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珊霞 劉 穎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要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的光榮使命,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同時也對鄉村閱讀推廣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
鄉村閱讀推廣工作雖然已經受到關注,但依然面臨不少困難。一是鄉村居民閱讀意識不強。受各種因素影響,一些農民讀者對閱讀價值的認識存在局限性,沒有意識到閱讀對于創業致富、提高生產技能等帶來的益處,對閱讀帶有偏見,甚至是排斥,缺乏閱讀熱情[1]。二是鄉村閱讀推廣體系薄弱。鄉村地區經濟文化相對欠發達,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缺乏對閱讀推廣的頂層設計,相關文化機構也因地勢偏遠、條件落后、資源不足、保障有限等原因動力不足,對自由閱讀推廣人吸引力也就更低。三是鄉村閱讀推廣形式不夠豐富。大部分鄉村地區只是在世界讀書日期間開展一些贈書、書展等常規閱讀推廣活動,缺乏系統性、特色性、層次性和長期性,閱讀推廣作用有限[2]。四是鄉村閱讀推廣人才儲備不足。當前人們對于鄉村閱讀推廣的興趣多集中在具體的閱讀推廣活動上,對閱讀推廣人才培育及人才隊伍建設的關注較少。
隨著全民閱讀氛圍日益濃烈、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以及全媒體智慧閱讀時代的到來,鄉村閱讀推廣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的賀信中強調:“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3]全社會,自然包括鄉村,“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4]農耕文化的傳承、農村文明的提升以及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都需要鄉村人民加強閱讀、豐富知識、開拓思維、提高技能,這是全民閱讀的必然要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數字閱讀率的提升,閱讀的資源、渠道、形式、條件等也都隨之豐富,這為鄉村閱讀推廣的開展帶來極大的便利和優勢,為最終實現全民閱讀、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利條件。
閱讀推廣服務是需要由人來策劃、組織、實施的,所以必然要求大量的人力資源支持。2014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正式啟動“閱讀推廣人”培育行動,并提出閱讀推廣人是具備一定資質,能夠開展一定閱讀指導、提升讀者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專職或業余人員[5]。而由于鄉村閱讀推廣人相關研究較少,學界還未形成具體定義。本文綜合“閱讀推廣人”的初始定義及后續補充,將“鄉村閱讀推廣人”定義為:閱讀推廣人是具備一定圖書知識、閱讀素養和信息檢索能力,了解閱讀推廣法規政策及前沿動態,能夠在鄉村地區開展各類讀書活動,并進行閱讀指導,從而提升鄉村人民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專職或業余人員。
現階段,國內關于閱讀推廣人培育機制建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現有實踐經驗的總結,對閱讀推廣人培育的標準化、體系化、制度化的理論指導研究并不多[6]。結合其時代背景及定義內涵,本文通過構建“政、館、校、社”四位一體的培育機制,探索鄉村閱讀推廣人的培養模式。
閱讀推廣工作要想有效開展,首先需要建設閱讀推廣人制度,并激勵更多的人走進閱讀推廣人隊伍,而這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各級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將“閱讀推廣人”納入人才培養總規劃,通過制訂《閱讀推廣人資格認證制度》《閱讀推廣人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統籌協調各類資源條件、搭建閱讀推廣人成長平臺等途徑,提高鄉村閱讀推廣人的社會認可度,拓展其職業發展空間,從而構建規范的、可持續發展的培育機制。
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要通力協作,構建閱讀推廣聯盟,主動將服務陣地延伸至鄉村,為鄉村閱讀推廣人培育提供人力、陣地及閱讀資源支持。圖書館員等文化機構工作人員,大多具有專業背景及良好的職業素質,是當前社會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推動力量,可以為鄉村閱讀推廣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支持;圖書館等文化機構除了優化自身良好的空間環境,還可以利用體系優勢,不斷開辟家庭圖書館、農家書屋、流動圖書站、校園讀書角等高水平的鄉村閱讀推廣陣地;除了豐富館藏書籍等不斷高質量的閱讀資源,博物館、檔案館和文化館可以利用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通過構建在線展覽館等形式,利用融媒體,將地域文化資源網絡化、活態化并推送至鄉村地區,豐富鄉村閱讀推廣形式。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閱讀內容的深化及閱讀方式的改變,閱讀推廣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對閱讀推廣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短期培訓已經無法滿足閱讀推廣事業發展的需要,應該推行閱讀推廣人才專業教育[7]。因此,通過與高校建立合作,開發專業化的培育課程,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育是很有必要的。專業化培育課程可通過“N+X”的模式進行設計,N代表通用類課程,如圖書知識、閱讀素養、檢索技能、活動策劃等課程;X代表分眾方向,例如針對兒童閱讀推廣的類型則選擇兒童閱讀心理等課程,針對農民閱讀推廣的則選擇農業閱讀知識等。
