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紹云
(江西教育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小學生之友》編輯部,江西 南昌 330038)
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全國各地都掀起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浪潮,融媒體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對于以出版少兒紙質期刊為主營業務的傳統期刊行業來說,融媒體時代的來臨,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挑戰自然不必說,發行量的下跌就是一個直觀的、陣痛的影響。而要扭轉這種下滑的態勢,期刊行業就要研究融媒體的發展規律、研究讀者的最新需求,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人的辦刊思路,適應新媒體大環境,提升互聯網思維,迎合讀者對于數字化閱讀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讓期刊行業行穩致遠。
融媒體將廣播、電視、報刊等通過互聯網進行有效整合,并方便快捷地輸出用戶需要的內容,更大程度地滿足用戶對視聽方面的需求。融媒體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是不可逆轉的,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傳統媒體時代,閱讀書報刊是受眾的主流選擇。精美的圖文帶給用戶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不便。如書刊開本大又笨重,攜帶不便;價格從幾元到幾十上百元不等,相比電子閱讀,價格高昂。此外,書刊印制需要紙張,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有破壞影響。此外,傳統傳播渠道單一,用戶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在融媒體時代,信息越來越數字化、碎片化。用戶閱讀不再拘泥于書報刊,可選擇的方式多樣化,只要有電腦、平板或者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就能接收這些信息。尤其是當下人們學習、生活節奏逐漸加快,能夠抽出整塊時間進行整本書閱讀的可能性很小,更多的是在碎片化的時間里瀏覽自己需要的信息。而融媒體具有傳播主體多樣化、傳播速度快、信息全面多樣、免費資源眾多等特點,能夠隨時隨地滿足用戶對信息的需求。融媒體的出現打破了用戶和媒體之間信息不對等的關系,讓受眾有了相對平等的話語權。
好的產品總是更容易受到用戶的青睞。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電子設備的不斷普及,數字閱讀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青睞。只要一個智能手機,就能隨時隨地進行閱讀,檢索方便快捷,且很多資源都是不用付費的。相對于花錢購買傳統的書報刊,免費的資源自然更受人們的歡迎。數字化閱讀極大程度地滿足了讀者對信息的需求,同時也更方便讀者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時間,因此,深得用戶的喜愛。
在融媒體環境下,期刊的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的鏈條被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深刻重組,作為期刊出版中心環節的編輯人員,最先被卷入變革浪潮[1]。融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挑戰,也能帶來一定的機遇。出版從業人員應分析融媒體的利弊,找到自身的優勢,并將其放大,找到對應的策略,讓融媒體為己所用。
對于一份紙質出版物而言,高品質的內容和過硬的編校質量是它的核心競爭力和根本保證。而網絡出版物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試想一下,讀者閱讀一篇網絡文章,各種非主流的觀點遍布在文中,標點符號、文字差錯一大片,這樣粗制濫造的文章嚴重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因此,雖然融媒體時代到來,碎片化的閱讀需求日漸增多,但是并不代表讀者不需要高品質的閱讀,相反,出版單位對知識信息的嚴格把關、篩選,更能俘獲讀者的心。
互聯網時代,雖然各種信息層出不窮,但是幾乎看不到一個作家的作品是寫出來就放在網上的。他們一定是將作品轉發給出版社的編輯,經過編輯校對后,才會在媒體平臺刊登出來或者是形成紙質出版物出版。因此,傳統出版單位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名家資源。雖然在互聯網時代各種平臺不斷涌現,但是也需要向傳統出版單位購買版權才能將這些名家的優質資源放在平臺上。離開了優質內容供給,技術也將毫無作用。所以傳統出版單位所擁有的名家資源,會讓他們在數字化閱讀時代占有一席之地。
對于融媒體時代來說,其優點是信息海量、產品多樣,缺點是不細分讀者群體,讀者有怎樣的閱讀偏好、需要哪方面的知識往往容易被忽略。各種信息總是不加區分鋪天蓋地而來,用戶有需求,需要自己去檢索、自己去甄別,有時候還容易上當受騙。而傳統期刊編輯在長時間的研究及工作中,對于目標受眾關心什么話題、需要哪些信息,都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會根據他們的學習需要和認知水平策劃合適的選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信息的傳播。
