張志堅 高泓波 劉思
(東莞理工學院 廣東東莞 523808)
肱二頭肌位于上臂前側,整肌呈梭形。肱二頭肌有長、短二頭,屬于骨骼肌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1-2]。長頭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頭起于肩胛骨喙突。長、短二頭于肱骨中部匯合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橈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肱二頭肌的長頭肌腱通過肱骨的結節間溝,當肩關節屈曲使肘關節超過肩時,結節間溝具有穩定肌腱的作用[3-4]。肱二頭肌的長頭和短頭的相對附著點有助于在完成屈肘動作時,使肩關節穩定。肱二頭肌腱膜是覆蓋在前臂屈肌表面的薄筋膜,并與前臂筋膜融合,在前臂屈曲、旋后時具有穩定尺骨、支持前臂屈肌的作用。因為彎曲手臂的時候會“漲起”,因此這部分肌肉能讓人在形態上看起來變得更加強壯,是形體表現最為明顯,最為直接的部分,是健身愛好者最喜歡鍛煉的肌肉。鍛煉肱二頭肌最簡單的方法是啞鈴彎舉[5-7],即啞鈴彎舉動作:選擇合適重量的啞鈴,坐在凳子上,掌心向內,雙手各持一啞鈴吸氣,平穩抬起一側手臂。呼氣,緩慢放下。連續12次,每天做10組。但很多健身愛好者中往往在鍛煉肱二頭肌時,因為長久看不到臂圍即外在形態的變化而放棄[8-9]。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肱二頭肌臂圍增長的同時,其肱二頭肌的力量也在增加[10]。該文通過自制的肱二頭肌的力量測量裝置,對300位志愿者進行肱二頭肌臂圍增長與力量增加的實驗。
研究肱二頭肌臂圍增長與力量增加的關系,主要選擇在校大學生做志愿者,通過有組織、有規律的啞鈴彎舉來鍛煉肱二頭肌,然后定期測量實驗者的臂圍周長尺寸和力量大小。
本次研究中的力量測量工具采用課題組自主研制的力量測量儀——見力儀,其外觀如圖1 所示。見力儀是一款符合人體工程學,可以測量人體4 肢力量大小的機電一體化力量測量與分析系統。其可以測量人體的后背外展、前胸內收、手臂上抬、手臂下壓和大腿前蹬5 個關鍵運動功能部位的力量大小,并可以分析出其爆發力、肌耐力和平均力量等力量特征。配套的微信小程序可以隨時查看測量者的歷史記錄,也可以查看與他人的縱向或橫向比較數據,而且還具有根據力量數據分析推薦健身方案和方法的功能。同時,見力儀也具有身高、體重的測量功能,并可以根據測量者的身高、體重等參數自動調節測試桿的高低以匹配測量者,讓測量者處于最佳的發力狀態來獲得最有效的力量測量數據。5 個運動功能部位與肌肉群的對應關系如表1 所示,其中手臂上抬主要是為了測量肱二頭肌的力量大小。

