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貴州省桐梓縣婁山關街道中心學校 王佳秋
義務教育階段一至六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小學階段的思政課,是扣好學生人生第一粒扣子最關鍵的課程,是學生從小形成良好品行的重要課程。實施有效小學思政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可以讓學生的思想得以凈化、靈魂得以洗禮,從小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小學思政教師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的內容,確定好立德樹人目標;有效采用育德與學法相融的教學形式,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拓展小學思政教學活動形式,在實踐中,讓學生懂得知行合一,增強立德樹人效果。實施有效的小學思政教學,可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全面提升學生的德育核心素養,真正發揮思政課程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培養出一批批品德高尚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義務教育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有效教學能更好地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小扎根在學生的心中,小學思政教師責任重大。如何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基于立德樹人目標下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有效教學,發展好素質教育,培養好學生,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從以下三方面闡述如下: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培養學生從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意義深遠,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提出更給我們明確了方向,特別是對個人層面已提出要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小學思政教師更要培養學生從小認真感悟和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本源于生活的教材,教師要認真分析該學科教材的編寫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恰當運用好教材內容,確定立德樹人目標,通過有效的小學思政課堂教學可教會學生從小做人的道理并將愛國情懷根植于學生的心中。譬如充分運用教材中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有效教學,把教材中一些古代的名言警句,通過引導背誦、理解,碰撞學生的思想從而讓其深受教育;把教材中在歷史的長河里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先進事跡和一些傳統的美德故事,講給學生聽,以此作為他們人生學習的標桿,激勵學生迎難而上、奮勇向前;多形式了解教材中我國的傳統節日、民俗、傳統禮儀和積極的民間文化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利用傳統格言、諺語及古代詩歌等教材內容,讓學生真切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以《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為主題的單元就特別富有中國文化風格和精神氣息,是集中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內容,教師要用好、教好,幫助學生建立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承接的精神鏈條,并在完整的歷史文化脈絡中有效涵養新時代青少年的優秀品德。在使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中,教師還要充分深度挖掘教材中活動園和閱讀角的內容,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依據努力開發課程資源,通過全新的課程理念,發揮教材最大的育人作用,讓學生快樂有效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習中明理增信、崇德立行,不斷規范自身行為習慣,人人都做到正直善良、品行端正。
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循序漸進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教育,有效采用育德與學法相融的教學形式,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道德教育中發揮法治對道德的促進作用,在法治教育中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使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小學思政教師要認真落實2022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聚焦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將學生的品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在全面落實培育學生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同時不斷拓寬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進行品德教育的同時堅持滲透以《憲法》為首的基本法律知識,輔之以《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環境保護法》《消防法》等法律知識的學習,有效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減少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讓學生學會自我保護,更好地促使學生以道德規范、法律準繩來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特別是要求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不斷規范自身行為,做到知行合一。讓小學生懂得不闖紅燈,不隨地吐痰,不亂丟果皮紙屑,不亂攀爬,不欺凌他人,不拿他人的東西,不高空拋物等等,在有效的育德與學法相融的課堂教學中,全面落實好立德樹人,在教師的引導下付諸行動,讓學生從小知法、守法、尊法、遵法,處處形成文明禮貌的良好道德風尚,人人爭做品德優秀、遵規守矩的新時代好少年。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教師要堅持把思政課上得有溫度、有感情,在課堂教學中,突出仁愛之心,引導學生有家國之愛、感恩之情,不但要用真切的情懷去打動學生,影響學生,教會學生時刻關注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從中汲取養分、豐富思想,更要注重運用有效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小學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發揮培根鑄魂的作用。拓展開展形式多樣的有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活動,要主動與學校的德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做到全面、全員、全程有效培育學生。譬如,思政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紅色紀念館、紅色革命圣地、烈士陵園等有效開展關注家國情懷的“紅色思政教育”活動;結合教材的單元主題《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的學校》《感受家鄉文化 關心家鄉發展》等教材內容,帶領學生走進校史陳列室和家鄉的人文自然景觀之地,讓每個學生都真切了解家鄉的歷史、家鄉的風景、家鄉的名勝古跡、家鄉的物產、家鄉的名人、家鄉的文化等,從而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關注生態發展的“綠色思政教育”,讓學生懂得一定要關注生態文明,為環境保護盡責出力,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的道理,進一步培養學生感受家鄉之美、奉獻家鄉之心、熱愛祖國之情;開展崇尚科學、追尋個人夢想的“金色思政教育”,通過學校展出的優秀藝術家和師生的各類優秀作品,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大家一起來合作》《科技改變世界》等為主題的內容,拓展采用有效的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和喜愛動手、樂于探索的興趣。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拓展實踐活動,特別是緊緊圍繞有主題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學生更愿學、樂學,如春風化雨般悄無聲息增強立德樹人的效果。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起步的關鍵時期,更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培育,讓他們從小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永遠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師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的有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可以凈化學生的思想、鑄就學生的靈魂,從小給學生打下堅實的思想根基,全面提升學生的德育核心素養,從而培養出更多品德高尚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