時代是出卷人,各行各業的人們是答卷人,如何答出符合時代發展規律、滿足單位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的試卷,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作為長期從事少兒期刊出版的編輯從業人員來說,已經適應了紙質出版的那套工作流程,思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要想從傳統出版的模式中跳出來,跟上互聯網思維,有一定的難度。
“融媒體”這一概念已經提出了多年,很多單位也建立了融媒體中心這一部門。然而,所謂的融媒體中心,只是一塊牌子,人員依舊是傳統出版的編輯人員,做的事情依然是傳統出版的相關事務,只不過部分內容發布在了單位網站、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APP 上,僅此而已。單位領導沒有從思想意識上進行扭轉,沒有大額資金投入,采買先進的大數據庫和設備,也沒有對編輯進行有效的互聯網思維的培訓。沒有新機制、沒有新理念,在這種操作模式下,想要從融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幾乎不可能。
對于編輯而言,要想在融媒體中有所作為,就要從思維模式和解鎖新技能兩方面下功夫。思維模式很關鍵,要拓寬自己的融媒體視野,要有“融”的思想,以用戶需求為導線,研制相關小程序、APP 等。如三年級的孩子已經開始學英語了,在傳統辦刊模式下,編輯只會注重文章內容的開發,那么在互聯網模式下,是不是可以考慮從鍛煉口語能力出發,開發相關的配音軟件,通過讓孩子在線給視頻配音的方式,鍛煉口語發音。這方面“趣配音”APP 就做得很好,很多學校都要求學生家長下載該APP,如此一來,這款軟件馬上就擁有了市場,在融媒體時代站穩了腳跟。關于技能方面,編輯要會熟練運用各種新的媒介,如利用喜馬拉雅、蜻蜓FM等音頻平臺制作有聲讀物,運用剪映、AdobeAudition、愛剪輯等視頻制作平臺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立體化傳播給用戶。編輯要能適應這種融媒體環境下的工作方式,打造出富有價值的融媒體產品。
對于傳統編輯而言,每一個人的工作量基本都處于飽和狀態。編輯在紙質稿件加工上的時間投入已經是超額了,有的甚至要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加班。在這種情況下,編輯很難抽出時間去培養融媒體意識。而且傳統媒體對編輯工作量的考核都很嚴格,也沒有一個寬松的環境來研究融媒體。再者,許多出版社經營思路還比較陳舊,沒有魄力花大價錢引進大數據平臺,編輯對融媒體的研究分析也只是淺嘗輒止式的。
很多期刊出版單位都是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過來的,部分單位領導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事業單位較為刻板的思路和制度上。對于融媒體這種新事物,他們很少愿意冒險去嘗試,或者只是淺嘗輒止,口號喊得多,但是真金白銀投入卻很少。在決策機制、薪酬考核、融媒體工作量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拿不出有創新性的辦法,因此難以跟上現代化企業的運行步伐,更難以在瞬息萬變的融媒體時代抓住轉型發展的機遇。
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融媒體對傳統紙質媒體的沖擊越來越強烈。內行人也清楚,從傳統媒體到融媒體的變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傳統期刊工作者應盡快調整好心態,抓住時機,隨著融媒體發展趨勢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快速適應新要求。
在融媒體時代下,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人人都可是自媒體,都可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如此一來,圍繞同一個話題,就會有眾多、海量的信息充斥于網絡,真假虛實難以分辨。這也是網絡時代的一大特征。少年兒童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關鍵時期,真真假假、質量良莠不齊的信息,會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他們,給他們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少兒期刊編輯應具備較強的信息辨別能力,將少年兒童需要的、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知識梳理出來,以創新的方式呈現給少兒讀者。此外,編輯還應該嚴格落實三審三校的流程,通過制度來把關每一篇文章、每一個音視頻,唯有如此,才能給少兒讀者帶去豐富精美的精神食糧。
為了使少兒期刊緊跟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步伐,編輯技術和手段也應與時俱進。傳統編輯校對流程無外乎集稿、審稿、排版、校對、印刷、出版、發行。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線上編輯協同采編審系統也逐步被各家出版單位采用。它能夠完成在線集稿、在線審稿、在線校對等一系列無紙化流程。每一個步驟都能實現留痕,每一篇稿子都能查找出處,編輯也能與作者、審讀專家實時化溝通。但這也對編輯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年長的編輯,需要與時俱進,學習新系統的使用方法。另外,上傳新媒體需要圖文排版,這就要求編輯學會熟練使用PS 等圖片處理軟件,還要適應新媒體的審美要求,對圖文的排版有獨到的想法,能給讀者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此外,編輯還要掌握網站的設計與維護技術、客戶端的開發運維技術,掌握 HTML、CSS、H5 等新媒體編輯與制作技術[2]。
