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倞斌 張 洋
(唐山廣播電視臺,河北 唐山 063000)
在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電視新聞的忠實粉絲正在逐漸減少,電視新聞的持續發展面臨著危機。提高節目質量,在新媒體環境中找尋生存之路是傳統媒體行業正在關注的問題。電視新聞注重寫實,鏡頭語言支撐著整個新聞節目,促進新聞的傳播,相關人員在新聞攝影時要合理使用鏡頭語言,保障攝影質量。
第一,新聞信息完整是新聞報道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在電視新聞攝影時,要保障新聞內容的完整性、連貫性,避免新聞內容存在圖文不匹配的現象。此外,要有選擇地記錄關鍵信息,確保觀眾了解新聞內涵。鏡頭語言的運用保障了新聞信息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合理的鏡面構圖將關鍵信息囊括其中。
第二,鏡頭語言的合理運用保障了新聞的畫面感,使得新聞內容生動形象。電視新聞主要利用鏡頭畫面傳遞信息,而畫面是否生動、有感染力直接影響著新聞內容是否客觀。基于此,通過合理運用鏡頭語言,新聞攝影的工作人員能夠在構思的基礎上不斷地調節畫面,并合理地融入其他元素,增強新聞畫面的感染力。
第三,合理運用鏡頭語言,能夠提升新聞構圖的精美度,同時也能夠讓新聞畫面更加簡潔。通過新聞攝影的工作人員發揮創新性思維,打破思維定式,以改變光線、攝影手法等方式能夠獲得更為精美的新聞構圖,增強新聞畫面的感染力。另外,攝影師通過改變構圖也能夠將新聞畫面拍攝得更為簡潔,讓新聞主題更為突出。
首先,真實、公開是新聞的特點,鏡頭語言主要服務新聞事件的記錄,也要秉承真實的原則。攝影師在拍攝新聞鏡頭時需要針對新聞事件內容如實拍攝,不能夠借助鏡頭語言傳播虛假內容。秉承真實性的原則進行拍攝,合理選擇拍攝內容和角度,將真實的新聞素材傳播給觀眾,是新聞攝影的工作,同時也是保障新聞真實性的基礎。
其次,在電視新聞攝影中,鏡頭語言具有發揮突出主題、向觀眾傳遞正確價值觀的作用。攝影師在選材時除了需要保障真實以外,還要判斷所選的新聞素材是否能夠突出主題,明確新聞主體。每則新聞的時長是有限的,攝影師需要保障觀眾在有限的時長內了解到關鍵內容。
最后,新聞畫面要具有邏輯性。攝影師在拍攝新聞事件時,要保障鏡頭語言具有邏輯性,保障觀眾通過觀看新聞畫面能夠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明確新聞事件的發生邏輯,確保鏡頭語言不會對觀眾造成錯誤的引導。
電視新聞要保障內容的條理性、聲音和畫面的一致性。部分新聞攝影的工作人員缺乏精品意識和正確的新聞制作理念,在拍攝新聞畫面時,使用過多的鏡頭畫面,造成了后期畫面和解說的不一致。同時,使用過多的鏡頭畫面,也會導致新聞缺乏整體性,會影響觀眾對新聞主題的把握和事件的判斷。此外,在有限的時間內觀看大量的畫面也會造成觀眾的觀看疲勞,影響觀眾對新聞質量的評價。另外,對于攝影師而言,若是過度重視鏡頭語言,提供過多的鏡頭畫面,也很容易導致關鍵元素被忽視,脫離新聞攝影的主題性原則,嚴重影響觀眾的觀感,最終影響電視新聞的收視率。
電視新聞要保障真實,但同時也要保障鏡頭畫面的感染力。缺乏感染力的鏡頭畫面很難吸引觀眾的視線。藝術性不足,是當前電視新聞攝影在應用鏡頭語言時存在的問題之一。部分攝影師受工作經驗少等原因的限制,在拍攝新聞畫面時態度不認真,導致拍攝質量不高,即使后期制作也無法補救,最終呈現出了缺乏藝術感的鏡頭畫面。
新聞攝影師既要遵守拍攝原則,同時也要有鏡頭意識。在攝影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畫面,避免鏡頭畫面出現過暗或是過亮等問題,要以高水平的鏡頭控制力為觀眾呈現出富有感染力和藝術感的鏡頭畫面,以便于向觀眾傳遞正確的新聞信息。
電視新聞中吸引觀眾的莫過于事件中的沖突和矛盾。新聞攝影師在拍攝新聞事件時有必要抓住事件中的細節去拍攝,并客觀真實地將新聞事件完整地展現給觀眾。當前,部分電視新聞攝影師存在拍攝能力不強的問題,他們對新聞細節的把控力不足,無法通過鏡頭畫面將人物、事件之間的關系清晰地呈現給觀眾,致使觀眾在電視新聞中無法梳理出事件要素,對真實的新聞事件并不了解等。另外,也存在部分的攝影師在拍攝新聞事件時將重點放在鏡頭畫面的構圖上,忽視了對關鍵要素的把握,拍攝出的新聞畫面重點不明確,要素不完整,對觀眾不具備吸引力的問題[1]。
在電視新聞中具有幾種常見的鏡頭語言,如固定鏡頭、運動鏡頭、變焦鏡頭等,其中也包括了推、拉、搖、移。為了提高鏡頭語言的質量,新聞攝影師要在拍攝時靈活使用常見的鏡頭語言。
