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663)
繼“雙減”政策之后,新修訂的《體育法》明確指出,國家優先發展青少年體育和學校體育,支持體育產業發展。體育培訓業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體育服務產品的供給端推動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據相關數據表明,2020 年中國體育培訓賽道的總產出為2023 億元,增長率為5.95%;預計到2025 年,我國體育培訓賽道總產出約達2700.8 億元[1],中國體育培訓賽道的發展后勁強,市場規模將穩步提升。新形勢下厘清我國體育培訓業發展的環境與存在問題,對于推動體育培訓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現有研究尚未對體育培訓提出明確的分類標準,多數分類以體育培訓主體、體育培訓項目等籠統分類,不能全面涵蓋培訓類型。為全面深入地研究體育培訓行業發展路徑,該文從參加體育培訓的目的出發,將體育培訓分為體育運動技能培訓和體育職業技能培訓。
體育運動技能培訓是指各人群以培養體育運動興趣愛好,提升運動水平為目的而接受的體育培訓與指導服務。培訓內容側重運動技能,如體育中考培訓、幼兒體適能培訓、各運動項目技能培訓、成人健身指導培訓等。此類培訓參與群體分布廣泛,其中又以青少年群體為主,在“雙減”政策加持下,體育運動技能培訓作為非學科類培訓受到了眾多青少年家長的追捧和投資者的青睞。
體育職業技能培訓是指體育從業者或潛在從業者以獲取體育職業資格證書,提升體育職業技能水平為目的而接受的知識學習與技能提升服務。其培訓內容側重職業技能,如各類職業資格培訓、裁判員培訓,體育教師、教練員等師資培訓,知識更新與繼續教育培訓等。伴隨著體育運動技能培訓的火熱,行業從業人員缺口大,體育職業技能培訓也變得炙手可熱。
一是國家宏觀層面,全面建設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為體育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體育培訓層面,國家層面關于支持體育培訓業的政策密集發布,如《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 年)》《“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體育法》《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從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等各角度對體育培訓業的發展給出政策指導。三是體育培訓行業相關政策層面,“雙減”政策的發布,職業教育法的修訂為各類體育技能培訓帶來了重大利好,未來體育培訓行業的政治環境將持續向好。
當前的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我國人均GDP 接近中高收入國家水平,按照全球體育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青少年體育消費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體育產業在此期間將迎來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而疫情和國家政策導向等因素也使得資本市場更加謹慎,具體對于體育培訓業而言,當前的經濟環境仍然是最好的時期。
隨著居民消費觀念升級以及當前教育理念的轉變,人們對健康及健康教育的投資更為重視,體育培訓已成為終身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傳統體育培訓業的組織方式以線下聚集為主,受疫情防控工作影響,行業經營發展受到分時預約、人員限流等管控影響,傳統線下經營模式面臨轉型壓力[2]。
“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為體育培訓業的轉型發展帶來了技術保障。無論是訓練方法、硬件設施,還是各種數據模型、平臺系統,都充滿高科技元素。各種穿戴式智能設備可通過人體生理指標監測和運動技術分析,達到主動實施健康干預、控制和提升運動訓練效果的目的。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學員日常訓練過程中出現的有意義的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為日常訓練、比賽、管理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打造智能培訓模式,更加科學地指導培訓開展。
體育培訓的產品內容體系主要存在以下2 個問題:一是產品內容不全面,重運動技術輕文化內涵,重職業技能輕職業素養;二是產品形式過于單一,產品更新迭代慢,缺乏特色和競爭力。盡管當下體育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體育培訓業迎來了黃金發展期,但體育培訓產品的內容和質量還沒有提升上來,仍舊停留在原有水平和層次,這與素質教育對體育培訓的期許以及新時代體育職業教育的精神要求明顯不相稱。
當前體育培訓組織的主體包括學校、協會、市場機構等,其中市場主體占主導地位。然而,體育培訓市場體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育培訓行業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體育培訓上中下游各相關市場,如體育賽事演出、體育裝備、智能硬件、體育旅游、線上教育等沒有形成良好的聯動與共生態勢;二是體育培訓行業資本參與度低,市場的規模化發展受限,體育培訓機構普遍以小規模化經營為主,少有培訓聯盟、連鎖機構,缺乏行業獨角獸。
一是行業整體呈粗放式發展,行業監管相對滯后,體育培訓行業內部缺乏具體的管理執行制度和標準,市場機構違法違規成本低,部分市場機構甚至存在無證無照經營的情況,機構倒閉事件時有發生[3]。二是體育培訓業實現線上突圍困難重重。體育的參與性和體驗性決定了其重線下的特征,而體育培訓又是體育產業中最為線下的部分。因此,在疫情沖擊下體育培訓行業受到重創,而要轉型線上則面臨著客戶體驗、營銷方式、培訓效果等多方面的考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建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闡明了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體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既可以育體、育德,也可以育智、育心。新時期體育培訓行業應擔負以體育人的使命,合理構建培訓產品體系,承載更多的價值內涵。
