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網傳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后,需再經過15天才能產生抗體,所以康復后一周左右最有可能二次感染。
真相:實際上,在病毒進入人體的這一刻,人體免疫系統就已經開始工作了。后續產生的保護性抗體會在兩三周時間達到高峰,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但并不是說這兩周內機體就不具備保護力。此時如果真的有病毒再進入體內,能夠很快被清除掉,反而是相對不容易感染的階段。
總體來說,感染后時間越長,體內的抗體水平越低,感染的風險才會越大。感染新冠病毒康復之后,一般獲得的保護力可以持續3個月到6個月。

流言:孩子感染病毒后發燒打寒戰發冷,此時裹上被子捂汗,就能退燒了。
真相: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發燒時捂出來一身汗后就退熱了。其實不然,出汗是退熱的結果,并不是退熱的原因。
發燒時,體溫變化會經歷三個階段:體溫上升期,畏寒或寒戰;高熱持續期,體溫上升達高峰,并持續一段時間,期間能量消耗大,口干舌燥,渾身發燙;體溫下降期,出汗散熱,皮膚潮濕。
由于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不到位,等家長發現孩子發燒的時候,一般已經接近或處于高熱持續期。此時捂得嚴嚴實實,反而影響散熱,體溫不降,還會導致一種專屬于嬰幼兒的臨床疾?。何鏌峋C合征。所以,當孩子發燒進入高熱持續期時,千萬不能捂。
流言: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都要換新的,因為物品上殘存的病毒會導致痊愈者“復陽”。
真相:正如我們流感痊愈后不會扔掉口紅、牙刷等一切可能殘留病毒的生活用品,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也不必更換生活用品。一方面,實驗環境下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的存活時間最長也不會超過10天。另一方面,因為在感染后,人體針對相應的毒株、相應變異株會產生特異性的抗體,當人體再次接觸一模一樣的病毒時,身體內存在的免疫細胞可以迅速產生抗體,清除病毒。
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后最快3個月可能會再次感染。這種“復陽”不太可能是被自己的生活用品上的病毒再次感染的。
流言:世界衛生組織提醒: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癥狀時要避免使用布洛芬,以免加劇感染。

真相:這是一則過時的消息,不適合作為如今用藥的參考。
關于新冠病毒感染者不能吃布洛芬的消息,最早出自2020年3月發表在《柳葉刀》子刊上的一篇研究。這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通過“劫持”人體的ACE2受體入侵細胞,而布洛芬等一些藥物可能讓ACE2的表達水平上升,促進新冠病毒的入侵。為此,研究人員們做出了一個假設,也就是這些藥物可能增加出現新冠病毒感染者重癥的風險。
在新冠疫情暴發的初期,人類對于這種病毒的了解有限,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3月給出建議:在研究還不明朗的時候,建議普通人先不自行服用布洛芬。但是隨后,世衛組織很快做了澄清:這個建議并不是反對使用布洛芬。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人們早已對新冠病毒和布洛芬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多研究都沒有發現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布洛芬與ACE2受體過量表達之間的聯系。

流言:感染一次奧密克戎病毒,就相當于打了一次疫苗。反正遲早要感染,不如“早陽早好”。
真相: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并不能終生免疫。盡管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一定時間內會獲得針對該毒株的免疫力,但并不代表不會再次感染。如果發生感染之后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體內的抗體滴度會越來越低,當抗體滴度已經不足以抵御病毒侵入時,就有二次感染的可能。
如果病毒發生變異,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二次感染的風險就更大了。當前的新冠疫苗,只能降低感染幾率,卻不能阻斷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善變性。專家表示,即使曾經感染新冠病毒,也還是要做好防護,且感染后再接種疫苗也有必要。
流言:感染了新冠病毒后,除了急性癥狀,還有非常嚴重的后遺癥。
真相:鐘南山院士表示,“醫學上對于后遺癥有嚴格的定義,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損害終身存在。一些新冠產生的癥狀會慢慢消失,我們不叫它后遺癥。我目前還沒看到特別明顯的對器官引起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對于新冠病毒感染者而言,有的人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時間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崇雨田認為,這些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病毒感染的后遺癥”“目前學界并未確認新冠病毒感染者有后遺癥,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后遺癥?!?/p>
流言:感染“北京毒株”會比“廣州毒株”更嚴重,應該挑個“溫和毒株”感染。
真相:從目前我國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來看,主要還是奧密克戎的不同變異株,如流行在北京、保定等地的為奧密克戎BF.7變異株,廣州、重慶等地流行的則是奧密克戎BA.5.2變異株。
有網友調侃的“刀片株”“眩暈株”“失味株”等,其實也沒有科學依據,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各分支毒株沒有明顯差異,但不同患者在臨床表現上會有差異。就算是同一個毒株,在不同人之間,也會根據每個人的抵抗力、身體基本情況而有不同表現。不能看到一個人感染后癥狀輕,就認為這個人感染的毒株更加溫和。
流言:和青壯年人群相比,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更易引發不良反應。
真相:疫苗不良反應是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以及受種者個體的差異因素導致的,接種疫苗之后可能會有少數人出現一些與預防接種目的無關或者意外的反應。疫苗不良反應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
我國目前在持續進行新冠疫苗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工作,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新冠疫苗不良反應總體報告發生率略低于60歲以下人群報告水平,絕大多數是一般反應,少數屬于異常反應,嚴重異常反應的報告發生率低于百萬分之一。
大量的監測和研究顯示,與接種新冠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患病風險、重癥和死亡風險高出很多。這種風險通過疫苗接種可以大大降低。
流言:將自來水滴入新冠抗原測試板上,結果呈現“兩道杠”,說明自來水“陽了”,會傳播病毒。
真相:安全達標的自來水,不會成為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
自來水、可樂、橙汁等其他液體與人體樣本完全不同,將其倒入測試液中,會破壞抗原提取管里的測試液成分,再加入測試孔進行反應后所產生的任何顏色變化,其結果都不具備參考性。
此前已有多位權威專家表示,任何不按照產品說明進行的抗原檢測,所得出的結果均無效。用抗原檢測自來水、可樂等非人體樣本,這類“實驗”不能判斷試劑盒是否可靠,也不能判斷自來水是否安全。
新冠病毒在體外是很脆弱的。自來水在出廠之前會經過加氯消毒處理,且出廠水中保持一定的余氯含量,可以持續殺滅細菌和病毒,確保自來水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