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身體快速發育和認知能力快速提高的重要時期。勞動教育作為一種基本教育形式,承載著培養幼兒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多重任務。良好的勞動習慣有助于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當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幼兒習慣的培養。在身體力行的勞動實踐中,幼兒能切實收獲勞動的喜悅,進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勞動教育理念
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優化勞動教育模式的第一步。教師要改變以往認為幼兒年齡小、能力弱,不適宜進行勞動的觀念,認識到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重要性,進而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理念。教師應意識到,勞動不僅能讓幼兒得到鍛煉,還能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自理能力。幼兒在適當的情況下參與勞動是有益的,他們能夠從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符合他們能力的勞動機會,如打掃教室衛生、清理草坪等,以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動手能力和協作精神。在勞動的過程中,幼兒能學會耐心等待結果,學會獨自面對困難,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也可以通過提供合適的環境和機會來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為其未來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參與勞動實踐活動,以促進幼兒勞動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搬運物品、整理教室、種植花草等。通過親身體驗勞動,教師能夠向幼兒傳遞積極向上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以示范和引導的方式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熱情。
教師還可以參加勞動教育相關培訓,通過網絡搜集并學習有關勞動教育的知識,同時掌握一些防護措施,以確保幼兒在勞動過程中的安全。教師應發揮好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盡量給予幼兒自主選擇與參與決策的機會,并提供適時且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促使幼兒自如、積極地投入勞動活動中,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總之,教師需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勞動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和正確的勞動觀念,為幼兒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營造勞動環境,構建勞動游戲場景
勞動行為的發生需要一個充滿勞動氛圍的環境,而勞動本身就是一種日常行為,極具生活化特點。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同樣需要一個能使幼兒自然投入、置身其中的生活化場景。著名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論倡導者陶行知曾提出:“要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勞動環境的營造,使幼兒在真實的勞動場景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教師要認識到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生活化的勞動游戲,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勞動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游戲場景的構建,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體驗真實的勞動場景,從而深化幼兒對勞動的認識,以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目標,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園內日常活動中參與簡單的勞動,并結合游戲,使幼兒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教師可以創設勞動游戲情境,打造一個充滿勞動氣息的環境,如設立勞動區域、幼兒勞動成果展示區等,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興趣,讓幼兒積極參與并逐步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與技能,使幼兒體會勞動的樂趣。
例如,在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設立專門的“勞動角”,并在該區域內配置適當的勞動工具和材料。教師可以放置掃帚、拖把、水桶等清潔工具,以及花盆、種子等園藝用品,教師要保障這些工具和材料的安全、衛生,并且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組織,幼兒可以在這個勞動區域進行各種簡單的勞動活動,如清掃教室、澆花、整理書架等。在勞動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鼓勵和肯定,讓他們獲得勞動的成就感,以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
此外,為了激發幼兒對勞動的興趣和熱情,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勞動活動。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小小家務員”活動,讓幼兒扮演家庭中的各種角色,完成各種家務;或者組織集體勞動活動,如搭建積木城堡、大掃除等,讓幼兒在團隊合作中體驗勞動的樂趣。總之,在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過程中,打造生活化的勞動場景與游戲環境至關重要。通過這種方式,幼兒能自然地融入勞動活動,并在其中汲取勞動經驗。
三、利用勞動設施,豐富勞動教育內容
從理論層面看,幼兒園應具備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教師應具備先進的勞動教育理念。然而,在實踐中,幼兒園中的勞動設施并未得到充分運用。為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應充分利用勞動設施,豐富勞動教育內容。
第一,幼兒園應配置適當的勞動設施和材料,如小工具、文具、手工材料等,以滿足幼兒的需求。這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樂于參與勞動活動。第二,教師可以組織各類勞動實踐活動,如制作手工藝品、準備食物等。通過實際操作,幼兒可學習具體的勞動技能,提高自己的觀察和動手能力,增進對勞動的理解。第三,教師還可以將勞動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構建跨學科學習場景,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內容,引導幼兒參與種植、制作手工藝品、烹飪等實際勞動活動,提高幼兒對自身、生活和社會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養成。
在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勞動實踐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融入勞動教育中,使幼兒在校園環境中學習并使用這些技能。幼兒園可以配備各類素材,供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時運用,以激發幼兒興趣,讓他們樂于參與勞動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簡易工具和材料,讓他們動手組裝、拆解物品,以培養他們的操作能力。教師還可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例如,在語言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寫簡單的勞動日記;在音樂課程中,帶領幼兒創作一首關于勞動的歌曲等。通過豐富的勞動資源和內容,教師能夠增進幼兒對勞動的理解,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養成。
四、開展勞動實踐,促進勞動習慣養成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說過:“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在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應避免采用傳統單一的教育方式,或強制規定幼兒從事勞動,以免引發幼兒的逆反心理,削弱他們對勞動的熱情。為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教師可豐富勞動實踐的內容,根據幼兒興趣愛好,設計多樣化的勞動活動,為幼兒提供更多選擇,讓幼兒在不同情境中參與勞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技能與意識。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與勞動實踐,如種植蔬菜,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深刻理解勞動的價值。教師還可以給幼兒布置多樣化的勞動任務,如日常家務勞動、手工活動等,讓幼兒在勞動中收獲更多快樂。此外,教師可將勞動教育引入繪畫、剪紙、烹飪等基本技能課程中,以豐富幼兒的勞動經驗,促使幼兒學習新技能、提高創造力。
例如,在培養幼兒勞動習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幼兒參與園內環境美化活動,如種花、整理公共區域等,以增強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同時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可以開展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動,如手工藝品制作,讓幼兒親手創作,提高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幼兒的耐心。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參與社區義務勞動,如清理公園,這既能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社會意識,又能讓幼兒在勞動中獲得喜悅與成就感。另外,教師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如借助教育類應用程序或在線平臺,通過互動游戲、視頻教學等形式,使幼兒學習勞動實踐技能。
五、構建勞動評價體系,遵循因材施教原則
為了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教師可以構建勞動評價體系,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開展勞動教育。勞動評價是對幼兒參與勞動的過程和勞動結果的綜合評估,旨在激勵幼兒積極參與勞動,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第一,勞動評價應綜合考慮幼兒的年齡、能力和興趣。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幼兒感興趣的勞動內容不同,因此評價標準需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靈活調整。第二,勞動評價應注重過程和結果的綜合評估。勞動活動的過程對于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同樣重要,教師的評價標準可以包括幼兒在勞動過程中的積極性、合作能力、耐心等方面,以及幼兒勞動結果的質量。第三,勞動評價應注重肯定和引導。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幼兒的勞動成果,而且要積極肯定他們參與勞動的努力和進步。教師可以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評價幼兒的勞動,通過正面的激勵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設計勞動評價表或者記錄冊,對幼兒在勞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參與度、完成任務的質量等方面進行記錄和評價。同時,教師可以建立一些勞動獎勵機制,如對表現優秀的幼兒授予“勞動之星”的稱號或者給予他們小禮物作為獎勵。這樣既能夠激勵幼兒參與勞動,也能夠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進步,從而更好地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幼兒勞動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要共同努力,集中力量,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進一步促進幼兒成長,為幼兒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杏園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