客戶就是上帝。這一理念在期刊出版領域也同樣適用。編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讀者提供管家式的服務。期刊行業發展到今天,很多報紙、期刊都是在苦苦支撐。加上受融媒體的影響,大量的用戶轉向了數字閱讀,報刊的征訂數量急轉直下,不少出版單位難以為繼。在這種艱難的現實面前,出版單位要想實現轉危為安,就必須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打造用戶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以真心換真情,以對讀者負責的態度,來贏得用戶的轉身。
過去,編輯只需在自己的工位做好案頭的編輯校對工作,做一個合格的質量把關人即可。而在融媒體時代,工作環境、工作方式都已然發生了改變。需要編輯學起來、跑起來干起來,用戶對信息時效性的要求和傳播內容豐富性、表現形式多樣化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要從幕后走向臺前,從幕后耕耘者向品牌創建者、品牌代言人、項目負責人方向轉變,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應對融媒體時代的變化。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編輯的職業素養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媒體編輯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新技術,整合其他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頭條等一切可用的資源,實現直觀的、立體的傳播,才能在融媒體競爭中保持自身的優勢。而這一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尤其是對已經習慣了當文字編輯的傳統期刊從業人員來說,要想改變思想觀念,向融媒體所需的綜合性編輯方面轉變,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培養人的浩然正氣。對于編輯而言,讀書不僅是培養個人的專業素養,更是對讀者負責的一種體現。因為編輯作為文化角色,他需要對文化進行選擇、傳承、重構、創造。這是一個神圣的過程,其能凸顯出編輯的主體能力和文化自覺。在融媒體時代,編輯更要多讀書,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多了解本行業、本學科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把握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讀者的需求、行業的走向,才能編輯出版最適合讀者需要的產品。
在融媒體時代下,網絡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資源共享的程度很高。編輯可以通過互聯網,在不同的媒體平臺獲取自己所需的各種信息,還可以與目標受眾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這里對編輯而言,最難的不是獲取資源,而是獲取什么樣的資源。這需要編輯對眾多的網絡資源進行梳理、整合,篩選出關注度高、最符合目標受眾的選題,滿足讀者的不同需求,從而為期刊出版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融媒體時代是爭時效、爭影響力、爭首發的時代。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僅靠一兩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成事的,需要發揮團隊協同工作的能力。周密完善的事前工作計劃、執行過程中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每個環節交接順暢,是事情成功的重要保證。只有每個參與的人都發揮集體精神,提高協同工作能力,才會有一個完美的結果。
戰略思維的培養,一方面,可以讓編輯的眼光變得更長遠,看清楚行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并根據這一趨勢謀劃新產品。另一方面,可以為上一級領導的決策提供可供參考的建議。因此,編輯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戰略思維。一是培養自己的系統性思維,將一個事物放到整體中去看,結合刊物定位、企業文化、刊社制度、戰略目標導向等方面來看,這樣會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二是培養自己的開放性思維,編輯要將自己的視聽觸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行業動態,研究用戶需求,研究教材走向,研究時政熱點,研究政策法規,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緊跟時代潮流,掌握最前沿的動態信息。三是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要有創新、創造意識,敢于打破常規,提出新理念、新方法,而要做到這一點,編輯就要時刻保持對各種新生事物的敏感度,保持求知欲和探索欲。
機制是企業正常運轉的保障。出版企業要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適時探索出一套符合現代辦刊模式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在激發編輯內生動力上下功夫[3]。
在傳統辦刊模式下,編輯的收入只與工作量和編校差錯掛鉤,編輯之間的收入差距不大,很難起到激勵的作用。而在融媒體時代,編輯需要做的事情要更多、更雜,難度也更大。因此,編輯的收入還要與活動效果、新媒體開發成效、經營業績、負責的項目掛鉤,獎優罰劣,從而激發編輯的內生動力。
伴隨著編輯自身的成長,榮譽感、成就感也會隨之而來。出版單位可構建榮譽激勵機制,培養編輯向更優秀的方向發展。如“三優”編輯制度、首席編輯制度等。以積分的形式,對一年中在編輯技能競賽、論文寫作評比、優秀作品評選中獲獎的編輯進行賦分,分數最高的人,授予“三優”編輯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