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父母,是孩子的健康守護神。嬰幼兒時期,由于寶寶的自身免疫力發展仍未完善,抵抗力相對比較弱,因此容易受到外來的病菌襲擊而引發一些健康問題或癥狀。認識兒科門診常見疾病,讓孩子遠離可預防疾病及可治愈疾病的威脅,為孩子打造健康的現在與未來,是每個新手父母必備的功課!
下面是小兒門診中常見的幾大類疾病,新手父母了解后,可以更聰明地應對,幫助孩子戰勝這些健康威脅,茁壯成長!
嬰幼兒常見的發熱性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感冒發燒
感冒發燒主要是病毒引起,只要孩子免疫能力強就可以自行痊愈。事實上,幾乎每個嬰幼兒、學齡前兒童或小學生,每年都會發燒感冒幾次。父母不必過于驚慌,更不要為了心急康復而胡亂讓孩子服用強效抗生素。
感冒發燒其實沒有特效藥,除非懷疑細菌感染,否則沒有必要配給抗生素。如果醫生配給抗生素,父母也可詢問醫生是否還有其他選擇。萬一無法避免而必須給予抗生素,也務必謹慎選擇,尤其對年齡太小(3歲以下)的孩子,醫生一般在配給抗生素和藥物方面都會特別小心。抗生素絕非治療小兒感冒或發燒的特效藥,父母應該明白這一點,而不是要求醫生為本不需要應用抗生素的孩子配給抗生素處方。
2.骨痛熱癥引起的發燒現象
除了一般的感冒發燒現象,骨痛熱癥引起的發燒在我國兒科門診也很常見。骨痛熱癥是一種被蚊子叮咬后所引起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典型的骨痛熱癥會有持續4~5天的發燒、肌肉骨關節酸痛、明顯的四肢無力、倦怠感、頭暈、食欲不佳、惡心、嘔吐等癥狀。但嬰幼兒的感染癥狀與成人略有不同,通常只有出疹、發燒、喉嚨發炎、鼻炎及咳嗽等非特異性癥狀,可能會被誤以為是一般的感冒而造成疏忽。所以,父母應多留意孩子的身體變化,一旦察覺異樣就要迅速就醫處理。
3.發熱性驚厥
驚厥(痙攣)是指短暫、突然、無法控制的肌肉抽搐現象。如果這些驚厥是由發燒引起的,則被稱為發熱性驚厥。
發熱性驚厥也是兒科常見的發熱性疾病之一,但傷害性通常不大,碰到孩子出現發熱性驚厥,父母應保持冷靜并采取以下應急措施,同時盡快帶孩子到醫院就醫。
孩子出現發熱性驚厥,應注意以下幾點:(1)確保孩子遠離危險源,移開附近的尖利或剛硬物體;(2)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的活動,如果可以,嘗試將孩子輕輕地轉到一側或將頭部轉到一側,以便液體從口流出;(3)盡量讓孩子保持舒適,尤其要移開頸部的易碎和堅硬物品,例如項鏈;(4)不要在孩子嘴里放置任何東西。避免導致孩子窒息或損壞牙齒;(5)查看時間并告知醫生驚厥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4.A型/B型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分為A、B、C三型,其中的A、B型是引起嬰幼兒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禍首。一般情況下,感染流感的嬰幼兒大部分癥狀比較輕微,在沒有并發癥的情況下,父母可按一般感冒照護原則處理,例如適當的退燒處理、提供舒適涼爽環境、保持心情愉快、攝取大量水分等。
萬一出現嚴重癥狀(例如發高燒、極度倦怠、劇烈咳嗽、嚴重腹瀉或脫水等),應立刻就診,接受檢查和治療。
超過2/3的兒童入院病例與急性呼吸道感染有關,其中最常見的是肺炎和支氣管炎。
1.肺炎 肺炎是許多家有幼兒的父母非常害怕的疾病之一,尤其當感冒癥狀持續惡化時,就有可能演變為肺炎。目前,肺炎成因可大致分為兩種:(1)細菌或病毒直接侵犯肺部;(2)采漸進式感染,先從上呼吸道感染,接著入侵到下呼吸道(肺部)。
新手父母應認識肺炎的癥狀及并發癥,隨時注意孩子的病情變化,才能保護寶寶遠離肺炎威脅。另外,建議父母最好帶孩子施打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做好最佳的防護措施。
肺炎的征兆:(1)咳嗽愈來愈嚴重;(2)呼吸急促;(3)胸痛;(4)凹胸;(5)嘴唇發紺;(6)嗜睡、活動力愈來愈差;(7)持續發燒且發燒間距變短或溫度更高。
2.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也是嬰幼兒常見的下呼吸道疾病,主要是下氣道的發炎性阻塞所致。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源頭大都來自父母、家人或照顧者,因此大人患有感冒或咳嗽癥狀時,應盡量避免與嬰幼兒接觸,同時避免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以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支氣管炎的初期癥狀與感冒類似,例如咳嗽、流鼻水,打噴嚏等。隨著病程進展,咳嗽情況會突然加劇,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呼吸時聽得到喘鳴聲(類似吹笛子的咻咻聲)、痰聲等癥狀。父母若發現嬰幼兒咳個不停,一定要就醫作出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急性腸胃炎傳染的途徑是經由糞便或口傳染,也就是吃了已污染細菌或病毒的食物(例如肉、蛋、乳制品),或接觸已被污染的物品、寵物或帶原者而被傳染。嬰幼兒急性腹瀉通常都是感染腸胃炎引起的,其中以輪狀病毒最為常見。5歲之前的嬰幼兒通常至少會發生一次輪狀病毒感染,父母應特別小心處理。最好能讓孩子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以降低因輪狀病毒引起急性腸胃炎的概率。
除了發燒感冒、感染性疾病等兒童健康問題,濕疹也是現代父母的常見困擾之一。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可根據病情急緩和病程長短區分為幾大類: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
濕疹的發病原因很復雜,一般是由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結果。內在因素可能是患者本身具有過敏性體質、感染疾病等;外在因素則包括氣候、接觸過敏原(例如灰塵、花粉、化學物品等),這些都會誘發或加劇濕疹病情,甚至造成濕疹反復發作。濕疹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但未必適用于每個孩子,必須根據孩子的體質和病況,制定出最適合的濕疹治療。
目前常用的濕疹治療選項,包括潤膚膏(潤膚劑)、外用類固醇乳膏或軟膏、抗生素和(或)抗菌藥、抗組織胺藥物等。但濕疹的治療必須結合個人生活護理,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避免濕疹反復發作,例如選擇不含香料的潤膚膏以保持皮膚濕潤、盡量不要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沐浴乳、避免讓有刺激性的物質接觸孩子的皮膚、穿著舒適衣物、盡量不要抓癢等。
濕疹通常出現在嬰幼兒的額頭、臉頰或頭皮上,有時也會擴散到手臂、小腿、胸前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疹子可能會讓寶寶的皮膚變得干粗,甚至出現鱗片的樣子,也可能形成小小的紅色腫塊,有時候會起水泡、破皮,抓破時會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