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芝 韓天嬌 李宇俊 蔡綺君
(1.廣州市體育科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510620;2.廣州市水上運動管理中心 廣東廣州 510000)
游泳是一項在水中借助自身的力量,需要運動員克服人體在水中的形狀阻力和摩擦阻力,采用肢體動作同水作用,產生推動力,使身體向前游進的水中活動。競技游泳是一項以快速力量(每下動作)和力量耐力(多次重復)為主的運動項目[1]。按照項群理論劃分,游泳運動應屬于體能類項群,在競賽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充足的體能進行支配,因此,體能對于游泳運動員來講至關重要。
陸上體能訓練是游泳運動員日常體能訓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游泳訓練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一方面,通過環境的改變激發運動員訓練的興奮性,提高訓練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增強運動員肌肉力量與核心穩定性控制能力,提高運動員關節的靈活性以及肌肉的柔韌性來保持整個訓練計劃的平衡[2]。
因此,通過系統、合理的陸上體能訓練可以有效增強運動員的絕對體能和爆發力,提高運動員整體運動表現,這是現代游泳訓練的顯著特點,也是今后游泳訓練的趨勢。該研究通過對短距離游泳一級運動員進行為期16周的陸上體能訓練干預,結合訓練監控的部分體能指標,探討陸上體能訓練對運動員生化指標以及主項運動成績的影響作用,為陸地體能訓練提高運動表現提供科學的指導和理論依據。
為了研究陸上體能訓練與短距離游泳運動員專項成績的相關性以及對部分生化指標的影響,該研究選取了市級運動隊短距離游泳一級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運動員5名,女運動員3名,年齡13~16歲,訓練年限5年以上。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期刊網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與游泳陸上體能訓練有關的學術論文,為該文的設計與實施提供更加全面的參考和文獻支持。
1.2.2 實驗法
陸上體能訓練安排:每周進行2次訓練,每次訓練90min。準備活動:筋膜松解5~10min,心肺功能熱身5min,動態拉伸15~20min。陸上肌力訓練:主要涉及下肢力量、背部力量、下肢爆發力、柔韌性和無氧能力。下肢力量訓練以深蹲、單腿蹲、火箭推動作為主,漸進式增加運動負荷(12RM×6組~6RM×3組),背部力量以漸進增加負荷的引體向上、劃船為主(12RM×6 組~6RM×3組),下肢爆發力以各種增強式訓練為主,無氧能力采用各種沖刺跑、無氧蹬車以及TABATA訓練,柔韌性主要以訓練前的筋膜松解以及訓練后的靜態拉伸為主(含PNF拉伸)。
1.2.3 指標測試法
指標測試包括運動素質測試和生理生化指標測試。其中,運動素質指標包括坐位體前屈、垂直縱跳、引體向上最大重量、深蹲、無氧功率,按照測試要求分別對實驗前后的相關運動素質進行測試;生化指標測試包含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紅細胞數量、紅細胞體積、紅細胞壓積以及血紅蛋白,血液生化指標前后分別進行2 次測試,早晨訓練前空腹靜脈采血,用sysmax21 全自動六分類血球分析系統檢測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運動成績測量為運動員訓練干預前后自身的主項成績。所有指標測量完全依照常規測試細則和規范完成。
1.2.4 數理統計法
用常規的統計方法對測試所得的數據進行計算、篩選。原始數據由Excel儲存,并建立數據庫。數理統計運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所得測試數據進行Wilcoxon兩樣本秩和檢驗統計處理,以P<0.05為差異具有著差性。
2.1.1 訓練前后力量指標變化情況
力量素質是游泳運動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素質[3]。游泳運動員對水施加力量越大,人體獲得的向前的動力也越大[4]。該研究力量測試指標選取了深蹲和引體向上2 個指標,其中深蹲測試指標主要反映運動員下肢整體最大力量,引體向上采用最大負荷進行測試,主要反映運動員背部最大力量和上肢力量的大小。由表1可以看出,經過16周的陸上體能訓練,1RM深蹲實驗前為84.2(74.9,94.7)kg,試驗后變為98.4(84.5,114.9)kg;1RM 引體向上實驗前為17.8(11.8,24.2)kg,試驗后為22.0(12.7,23.3)kg。由此可見,運動員的引體向上和深蹲力量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2.1.2 訓練前后下肢爆發力及柔韌性的變化情況
下肢爆發力是影響游泳運動員出發和轉身動作的重要指標之一,縱跳是評價人體下肢爆發力和彈跳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5]。而柔韌性是指人體各關節活動幅度以及關節韌帶、肌腱、肌肉和其他組織的彈性和伸展能力,游泳運動員需要較好的柔韌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技術動作。由表1 可以看出,經過16 周的陸上體能訓練,運動員垂直縱跳由訓練前的38.7(35.0,47.2)cm變為訓練后的39.6(33.0,44.3)cm;坐位體前屈指標由訓練前的18.6(17.2,22.7)cm 變為訓練后的18.7(15.4,22.3)cm。可見,訓練后運動員的下肢爆發力和柔韌性均有小幅度的改善,但改善不是很明顯。
2.1.3 訓練前后運動員無氧能力的變化情況
無氧運動能力是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測定運動員的無氧能力對監控運動訓練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峰值無氧功主要反映肢體肌肉在短時間內產生高機械功率的能力,也就是評價通常所說的爆發力,它的值越大,其爆發力越強;平均無氧功率主要是指全力運動過程中輸出功率的平均值,反映肌肉維持高功率運動的能力,即評價通常所說的速度耐力,值越大,說明速度耐力越強;功率下降率和最小功率分別反映騎行過程中功率的下降幅度和功率的最小值。
從表1可以看出,與實驗前相比較,運動員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有較小幅度的提升,訓練前后無顯著性差異。實驗前最小功率中位數為8.7(7.3,9.1)W/kg,實驗后最小功率中位數為5.0(4.7,6.5)W/kg,實驗前后運動員最小功率指標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訓練后運動員的最小功率明顯低于訓練前,提示運動員的無氧能力增強。

