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明

在山東濟寧的微山湖畔,距王樓煤礦不足5千米的地方,有一片塌陷區濕地。這里水光瀲(liàn)滟(yàn)、魚蝦嬉戲,一排排整齊的秧苗在輕風中搖曳……什么是塌陷區濕地?它是如何形成的?與其他濕地又有什么不同?
塌陷區變濕地
煤層一般賦存在地下幾百米至千米的深處。采煤機井下采煤后,其支架會前移,后方的巖層冒落。開采幾十米后,就會在支架后方形成較大采空區。在重力作用下,采空區上方各巖層會相繼發生離層、彎曲、裂縫擴展等現象,甚至斷裂后冒落到采空區。隨著開采范圍的不斷擴大,若不及時采取充填等措施,地面上就會形成塌陷,也稱采空塌陷。受此影響,塌陷坑周圍還會出現很多裂縫。
由于地表潛水位高,在塌陷坑中會形成積水。汛期雨量增加,積水坑就變成了人工湖。利用地形與氣候等特征,對塌陷區進行規劃,挖深墊淺,發展水產養殖、生態種植等產業,就形成了塌陷區濕地。在中國東部地區,例如山東濟寧,安徽淮南、淮北,江蘇徐州等地都有這樣的塌陷區濕地。
碳匯還是碳源?
王樓煤礦塌陷區濕地西北角的稻田,采用稻蝦共作模式(稻田內套養小龍蝦),可謂“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此法將水產養殖與農業種植巧妙結合,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愿望。
碳源與碳匯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源則是指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在人工濕地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產生于有機物的代謝與轉化。其中,二氧化碳是生源性的,即有機物的自然歸宿,不計入溫室氣體排放目錄。因此,甲烷等的排放量決定了人工濕地中溫室氣體的最終排放效應,即決定它是碳匯還是碳源。所以,控制有機物向甲烷等的轉化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步驟。
甲烷和氧化亞氮是稻田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二者的溫室效應遠高于二氧化碳。在百年的尺度下,單位質量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全球增溫潛勢分別是二氧化碳的25倍和298倍。
稻蝦共作模式最大限度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是一種獨特的生態農業模式。初步研究表明,與水稻單作相比,稻蝦共作可降低甲烷排放12%~17%,土壤碳含量提高10%~14%。由此可見,稻蝦共作不僅是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途徑,更為農業領域減排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知識鏈接? 甲烷的“是是非非”
甲烷菌是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早在35億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也是甲烷的主要“制造者”。35億年,滄海桑田,甲烷菌卻依然保持著本性——厭氧。
天然濕地、塌陷區池塘、稻田等底部缺氧環境,為甲烷菌提供了豐盛的美食——雜草、樹枝、樹葉等。甲烷菌常躲在這里大快朵頤,并時不時呼出甲烷氣泡。可見,無論是天然還是人工濕地,因厭氧環境的存在,必然產生甲烷。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大氣中沒有甲烷等溫室氣體,地球的平均氣溫應該維持在零下16攝氏度左右,所以地球上的生命離不開甲烷等溫室氣體。當然,也不能有太多甲烷——地球無論走向哪個極端,人類都會滅亡。
(責任編輯 / 陳琛?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