第一,合理使用固定鏡頭。在新聞攝影中,固定鏡頭是最為常見的,主要是根據構圖選擇出合適的拍攝角度,而后利用平視角鏡頭完成拍攝。而在拍攝時攝影師會通過推拉變焦鏡頭、調整機位位置等方式明確不同拍攝需求下的景別,即了解即將拍攝的鏡頭畫面的實際大小尺寸。其中,在拍攝新聞、訪談等節目時普遍無法移動機位。因此,往往通過調整變焦鏡頭的方式拍攝所需的鏡頭畫面。
固定鏡頭的使用會幫助攝影師獲得不同的景別,呈現出不同的新聞氛圍。例如,全景類固定鏡頭能夠拍攝出環境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在拍攝央視新聞欄目的《大美中國》節目時便可以用到全景類固定鏡頭。通過拍攝游走在景區內的游客,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景區的觀賞氛圍,讓觀眾了解人與景物之間的關系,感受當下環境中自然界的變化。拍攝過程中利用固定鏡頭,能夠凸顯出人物關系的變化、情感的轉變,同時也能夠渲染出新聞事件發生時的氛圍。
第二,科學選擇運動鏡頭。攝影師可根據拍攝需求選擇使用左右式運動鏡頭或是升降式運動鏡頭。運動鏡頭的拍攝,主要是借助輔助工具橫向位置的變化來實現拍攝的。攝影師利用運動鏡頭能夠凸顯出新聞事件中的特殊情況。在新聞事件中,若是給人物或是物品拍攝平移的特寫,則會選擇使用左右式運動鏡頭,利用左右手的運動鏡頭完成特定鏡頭的拍攝,并且在整個左右式運動鏡頭的拍攝中,畫面的變焦與跟焦是難度較高的拍攝技巧。若是拍攝大場面的全景或是給小型物體的移動拍攝特寫,攝影師可以選擇使用升降低運動鏡頭。
第三,變焦鏡頭。攝影師主要通過推、拉等方式呈現變焦鏡頭。前者主要用于特別內容的特寫,其目的是讓觀眾的視線更加集中;而后者主要是為了突出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主要用于全景的特寫。另外,攝影師要將常用鏡頭和拍攝技巧搭配使用。從本質上講,鏡頭只是展示內容的一種媒介,其內容的質量也受拍攝技巧的影響。通過合理使用拍攝技巧,攝影師能夠更好地捕捉到新聞事件的主題,增強新聞素材的感染力,滿足觀眾的新聞訴求。新聞欄目會有專門報道四季風光景色的內容,其中在拍攝自然景觀時便會經常地利用特寫鏡頭為觀眾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2]。例如,在《大美中國·覽夏》節目中,拍攝杭州景區的風景時便利用了特寫鏡頭,帶給了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也讓觀眾更為真實地了解了夏季杭州風景的獨特之美。
鏡頭語言的質量受攝影師拍攝技術影響。新聞攝影師需要具備高水平的拍攝技巧,科學選擇并應用不同的拍攝方式。
第一,攝影師需要根據新聞事件的主題以及實際的報道需求科學選擇合適的拍攝方式。電視新聞的種類繁多,有紀實類、社會類、文化類等多種類型,每種新聞需要報道的重點是不同的,攝影師需要拍攝的內容也會不同。基于此,攝影師有必要根據新聞事件的主題以及報道重點選擇對應的拍攝方式。以社會類新聞事件的報道為例,報道內容主要放在事件本身,強調事件的真實性,在拍攝時需要將重點放在強化主題內容上,為了凸顯事件中蘊含的矛盾,在拍攝時可以選擇對比拍攝,并適當地利用一些與事件主題相關的鏡頭畫面來增強新聞事件的真實感,以便于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另外,若是報道勵志類新聞或人物事跡,在拍攝時要盡可能地進行全景或特寫拍攝,通過強化細節的方式從情感的角度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以便于更好地發揮勵志類新聞欄目對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確保能夠將勵志類新聞欄目中蘊含的正能量和主流價值觀傳播出來。
第二,拍攝技巧的選擇需要考慮與其他語言之間的匹配度。鏡頭語言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在新聞報道中,新聞攝影工作者在工作時必須要考慮拍攝技巧同其他語言之間的協調性,以保障鏡頭語言同聲音、文字等其他語言相配合,達到提高新聞傳播效果的目的。
第三,攝影方式的選擇需要保障拍攝出的鏡頭畫面能夠給觀眾帶來直觀且客觀的感受。新聞是真實、客觀的存在,新聞攝影師在工作時要選擇合適的拍攝方式,保障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利用平鋪直敘等方式將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講述清楚,有助于了解新聞事件的真實內容。鏡頭拍攝技巧中的推拉、變焦等都是拍攝特寫或細節時常用的一種手段,但同時對攝影師的專業能力也是要求較高的。另外,為了保障新聞拍攝順利完成,新聞工作者在工作時要做好全面且系統的考慮,確保拍攝的內容能夠一次完成,避免影響拍攝進度以及后續的拍攝質量。
