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最近,網上有報道稱糖尿病的血糖診斷有了新標準,據聞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都較以往有所放寬。該消息到底是否屬實?現在各種各樣的血糖檢測指標,分別反映了什么樣信息?您的指標合格嗎?目前治療的方法恰當嗎?本文對上述消息做以評判,并回答讀者的疑問。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劉紅指出,根據中華醫學會在2020年最新發表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我國糖尿病的血糖診斷標準雖較前有所不同,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與以前相比沒有變化,網上報道稱血糖較前放寬的說法不屬實。目前仍以世界衛生組織在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糖代謝分類為基礎;只是在原來的診斷標準上,加上了“糖化血紅蛋白≥6.5%”作為補充診斷標準。也就是說,在即時血糖之外,更加重視對過去2~3個月血糖平均水平的認定。
簡單來說,目前最新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就是典型糖尿病癥狀: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加上以下任意一條相關的血糖指標:①隨機血糖≥11.1毫摩爾/升;②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③餐后兩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④糖化血紅蛋白≥6.5%。
“假如在某次體檢中發現某項血糖指標升高了,但無糖尿病典型癥狀者,須改日復查確認。如再次檢測血糖指標仍升高,即使糖尿病的無典型癥狀,仍診斷為糖尿病。”劉紅說。
老年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與一般糖尿病診斷標準相同,但需加上年齡≥65歲者,才能診斷老年糖尿病。但老年人在治療糖尿病時,血糖控制目標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
例如對于一般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標為4.4~7.0毫摩爾/升,餐后血糖控制在10.0毫摩爾/升以下;對于老年糖尿病者,空腹血糖可放寬至5.0~8.3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在7%以下,老年糖尿病者可適當放寬至7.5%~8.0%。
有人會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哪個更準?事實上,每個時間點的血糖指標都各有意義,不同人群監測的時間點有所側重。不存在說哪個更準確。
空腹血糖 是隔夜至少8小時未進食,第二天早餐前測定的血糖。血糖水平很高者或有低血糖風險時檢測。
餐后2小時血糖 是從進食第一口食物開始計算,進食后2小時測定的血糖。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紅蛋白不達標者,以及需要了解飲食、運動對血糖影響者檢測。
睡前血糖 是入睡前測定的血糖。注射胰島素的患者,特別是晚餐前注射者檢測。
夜間血糖 一般為凌晨2~3時測定的血糖。胰島素治療接近達標,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懷疑有夜間低血糖時檢測。
糖化血紅蛋白( HbAlc)能夠反映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臨床上評估長期血糖控制情況的“金標準”。正常參考范圍為4%~6%,一般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在7%以下,年齡大、病程長、有并發癥的患者可適當放寬。大量研究表明,糖化血紅蛋白超標與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
對糖化血紅蛋白未達標的病人,應每3個月檢測一次;達標后每6個月檢測一次。但該指標對糖尿病患者治療方案調整后效果評估具有延遲性。
糖化白蛋白在糖尿病患者治療方案調整后的療效評價及識別應激性高血糖(身心重大創傷后一過性血糖升高)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不能準確反映血糖波動的特征。
近年來,持續葡萄糖監測技術不斷發展,逐漸成為血糖監測的方法之一,其中最簡單、直觀的指標為葡萄糖目標范圍內時間占比(TIR),是指24小時內葡萄糖在目標范圍內(通常為3.9~10.0毫摩爾/升)的時間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測定時,需要使用動態血糖監測儀。將傳感器“貼”在手臂上,探頭會植入皮下,通過采集皮下組織液葡萄糖濃度,測定血糖水平。只需綁定智能手機,通過配套App掃一掃探頭,即可了解TIR值。TIR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時間越長,在監測時間內血糖控制得越穩定,發生與2型糖尿病相關的心血管事件風險越低。
該監測方法適用于血糖控制欠佳者,以及容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
亮點— 202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二甲雙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也是聯合用藥中的基本用藥。而據2022版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糖尿病診療標準,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一線治療并不一定必須要選擇二甲雙胍。但劉紅認為,這并不等于否定了二甲雙胍的治療作用,大部分情況下仍需選擇二甲雙胍與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作為一線治療。
亮點二 強調早期聯合治療,針對有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薦使用“221方案”,指二甲雙胍、SGLT-2抑制劑(恩格列凈、達格列凈、艾托格列凈)和GLP-1受體激動劑(利拉魯肽、貝那魯肽)三藥聯合作為一線治療選擇。
亮點三
《中國老年糖尿病診療指南(2021)版》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10%,或伴有高血糖癥狀(如煩渴、多尿),或空腹糖>10毫摩爾/升時,可采用短期胰島素治療。而以往一般是推薦血紅蛋白>9%即可起始胰島素治療。劉紅認為,新指南更強調胰島素使用的安全性、療效性、簡化性和患者的依從性。
亮點四 先治胖后降糖,推薦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參加強化生活方式的訓練計劃,時間至少兩周。對于胰島功能良好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強化生活方式干預訓練,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
新指南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策略。劉紅認為,配合中醫中藥是一個重要方面。中醫治療糖尿病需要辨證論治,常用經典名方有腎氣丸、消渴方、六味地黃丸、白虎加人參湯、葛根芩連湯等,配合針刺、耳穴貼敷、中藥外洗等。同時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能取得不俗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