鄉村閱讀推廣人因受眾文化水平略低、文化資源不均、文化需求特殊等原因,對其要求更高。除了最基本的圖書知識、閱讀素養和信息檢索能力,鄉村閱讀推廣更加需要融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進行精準化推廣。例如,針對鄉村農民的閱讀推廣應該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農業農村知識,才能更好地指導閱讀。因此,鄉村閱讀推廣要廣泛吸納社會不同人才,打造分眾化人才庫。例如,發動鄉村學校教師、鄉鎮圖書館工作者力量,開展針對鄉村兒童的閱讀推廣人培育;跨地域、跨行業聯動外部農學專家、鄉鎮農業技術能手等,有針對地進行農業科技推廣的閱讀推廣人培育。
鄉村閱讀推廣人培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閱讀推廣工作,本文結合實際,總結了以下五條特色路徑。
“雙減”是指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使其能夠在課余時間開展體育鍛煉、閱讀和文藝活動,提高綜合素質[8]。鄉村少年兒童肩負著鄉村振興的未來,對其閱讀狀況必須提高關注。然而,鄉村少年兒童閱讀現狀堪憂,有關數據顯示,有一半的鄉村少年兒童過去一年的閱讀量不足4本,超過七成缺乏閱讀指引[9]。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鄉村少年兒童素質教育也逐漸得到學校和家庭的重視。鄉村閱讀推廣人可以以“雙減”政策為契機,為鄉村少年兒童閱讀提供指導,通過制訂導讀計劃、贈送閱讀禮包、設置閱讀課程、開發閱讀教材、開展課外閱讀比賽等方式,引導學生愛上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水平。
文旅融合新模式,為鄉村閱讀推廣提供了新契機,閱讀不再限于圖文閱讀,而是演變出了更多閱讀形態,如研學旅游、文創閱讀等[10]。其中,研學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業態,已成為集旅游、教育與文化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熱點議題。鄉村閱讀推廣人可以以“研學旅游”為創新切入點,深度挖掘鄉村建筑、民俗文化、農業景觀、地域非遺等鄉村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價值創建以鄉村文化、歷史、地理、文學、非遺等不同主題的地域文化旅游資源庫,打造“寓學于游”的閱讀推廣新模式,開展“跟著書本來旅行”“詩歌游”“非遺探秘”等豐富多彩、內涵深刻的閱讀推廣活動,提升鄉村旅游吸引力及傳播力,促進文旅融合。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農業文化遺產是美麗鄉村文化的兩顆明珠,對促進鄉村文化傳承和美麗鄉村建設起著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也于2021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鄉村閱讀推廣一方面可以聯動鄉村非遺傳承人,挖掘鄉村中的民間文學、傳統藝術、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等內容,為鄉村讀者及游客提供閱讀素材,傳播鄉村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就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展開科普閱讀推廣,提高人們對其農業生態系統、農業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為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保護作出貢獻。
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特別指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11]。科技興農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有賴于民業技術教育。鄉村閱讀推廣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化、教育等領域,要大力開展農業科技閱讀,服務三農經濟。一是依托高校,組織技能類培訓,進行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并大力普及國內外先進技術;二是依托平臺,如“鄉村振興示范基地”“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美麗鄉村示范村”等,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農業技術能手,現場講學,傳播農業知識;三是依托媒體,開發農業科技類節目并大力宣傳推廣;四是以依托農村書屋,陳列農業農村類期刊,并及時更新推廣。
隨著智能手機、社交網絡、大數據、5G等新興媒介和應用的崛起,“智慧閱讀”已然普及,并且正轉型為“智慧悅讀”。鄉村振興戰略中不管是想要實現“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還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最終都要提高鄉村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建設幸福鄉村。閱讀是提高生活幸福感的有力途徑之一。然而,由于經濟落后、地勢偏遠、資源匱乏等原因,許多鄉村閱讀條件依然不容樂觀。而且,由于知識水平有限,鄉村人民對于新興的閱讀方式并不能熟練使用,如喜馬拉雅聽書、鄉鎮圖書館公眾號、京東讀書APP等。因此,鄉村閱讀推廣工作一方面要開拓思維,不能局限于開展贈書、書展等常規閱讀推廣活動,更要進行“智慧閱讀推廣”,依托閱讀推廣館際聯盟,將眾多電子資源以及智慧閱讀方式推廣出去,提高鄉村人民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也要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開發,依托智慧閱讀推廣平臺,將當地的特色文化資源廣泛傳播出去。
本文通過對鄉村閱讀推廣工作的考察分析,引入“鄉村閱讀推廣人”概念,總結其定義。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尋求政府支持、構建館際聯盟、加強院校合作、吸納社會人才的“政、館、校、社”四位一體培育機制,并提出了以“雙減政策”為契機推進素質教育、以“研學旅游”為特色促進文旅融合、以“文化遺產”為抓手助力文化傳承、以“科教興農”為目標服務三農經濟、以“智慧閱讀”為路徑賦能幸福鄉村的五條特色路徑開展鄉村閱讀推廣,對提高鄉村閱讀水平,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