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鑫鑫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隨著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自媒體作為新生產物和新興媒介,基于其平民性、互動性、時效性、開放性的特點和優勢,為廣大網民提供了更加自由、靈活的話語環境,因此得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普遍認可,而且逐漸衍變為一種代表時尚生活的潮流趨勢。在自媒體環境下,人們可實時發表信息,或者對相關新聞進行交流探討,傳播范圍更為廣泛,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個性化的表達訴求。然而自媒體平臺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也存在倫理失范的問題。例如,虛假信息、低俗信息屢見不鮮,媒介審判現象突出,新聞侵權嚴重等,因此,已經成為時下亟須解決的熱點問題[1]。
自媒體新聞傳播基于移動互聯網平臺,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為受眾提供信息傳播服務。受眾只需要借助手機便可獲取想要的信息內容,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輕輕一點便可以了解天下大事小情,包括娛樂八卦、民生瑣事、國際熱點等等。自媒體傳播載體具有全面性的特點,能夠有效滿足受眾群體的瀏覽需求。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全新信息接收模式轉型與升級的體現[2]。
與傳統新聞傳播方式不同,自媒體傳播視角更趨于多元化,優勢特點更為顯著,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同時,自媒體新聞傳播突破了時空的束縛,自媒體創作者既可以是專業新聞工作者,也可以是普通受眾,實現了人人都可以作為主播。通過個人不同的視角,為人們傳遞獨具特色的新聞信息,滿足受眾的需求。
在以往電視、報紙等新聞傳播中,人們只能被動地接收新聞信息,無法參與到新聞生產、加工和互動討論環節。而自媒體新聞傳播可以根據受眾群體的需求,對新聞內容進行更新和調整,針對性迎合人們的口味,真正實現了傳播途徑的個性化。此外,自媒體新聞還可與網友進行實時交互,并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評論[3]。
自媒體平臺日益成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出行、交友的重要參考。在為人們提供巨大便利服務的同時,還消除了地域的阻隔,人們只要打開自媒體平臺便可隨時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此外,新聞傳播主體是大眾群體,自媒體傳播空間更為開放,信息內容更豐富,使得傳統信息傳播產生了顛覆性的革新。
在自媒體平臺中,由于信息發布者良莠不齊,經常會傳播一些虛假類型的信息,即內容失實的新聞報道,具體表現如下。首先,自媒體新聞信息缺乏事實依據,便上傳到網絡,造成對民眾的誤導。其次,新聞信息在沒有經過認真核實的情況下,多為作者的主觀臆測,信息內容可信度不高。最后,一些自媒體新聞發布者為了博取流量,故意扭曲事實,或者使用博人眼球的標題,使得信息傳播具有極大的隱患。上述虛假信息一旦上傳到自媒體平臺,極易造成流言和謠言擴散,因此受到嚴重質疑[4]。
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反轉新聞事件也頻頻出現。新聞最初一經推出,很快得到了民眾的普遍關注,但是隨后經過考察和驗證,發現與事實截然不符。這些反轉新聞的出現,極大擾亂了社會輿論秩序,也令新聞陷入公信力危機中。究其原因,一些自媒體用戶運用社會敏感話題,其目的在于引發大規模的討論。同時,部分自媒體用戶本身存在明顯的主觀傾向性,側重在媒體報道中過分解讀,從而引導輿論導向。此外,很多自媒體把關意識薄弱,缺乏追求真相的意識,而且熱衷于混淆視聽,從而成為輿論高潮的推手[5]。
為了吸引網民的眼球,成功獲得所謂熱點流量,一些自媒體將重心放在花邊新聞上,不惜利用低級庸俗趣味內容刺激受眾群體的感官,促使媚俗新聞泛濫。一方面,從報道形式上看,一些自媒體難脫嘩眾取寵之嫌,側重追逐低俗新聞炒作,旨在制造轟動效應;另一方面,在新聞內容傳播方面,通過采取博人眼球的做法,對細枝末節進行夸張炒作,以致于新聞傳播的人文內涵受到巨大腐蝕,嚴肅新聞主旨被淡化,使得新聞信息失信于受眾[6]。