第四,拍攝方式的選擇要保證鏡頭畫面具有連貫性,符合鏡頭語言的應用原則。新聞內容要保障連貫性,這是在新聞拍攝時需要做到的重點內容。長鏡頭的使用使得攝影師在拍攝的過程中將鏡頭語言銜接起來,將鏡頭畫面連貫地展現給觀眾,使觀眾能夠獲得關于新聞事件的完整信息。除此之外,為了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強化新聞事件中的矛盾沖突,在拍攝時,可以通過合理切換長鏡頭和特寫鏡頭的方式使新聞畫面更具沖擊力[3]。
基于事件內容拍攝鏡頭語言是拍攝工作的前提,同時也是保障新聞質量的基礎。電視新聞攝影工作者在正式拍攝之前,可根據新聞腳本的內容做好拍攝要點的記錄和標記工作,確保鏡頭畫面同新聞內容相一致,對后續工作的開展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另外,在做好標記工作后要考慮內容的連貫性和拍攝取景的難度,必要時要做好備選方案,確保新聞素材的完整性。
在各類型新聞的拍攝中關鍵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拍攝內容,若是某一個要素缺乏對應的鏡頭語言,那么整個新聞畫面的感染力將會受到影響,新聞的公信力也會被削弱。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新聞攝影工作者需要提前做好備選方案,通過合理替換鏡頭畫面的方式保障鏡頭語言的連貫性和真實性,為觀眾更為客觀真實的觀看體驗。另外,攝影師也可以通過增加特定鏡頭、延長畫面時長等方式保障鏡頭語言的質量。
鏡頭語言同其他語言相配合是提高新聞質量的方法之一。在新聞報道中,鏡頭語言承擔著敘事的任務,而其他語言承擔著解說以及其他的責任,它們之間相互配合、協調運作才能夠保障新聞內容真實播報。
在制作新聞時,以鏡頭語言為切入點,在拍攝的過程中攝影師需要考慮其他語言在鏡頭畫面中的適用度。整個新聞畫面的拍攝,要始終秉承真實、客觀的原則,同時也要利用其他語言不斷地突出新聞事件中的主線,提高觀眾對電視新聞的評價。
在正式拍攝前,攝影師需要提前確定拍攝思路,對整個新聞事件的錄制有明確的構圖和剪輯邏輯,能夠為后續工作的開展預留空間,確保鏡頭畫面中既不缺失主要元素,同時也保障錄制的鏡頭畫面不冗余,以保障新聞質量,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
電視新聞質量與鏡頭畫面的構圖也關系密切。新聞攝影工作者在工作時需要充分考慮新聞畫面的構圖,以保證新聞攝影的質量。一方面,攝影師需要根據新聞內容、景別需求以及報道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設計好拍攝角度、拍攝技巧,展現出不同環境中人物之間的位置關系、情感變化等;另一方面,攝影師需要根據畫面構圖設計完成特寫鏡頭的拍攝工作。在拍攝的過程中,要合理地應用全景、近景等方式,不斷增強新聞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為了保障新聞鏡頭畫面構圖的合理性,攝影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學習新的畫面處理技巧,從而不斷提升電視新聞質量,推動電視節目進一步發展[4]。
除此之外,在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電視新聞攝影工作者要基于時代發展的背景正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不斷找尋新的發展路徑。在當前背景下,電視新聞工作者可以不必局限于攝影機等設備,在拍攝現場也可以靈活地運用手機、無人機等其他拍攝設備多路徑靈活采景,以提高拍攝效率。從創新的角度開展新聞拍攝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攝影師專業程度對拍攝質量的影響,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長遠發展而言既有利也有弊,但面對當前形勢,創新是主要的發展路徑,電視新聞的攝影工作者要秉承創新意識開展工作,以追求更高品質的拍攝效果[5]。
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攝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合理運用鏡頭語言能夠提升電視新聞質量和收視率。基于此,新聞的攝影工作人員需要掌握鏡頭語言的正確使用辦法,做好新聞錄制框架的設計工作,明確錄制重點,從新聞內容角度出發選擇最佳的拍攝方式和技巧,確保新聞事件的客觀性和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