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馬琨
從CSR(企業社會責任)到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其間的延續與轉變,是各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理念認知的進階。
進入2023年,一汽、東風、廣汽、長城、小鵬等國內汽車企業陸續發布ESG 報告。6月5日,吉利控股集團也首次對外發布全球ESG 戰略,聚焦合規與商業道德、氣候行動、資源保護、交通出行、價值鏈責任、員工與社區六大領域進行了詳細的ESG 披露。
而據每經網數據平臺統計:截至2023上半年,A 股汽車制造業共有168 家上市公司,其中有47 家披露了ESG 相關報告,披露率僅為27.98%,低于A 股33.28%的平均水平。即便是在如今ESG 議題火熱的背景下,多數汽車企業發布的還是CSR報告。
“以前甚至現在業內企業對‘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在理解上還存在一些誤解。”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此前在接受《汽車縱橫》采訪時表示,企業社會責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社會責任不僅是捐款、救災和扶貧等社會公益行為,而是和企業自身經營有著必要聯系。汽車行業仍需普及可持續發展“是什么”。
在吉利控股集團近期發布的《2022 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寄語中表示,企業經營發展,比拼的不是一時一刻 , 而是可持續發展能力。踐行 ESG 理念既是順勢而為的一種選擇,更是開創未來的主動探索。
當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ESG 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行業來說,我國汽車產業需要通過新能源替代、低碳化改造等方式,實現生產制造低碳轉型,繼而建立ESG 下的可持續低碳經濟模式。于企業而言,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是車企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在ESG 評價體系逐漸走向主舞臺的當下,ESG 已逐漸成為資本市場對一家車企發展評判的重要參考標準和依據。
據悉,ESG 概念源起于投資者對CSR的關注。由于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歐盟逐漸興起的環保運動,反戰、反歧視等人權運動,公司治理引發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等,投資者逐漸意識到企業的CSR 表現可能會影響其投資收益。但是,CSR 標準的模糊與主觀性使其難以量化為對企業的價值評估。因此,投資者們開始系統性歸納對投資回報產生重要影響的非財務指標。
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UNEP FI)與其他機構聯合提出了“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大要素,并認為這些因素對于股東長期利益至關重要。
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UNEP FI)與其他機構聯合提出了“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大要素,并認為這些因素對于股東長期利益至關重要。于是,ESG 作為研究投資標的非財務因素的系統性方法應運而生,并成為金融投資界的一項標志性舉措。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此前在致信55 家頭部金融機構CEO 時,曾明確提出推進ESG 投資的建議,并邀請這些CEO 參與聯合國全球契約的倡議組織,以借助聯合國的全球影響力,支持和促進ESG 在全球范圍內的應用和發展。
2006年,聯合國支持的責任投資原則組織正式成立,該組織發布了“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ing,簡稱PRI),旨在推動全球各大投資機構在投資決策中納入ESG 指標。該原則致力于推動各大投資機構在投資決策中納入ESG 指標,幫助PRI 的簽署方提升ESG 投資的能力并在實踐中規避風險,優化投資表現。由此,ESG 投資開始被廣泛研究和運用。
對于許多企業來說,CSR 只是作為其主要目的和總體業務方向的補充。而相比之下,ESG 以可持續性為出發點,在CSR的基礎上擴展了企業對社會、環境和治理的全面責任。
其中,環境因素包括各種環境因素,如氣候變化、水管理、污染物排放等;社會因素包括企業與員工、消費者、供應鏈和社區之間的關系;治理因素包括企業決策、行為管理、透明度和監管合規等。以環境、社會、治理三方面標準為導向,嵌入企業戰略的核心,通過更加清晰和明確的標準衡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更好地帶動了投資者、政府、社會公眾的參與。而這種共同參與的清晰標準,既給企業指明了完善和發展的方向,又給企業帶來了合規的壓力,還對表現良好的企業形成了實質激勵。
自CSR 走向ESG,標志著由不清晰、缺乏可比較指標的CSR 活動向更易于清晰衡量、具有標準化表現的ESG 標準轉變。同時,從CSR 到ESG,也代表著從自發到聯動,從由企業自主決策社會責任行為到市場多方共同關注。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兩個歷史性轉變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兩大趨勢:即政府重新定位企業責任,投資者對ESG 等非財務信息披露的要求逐漸增加;在披露標準的硬性要求和投資者、政府、公眾的重視下,ESG 正在助推上市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上市企業的CSR 報告命名正逐步從“社會責任報告”向“可持續發展或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的命名方式轉變,而且在報告的內容方面,有關實質性議題和量化績效指標的等信息的披露也越來越規范和詳細。
展開來看,汽車企業在ESG 方面的行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環保方面,企業逐漸采用新能源、節能減排等技術,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純電動車比例,推廣可持續交通方式等;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注重員工福利、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推動社區安全等問題;在公司治理方面,企業加強對企業決策、行為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規范和透明度,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和機制等,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以東風公司為例。在2019年的社會責任報告中,東風公司將重心放在了履責之上,通過各種社會公益的案例,向外界展示了這家央企的擔當與雄厚實力。而在2020年,東風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更名為可持續發展報告,除展示旗下各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成果和最新履責績效之外,該公司還將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融入了報告之中,更加關注員工福利、供應商管理等ESG 因素,成為了彼時汽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的典范。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會”)也一直在追蹤研究汽車行業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并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中汽協會已連續多年發布了《中國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中國汽車行業在經濟、社會和環境領域的社會責任信息和相關績效,全面展示中國汽車行業關于社會責任的思考。此外,中汽協會也在近年完成了《中國汽車行業社會責任指南》和《中國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等行業相關標準體系,推動行業企業全面了解社會責任的主要領域和核心要求,為企業編制ESG 報告、推動社會責任管理和改進社會責任績效等工作提供了指導和參考。
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曾說過,“一個社會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是不可分的。”在他看來,一個好的企業和一個偉大企業的區別在于,一個好的企業可以向社會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而一個偉大的企業不僅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還要盡自己的努力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總的來看,ESG 標準的引入強調了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使得企業的決策和行為更加注重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感。而汽車制造業是一個高度關注ESG 的行業,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創新方面,各企業都在積極采取措施,以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同時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然而,就當下的情況來看,汽車制造業的ESG 相關報告披露率仍然偏低,在ESG 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汽車制造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和合作,完善ESG 戰略規劃和目標設定,提高ESG 相關報告的質量和透明度,以便更好地展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成就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