圖1 見力儀照片

表1 見力儀測力功能與肌肉群對應表
通過舉辦多次宣講會,根據報名情況組織了面試,最終選拔了300位沒進行過肱二頭肌鍛煉的志愿者進行實驗。要求所有實驗者(志愿者)在為期2個月實驗期間內的每周周一、二、四、五的16:00~19:00 在實驗室進行啞鈴彎舉訓練,星期天de 16:00~19:00 在實驗室進行臂圍周長尺寸測量和力量大小測量。同時,要求所有的實驗者在這2個月的實驗期間內其作息規律和飲食習慣都不能有太大的變化,最好除了本次實驗的每星期4 次肱二頭肌鍛煉以外,不再進行其他額外的力量訓練,以保證樣本的一致性。
實驗者每星期進行4 次啞鈴彎舉訓練,按照常規的啞鈴彎舉鍛煉肱二頭肌的方法進行。主要是每次先用2kg(如40%的強度所用的啞鈴重量是2kg 時,每位實驗者個體差異一致其強度大小不盡相同)的啞鈴做熱身訓練,每組20 個,然后再依次用3kg、4kg、5kg、6kg等的啞鈴(實驗中最大的啞鈴有40kg)分別做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等,每組都同樣爭取做20個,做完一組后的組與組之間都休息1min。最后直到用最大重量的啞鈴在一組中做不到10 個為止。實驗者在進行啞鈴彎舉訓練時,有學校專業健身教練在旁邊協助指導,以保證每位實驗者的動作規范性和有效性,最終確保所有的實驗者訓練和實驗數據都有效。
每個星期天下午的16:00~19:00 對實驗者進行臂圍周長尺寸和力量大小測量。臂圍使用軟尺對實驗者進行上臂圍周長尺寸測量并記錄數據,臂圍周長尺寸測量時要求實驗者站立并保持手臂自然下垂。同時,為了保持每次測量位置的一致性,還記錄了每位實驗者指尖到臂圍測量處的距離。
力量測量則使用自制的力量測量平臺進行肱二頭肌的力量測量,主要測量最大爆發力量和10s內的平均力量。
圖2 為實驗初期300 位實驗者臂圍的統計數據,300位實驗者的肱二頭肌臂圍在25~34cm之間,基本呈正態分布。有75.3%人集中在27~30cm 之間,其中肱二頭肌臂圍為28cm 的人數最多,有72 人;肱二頭肌臂圍為27~29cm 的人數相當,分別是57 人和55 人;最小的肱二頭肌臂圍是25cm,有13 人;最大的肱二頭肌臂圍是33cm,人數也最少,只有4人。肱二頭肌臂圍的最大與最小的差值為8cm。

圖2 實驗初期臂圍的統計數據
實驗2個月后,300位實驗者的臂圍統計數據如圖3所示,有78.6%人的肱二頭肌臂圍集中在28~31cm之間,臂圍最多(76人)的臂圍已經達到29cm。最小的肱二頭肌臂圍是25cm,只有3人;最大的肱二頭肌臂圍是34cm,也只有3 人。肱二頭肌臂圍的最大與最小的差值為8cm。

圖3 實驗2個月后臂圍的統計數據
經過2 個月的實驗,所有實驗者的肱二頭肌平均力量幾乎增長了1cm。通過分析每個人的臂圍數據發現,有19人(占比6.3%)的臂圍完全沒有增加,有278人(占比92.7%)增加了1cm,只有3 人(占比1%)增加了2cm,如圖4所示。

圖4 實驗后臂圍增加的統計數據
圖5 為實驗初期300 位實驗者平均力量的統計數據,有81.3%的人肱二頭肌力量集中在12kg~15kg,其中有85人(占比28.3%)的肱二頭肌力量為13kg。有11人(占比3.6%)的肱二頭肌力量僅為13kg,另外有4 人(占比1.3%)能達到18kg。肱二頭肌力量最大比最小的大了8kg。

圖5 實驗初期平均力量的統計數據
實驗2個月后,300位實驗者平均力量的統計數據如圖6 所示,有81.3%的人肱二頭肌力量集中在14~17kg,其中有80人的力量已經達到15 kg。

圖6 實驗2個月后平均力量的統計數據
經過2 個月的實驗,所有實驗者的肱二頭肌平均力量幾乎增長了2kg。通過分析每個人的肱二頭肌平均力量發現,有2人力量沒有增加,有53人增加了1kg,而有229 人增加了2kg,15 人增加了3kg,1 人增加了4kg,如圖7所示。

圖7 實驗后平均力量增加的統計數據
通過對比每個人實驗前后肱二頭肌臂圍和肱二頭肌平均力量,發現臂圍與平均力量基本成正比,即臂圍越大,其力量也越大,符合生物醫學規律。根據實驗前后每個人的臂圍與力量增加對比數據,發現有220人的實驗前后肱二頭肌的臂圍增加了1cm,力量增加了2kg;也有13人臂圍增加了1cm,力量增加了3kg。
該文組織300位志愿者進行肱二頭的鍛煉實驗,通過測量他們實驗前后的臂圍和平均力量數據來進行研究,通過統計得出,有73.3%的人在鍛煉2 個月后臂圍增加了1cm,平均力量增加了2kg。為將來研究通過力量去表征肱二頭力量的增加提供了可行性。但本次實驗還是有不夠完美的地方:如數據樣本不夠大,數據測量分辨率不夠,臂圍的測量分辨率應該提高到0.1cm,平均力量應該增加到0.1kg。同時,應該把實驗者的身高體重等數據也進行統計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