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類的科學與技術,也依然邁著自己的步伐。這一年,我們取得了里程碑意義的成就,也見證了自然的巨變。這8件事,將寫進2022年的歷史里。
2022年,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先后升空,與在太空中等候已久的天和核心艙匯合。
自此,中國空間站三艙“T”字構型基本結構建造完成。在經過后續在軌評估后,中國空間站將由建造階段正式轉入為期十余年的運營階段。
屆時,我們將會利用艙內的25個實驗機柜和艙外的67個暴露載荷支持設施,持續開展各類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天宮空間站,也將逐漸發揮中國太空母港的作用。
屬于中國人的太空時代,開啟了更宏大的新篇章。

2022年最美的自然類攝影,一定來自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

北京時間2022年7月12日,韋布望遠鏡的首批5張科學圖像正式亮相,拍攝對象分別是星系團SMACS 0723、系外行星WASP-96b、行星狀星云NGC 3132、斯蒂芬五重奏星系、船底座星云。
比起哈勃空間望遠鏡,這些圖向我們展現了前所未見的、更深、更遠、更清晰、更古老的宇宙。
開場即驚艷,后續必定更值得期待。
“小行星撞地球”,可能很難再是世界末日的代名詞了。
經過10個月的跋涉,DART(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任務)探測器以每秒6公里的速度撞向了直徑160米的近地小行星孿小星。
撞擊發生后當天,地球上的望遠鏡就觀察到孿小星變亮、出現濺射物等現象;又經過十幾天的觀測,人們發現目標小行星軌道周期已發生明顯變化;人類首次行星防御任務大獲成功!
要知道,直徑20米的小行星平均100年就會造訪地球一次,如果撞上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后果難以估量。隨著這次任務的成功,人類已拿回對這類小行星的主動權。
至于尺寸大到滅世的小行星,它們撞擊地球的概率極低。相信在風險到來之前,人類已做好充足的準備。

AI又來整活了!它們不下圍棋,而是搞藝術,并普及到了普通用戶的視野中:只需要形容一下畫面,就能生出一副畫來。

但只要你擅于運用、調教AI,也可能得到非常優秀的大作。今年,一副AI創作的畫作甚至得到了一場藝術比賽數字藝術類獎項的第一名。
2022年底,OpenAI推出了聊天機器人ChatGTP。這款AI不僅能回答各種問題,還能寫劇本、寫小說、寫說明書,甚至給代碼糾錯。
AI再次刷新人們的認知。至于它們會讓人們失業,還是幫助大家更好地就業,你怎么看呢?

2022年8月1日,以色列科學家發表論文,表示已首次在子宮外,培育出完全人工合成的小鼠胚胎。
這個小鼠胚胎并非來自于精子與卵子的結合,而是完全由科學家在培養皿中、用干細胞培育獲得的。
合成胚胎一共存活了8天,并已發育出跳動的心臟。這項研究讓我們更了解胚胎、了解生命的運作;在將來,或許也能借此研究解決器官移植缺少供體的難題。

2022年1月7日,一顆來自基因編輯豬的心臟,被移植進終末期心臟病患者的胸腔,開始跳動、泵血,并工作了兩個月,創造了心臟異種移植的生存紀錄。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異種移植的排斥反應、凝血問題等,正在得到逐步解決。除心臟,來自豬的肝、肺、腎移植,也在研究之中。正如患者兒子所言:“我們希望這個故事可以成為希望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2022年12月13日,美國“國家點火裝置”實現了人類首次可控核聚變能量正收益。
在實驗中,裝置輸入總能量為2.05兆焦的激光,引發了氘氚聚變反應,最終輸出了3.15兆焦的能量。
不過,這次實驗離“無限能源”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如何持續發電、如何收集電能、如何降低成本,都是嚴峻的挑戰。

2022年夏天,我們一起經歷了罕見的酷暑。

多個城市日最高溫突破40℃甚至44℃;高溫影響下,水及水電缺口增加;“熱射病”成為大家熟悉的名詞。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評估,今夏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經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不止國內,整個北半球今夏都經歷了極端高溫,連靠近北極圈的芬蘭和挪威,也出現了近34℃的高溫。
如果全球變暖問題繼續得不到緩解,未來的夏天會越來越熱,越來越“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