表1 運動員訓練前后運動素質指標的變化結果
生化指標是游泳項目進行訓練監控的有效工具。表2 顯示,運動員血尿素氮實驗前中位數為7.5(6.4,7.7)mmol/L,實驗后中位數為4.1(3.5,5.0)mmol/L,實驗前后運動員血尿素氮呈現出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反映出運動員對訓練量有較好的適應。運動員肌酸激酶實驗前中位數為272.5(198.5,652.0)U/L,實驗后中位數為166.0(103.0,212.3)U/L,實驗前后運動員肌酸激酶呈現出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經過陸上體能訓練,運動員對訓練強度有較好的適應。與實驗前相比,運動員紅細胞數量增多,紅細胞壓積降低,紅細胞體積增大以及血紅蛋白含量增加,出現了較好的適應性變化,其中血紅蛋白指標的持續上升,是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良好的表現,這讓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容易發揮出良好水平,創造出優異的成績。

表2 運動員訓練前后生化指標的變化結果
Stewar 認為,優秀運動員每次比賽的成績都會在1%左右波動,因此,成績提高0.5%以下皆無顯著性意義[6],表3為不同運動員成績變化幅度。經過統計分析可以看出,經過16 周的陸上體能訓練,有63%的隊員具有1%以上的成績變化幅度,有37%的隊員主項提高幅度有0.5%以上。其中,李XX提升3.80%,崔XX提升3.57%,提升幅度較明顯。

表3 運動員訓練前后主項成績的變化結果
訓練監控是運動訓練科研人員的日常工作,通過監控積累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與運動員的運動水平存在一定關系[7]。體能是指運動員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包括形態、機能、素質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運動員的素質,它是構建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泳是一項以技術(減少阻力,增加推動力)為主、體能為基礎的周期性運動項目。因此,運動員體能水平的高低,對其運動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8]。
短距離游泳主要包括50m 和100m 的各項泳姿比賽,對運動員的爆發力、技術動作及心肺功能水平要求較高,相比中長距離比賽更具有觀賞性和挑戰性。短距離游泳項目力量訓練應以重力量、少次數、無氧訓練為主,該研究中采用漸進式增加負荷的方式進行陸上體能訓練,結果表明運動員的運動素質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藺琳[9]研究發現,通過10 周的陸上體能訓練,實驗組游泳運動員的上肢、下肢和腰腹力量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薛清心[10]通過12 周陸地體能訓練后,發現運動員的引體向上、垂直縱跳、30m沖刺、主項打腿成績均得到相應的提高。這也與該研究結果相類似,通過陸上體能訓練,運動員的運動素質指標均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
運動員機能狀態評定是運動醫務監督的一個主要部分,良好的生化指標水平是提高競技狀態的必要條件,而并非能直接影響運動能力的增強[11]。所以充分了解運動員生化指標水平,有助于提高訓練的科學化水準,有助于制定個體化訓練方案、預防過度訓練的發生,同時也可以協助教練對運動員的訓練計劃做出合理及時的調整。
游泳屬于周期性運動項目,神經、肌肉系統、心肺系統經常承受重復單一的刺激,容易出現疲勞。生化訓練監控中,血尿素指標主要用于評定運動量大小和預防過度訓練,在較長時間運動負荷時,體內蛋白質和氨基酸大量分解代謝供應能量,引起血尿素水平升高[12]。肌酸激酶主要用于評定運動強度的大小,是預防運動員肌肉損傷的重要監測指標。該研究結果顯示,經過16 周陸上體能訓練,運動員的血尿素和肌酸激酶相較于訓練前有顯著降低,說明運動員對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適應性反應增強,疲勞恢復狀況較好。與訓練前相比較,運動員的紅細胞數出現上升,反映出隨著運動員對訓練的適應,骨髓生成細胞的代償能力超過紅細胞數的破壞速度,運動員機能水平上升;血紅蛋白上升說明了運動員的機能改善和競技狀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短距離游泳項目成績與運動員身體全面發展水平關系十分密切,專項素質的提高直接影響到專項成績的提高[13]。陳志明[14]研究發現,通過陸上體能訓練,運動員的蛙泳和蝶泳成績均得到了提高,其中蛙泳項目的運動員提高成績均高于蝶泳運動員,原因在于蛙泳這種泳姿對力量的要求較高。該研究中,運動員的專項成績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陸上體能訓練顯著提高了運動員訓練的效率和水平。
游泳項目是一項綜合運動員技術、戰術、體能等多方面素質的競技性項目,需要進行多角度全面的訓練監控[15]。陸上體能訓練是競技游泳體能訓練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水上體能訓練的補充和調節。該研究采用16 周針對性陸上體能訓練對短距離游泳一級運動員進行干預,研究發現,訓練后運動員的坐位體前屈、垂直縱跳、引體向上最大重量、深蹲最大重量以及無氧功率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最小功率指標改善較為明顯。訓練后的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紅細胞數量、紅細胞體積、紅細胞壓積以及血紅蛋白指標均出現良好的適應性表現,其中血尿素氮和肌酸激酶出現明顯的適應性改善。訓練后運動員的主項成績均具有1%以上的成績變化幅度,其中2名運動員的成績提升超過3.5%,提升幅度較明顯。
綜上所述,該研究結果提示在青少年短距離游泳訓練中穿插陸上體能訓練是提升運動員身體素質,延緩肌肉疲勞,提高運動表現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