當前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失范的問題,一是對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極為不利;二是還會對自媒體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可控的影響,甚至對社會和諧穩定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本文從新聞傳播倫理價值構建、堅守倫理原則與規范、共建自媒體和諧輿論空間三個方面,提出可供參考的應對之策。
為了強化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的自覺性,需要從新聞傳播倫理角度入手,讓自媒體對新聞傳播的目標和價值了然于心,從而在新聞傳播中有效恪守基本原則,不斷督促自我在規范標準下尋求改變與革新。首先,無論是官方新聞傳播,還是民間新聞創作,都需要以公信力為標準,旨在贏得受眾的認可和信賴。為此,自媒體平臺在加大對信息發布者監督和管理的同時,還應該對自媒體用戶進行公信力教育和引導,使廣大平臺信息發布者能夠有效辨別信息的真偽,避免散播虛假低俗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媒體的公信力。要求平臺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應加大管理規范尺度,防止新聞傳播者觸碰新聞傳播倫理底線,以期保持自媒體的鮮活生命力。其次,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體,自媒體平臺是時下較為流行的傳播渠道,深受廣大網民的關注。不僅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全新的選擇,而且促進了輿論新渠道的發展。鑒于自媒體開放和自由的特點,一旦出現信息的盲目或惡意傳播,將會引發受眾恐慌,甚至產生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7]。為此,應從源頭入手,加強對于自媒體用戶新聞傳播規范和倫理道德的宣傳教育,確保新聞信息傳播者牢記使命、恪守職守,真正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任何個人都擁有表達自己訴求的權力。只要訴求合情合理,不違反法律法規和日常道德規范,都是值得認可和接受的。因此,自媒體新聞傳播應做到維護個體的正當權益,在經過他人允許和知情的基礎上,在自媒體平臺上進行正當的信息公布,這樣才能確保自媒體平臺健康有序運行。此外,自媒體新聞應做到尊重和保護他人權益,避免“人肉搜索”。“人肉搜索”行為滿足了部分人群的獵奇心理,但是很容易對當事人造成巨大傷害,或者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8]
自媒體新聞傳播的現實環境是真實的,但是網絡世界畢竟是虛擬的,為此一些自媒體用戶出現了基本倫理道德失范問題。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自媒體新聞傳播行為應在恪守優秀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做到與社會現實有機結合,并形成一種社會共識,以期提升自媒體新聞傳播的倫理規范。首先,自媒體平臺應牢牢遵循服務大眾的新聞傳播理念,基于嚴格的傳播倫理規范,在保證信息真實性和公正性的基礎上,力求傳播內容真正為受眾服務,為人們呈現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傳播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對信息獲取的迫切需求。要求自媒體平臺不能出現夸大、扭曲的現象,保證傳播信息內容的公正性。在做到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的前提下,既要保證信息的真實客觀,還要防止牟取經濟利益的消極影響[9]。在此基礎上,自媒體新聞傳播應對信息源嚴格把關,結合當前青少年辨識真偽能力的差異,保證信息內容的健康公正,避免盲目跟風,從而對傳播的信息進行精準凈化。其次,自媒體平臺信息傳播應最大限度地尊重個體差異和網民自由的權力,為人們提供各項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指引。要求廣大網民應理性參與、尊重他人,做到公正平等、相互理解,切實履行好自身的義務和責任。在此基礎上,面對繁雜的信息,自媒體平臺新聞發布者應在遵循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的基礎上,保持理性的態度,共同營造和諧的網絡環境。最后,自媒體新聞傳播應注意分辨真偽,以平和積極的心態,通過傳播正能量以期獲得受眾群體的普遍認可。為此,自媒體平臺和信息發布者應從規范傳播責任入手,切實尊重和保護他人合法權益,對于謠言、不實信息做到不轉發,不進行語言侮辱甚至人身攻擊,以期形成良性發展的自媒體新聞傳播規范格局,最大限度避免信息出現負面影響[10]。