針對體育運動技能培訓,尤其是青少年體育培訓,深挖體育育人功能內涵,健全體育培訓體系,在政策引導下融入學科概念,實現文化教育與體育培訓協同供給,提升服務效率與服務質量。尤其是在“雙減”政策文件發布后,體育同美育、勞動教育一并被提升到了重要位置,體現出國家對青少年群體全面素質提升的重視。同時,國家也將進一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以調動學生、教師、學校、家長和社會五大責任主體共同努力。體育培訓作為聯系五大責任主體的紐帶,需要在優化內容供給上下大功夫,不僅要拿出真好的培訓產品,更需要深挖體育承載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4]。
針對體育職業技能培訓,結合體育職業的行業特點和社會需求,開展面向體育職業人群的技能提升培訓課程體系。各級政府與體育、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為宏觀引領,發揮體育培訓機構、協會、體育院校與職業院校、退役運動員等各方資源,打造優秀培訓教學團隊、優質服務保障團隊,制訂體育行業職業標準,開發體育職業培訓課程,開展職業能力鑒定、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實訓技能提升等課程服務體系[5],提供符合社會職業需求,含金量高的體育職業培訓內容,培養高質量體育技能人才[6]。如廣東省某體育職業院校通過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開發自主培訓平臺,上線了初級教練員崗位培訓輔導課、考評員培訓課、體育學院證書課、國家隊專業課,以及高等教育體育單招方面的輔導課。課程涵蓋運動康復、運動訓練、職業素養、專業技能、運動心理、俱樂部營銷、青少年體適能等方面的內容,能夠提升職業人群綜合素質。
體育培訓業作為體育產業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培育體育人口,帶動體育競賽、表演、健身休閑、裝備制造等業態發展。體育培訓行業發展要以體育技能培訓為支點,撬動體育用品、體育賽事、體育旅游、學歷提升、體育會展等全產業鏈發展,逐步實現訓賽游學展一體化,進一步延伸體育培訓產業鏈[7],實現資源充分配置及精細化專業分工。圖1為體育培訓業產業鏈調分解示意圖,根據其組成部分價值貢獻,可將其分為基礎價值部分、可延伸價值部分,以及行業發展的輔助價值部分。

圖1 新形勢下體育培訓產業鏈分解示意
從國家層面出發,體育行政部門、行業協會應該進一步統籌推進體育培訓業的區域協同發展,加快體育產業與醫療、文化、旅游休閑等產業加速融合,結合地方體育文化特色和項目發展優勢,壯大產業集群,提升體育產品與服務品質不斷。從體育培訓業著手,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與推動體育事業協調發展同部署、同推進,探索推動建設體育特色小鎮,打造體育特色村莊、最美鄉村體育賽事、各具特色的體育賽事名城,實現以體育培訓產業一體化發展[8]。
體育培訓商業模式的創新既要能夠顯著增加運動人群,提升運動參與度,又要能夠提升體育服務質量,促進用戶體育消費。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蓬勃發展,積極賦能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9]。在“互聯網+”背景下,體育培訓業務也順應潮流,逐步向線上遷移,疫情防控常態化也使“數字化轉型”成為體育培訓行業焦點,突破了體育消費市場的刻板形態。
后疫情時代,無論體育運動技能培訓,還是體育職業技能培訓都需要以數字化為刃實現轉型,依托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充分借助微信視頻號、抖音、小紅書等自媒體,建立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商業新模式,從課程制訂到直播帶貨的互聯網經營模式,深挖新業態、新體驗、新服務的更多可能性,從市場推廣、獲客、開單、維護、續費等整個流程實現全程數據跟蹤,并針對客戶畫像配備不同的產品銷售策略[10],重構體育培訓產業線下主場,實現體育培訓教育線上與線下的同頻共振。
體育培訓業創新發展需要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重構體育培訓行業生態,加速體育培訓數字化和智慧化的進程,推動運動場景感知化、運動體驗數據化、運動展示視頻化、運動社交情境化,促進體育培訓產品和服務線上與線下的融合、疊加與創新,提升大數據、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賦能效果。以滑雪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為例,廣東省開展的退役運動員轉型滑雪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等培訓項目中,通過采取校企協同的培訓服務模式,運用AI技術自動識別技術可獲取人體若干關鍵點,無須在運動員身上布置任何傳感器,即可得到人體運動環節坐標參數,利用空間標定數據合成運動員的三維動作數據,將學員運動數據和運動姿勢更精準地展示,給學員帶來更好的培訓體驗和成效。
如圖2所示,在互聯網條件下,體育培訓業可以依托各大自媒體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社群營銷互動,不斷獲取私域流量,依靠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目標客戶群,同時在人工智能科技加持下激發顧客新需求,拓展體育培訓行業領域產品。

圖2 新形勢下體育培訓業運營模式轉型路徑示意(以社群運營+智慧培訓為例)
在“雙減”政策實施、中高考改革等的推進下,體育培訓迅速成為行業內的熱門賽道。面對新形勢新機遇,體育培訓業發展路徑亟待優化提升。一要強化體育培訓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構建科學合理分層的產品體系,優化培訓產品內容供給;二要完善體育培訓產業鏈,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打造訓賽游學展一體化協同體系;三要重構體育培訓行業生態,深化數字互聯,豐富商業運營模式;四是打造智慧培訓,實現行業科技創新。體育培訓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在多重利好政策加持之下,還需要多方合力助推,實現全面精細發展,助力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