當前我國自媒體平臺雖然發展態勢不錯,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是新聞傳播倫理失范問題,更是觸目驚心、層出不窮。為了有效化解這一危機,要求在政府機構的導向下,引領并帶動自媒體行業和廣大自媒體從業者協同共建自媒體和諧輿論空間,由此提高新聞的服務性。首先,政府應從頂層設計入手,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和效能,有效地維護了公共利益,確保自媒體新聞傳播更加權威和高效[11]。一方面,從自媒體的特點出發,政府應切實利用自媒體平臺,加大對權威信息的公開傳播力度,并提升對自媒體平臺的輿論監管效能。通過有效凈化自媒體輿論環境,對不良信息進行糾正和遏制,從而協力維護社會以及網絡秩序。要求政府制定相關的管理規范,在自媒體新聞傳播的法治建設上加大投入,降低造謠、傳謠等違法行為出現的概率。通過施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及時解決各種問題,確保政府的輿論監管和疏導功能產生最佳化效能。另一方面,為了有效提高公眾媒介素養,要求自媒體新聞傳播主體提高全民的新聞傳播倫理意識,自覺抵制一切違法亂紀行為,進行理智的分析和判斷,堅守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在為受眾提供便捷化信息傳播內容的同時,從意識層面領域感染和影響受眾。通過利用各種平臺傳播正能量,幫助人們傳播健康、積極、正面的信息,最終實現從意識層面影響受眾,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防止新聞侵權等現象的肆意泛濫[12]。此外,法律是道德的底線,自媒體新聞傳播應強化自身的法律意識,抵制一切違法亂紀行為,重視對新聞法律法規的學習,避免違法違規現象的產生,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最后,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監管自媒體網絡環境還需要自媒體相關約束機制的輔助支持,為此構建自媒體新聞傳播倫理規范迫在眉睫。通過強有力的約束機制保障,完善相應的行政監管體系,既實現對自身的約束,還有利于促進輿論新渠道的發展,形成多方合力,提高自媒體的公信力,為自媒體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通過自媒體渠道進行新聞傳播,有效地加強了發布者與受眾群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另外,主流媒體能夠通過自媒體的運營平臺,實現輿論環境的營造,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受眾的思維方向。例如,對于網絡中一些虛假信息,通過微博、快手、抖音等平臺可以及時進行糾正,以免更多受眾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當然,新媒體平臺不僅具有這一個方面的作用,其及時的信息發布和極大的受眾覆蓋面,還可以用于一些突發事件的發布以及相關應急知識的普及,有助于正確引導受眾群體的行為。所以,監管部門首先要做好對新媒體等相關產業的監管,加強新媒體引導和規范作用的發揮,對于發布者發布的信息首先要嚴格篩選,攔截一些錯誤信息、不當信息,尤其限制非實名發布者的信息發布,打造真實的網絡空間環境[13]。
總而言之,隨著網絡信息化與人們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在自媒體平臺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大眾話語權得到空前釋放,為廣大網民提供了更加自由、靈活的話語環境,吸引了更多群體參與信息傳播與互動。作為一種平民化的傳播媒介,自媒體新聞傳播既有核心優勢,也表現出諸多缺陷和短板,甚至引發了人們對新聞誠信問題的擔憂。為此,亟須加強自媒體泛濫時代下的新聞傳播誠信建設,通過采取新聞傳播倫理價值構建、堅守倫理原則與規范、共建自媒體和諧輿論空間相融合的策略,做好必要、合理、有限的控制,從而形成健康、公正、真實的自媒體傳播新氛圍和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