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鑫燕
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提煉課程核心問題,以學生為本位,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教師還要給學生預留思考和質疑的空間,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以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記憶與理解,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提煉重點,促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發展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而教材作為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工具,能夠輔助教師的“教”,推動學生的“學”,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關注課程整體內容的教學,總是按照教材的課時內容進行講解,卻忽視了對教材重點內容的提煉,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用”的過程中抓不到重點,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不夠深入,在知識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困難。
實際上,在課堂教學環節,提煉教材重點內容非常重要,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關鍵,更順暢地學習課程內容。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并基于基礎知識設計核心問題,提煉課程教學重點,以促進學生對基礎內容、重點內容的學習、理解與掌握,深化學生的記憶。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倍數與因數”時,教師要充分地鉆研、挖掘教材內容,并提煉課堂重點內容,基于學生認知情況開展基礎知識的教學,以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全面、深層次的掌握。此課程內容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應用倍數與因數,教師可以基于此提煉核心問題——“何為整除”。圍繞核心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教學環節。由于這一單元涉及的內容多、知識覆蓋面廣,很多學生容易混淆概念。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生動地呈現課程知識點,讓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全面梳理基礎知識,厘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客觀感受數學帶來的樂趣。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明白倍數、因數、質數、合數等基礎知識點都是以整除為基礎和前提的,從而掌握課程重點內容。
教師利用思維導圖提煉課堂教學重點,能夠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對問題進行深層探索和深度思考,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打好數學基礎,提高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
二、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問題的設計向來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在深度學習理念的引領下,教師不能設計千篇一律的封閉式問題,而應注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當前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身心發展特點,設計更多新穎、多元的問題,以助推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數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以關注課堂提問環節,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發展需求。教師可以先明確這部分內容的核心問題,即“如何正確列式以進行小數運算”。在此核心問題的引導下,教師可以圍繞“購物”這一生活場景創設問題情境:“小美和小霞一起去超市購物,小美買了一本本子花了3.5元,小霞買了一支筆花了2.15元,她們一共花了多少元?”這一情境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積極遷移自身生活經驗進行思考、解答。
經過思考,學生可能給出兩種解決思路和列式方法:有的學生可能會將小數點對齊列式,求出小美與小霞共花費5.65元;有的學生可能將加數末尾對齊列式。兩種列式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在學生計算、展示完畢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哪一種解題方法正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與思考,并給出正確的答案與解釋,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學生掌握“小數加法”的列式計算后,教師可以進行拓展延伸,設計關于“小數減法”的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把握核心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的心智不夠成熟,尚未形成數學學習思維,也未掌握較多學習方法,在數學學習中難免會產生較多疑惑或遇到一些困難,學習效率較低。那么,如何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把握核心內容,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疑惑之處設計核心問題,為學生指明學習、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與思考,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折線統計圖”時,教師可以圍繞“統計”這一主題提煉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先基于教學核心內容,設計“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之間有什么不同?”“它們分別具有怎樣的優勢?”等問題,促使學生遷移“舊知”,學習與歸納“新知”,發現這些統計圖表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深入理解課程教學內容。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運用這一工具整理、總結課程內容,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加強學生思維訓練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學科教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踴躍、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有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
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下,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在同學的互相幫助下快速了解、掌握數學知識,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多開展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作用,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實現深度思考和深層次學習。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認識方向”時,教師可以先提煉教學重點和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在平面圖中辨別和認識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在明確單元核心問題后,教師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探究,一起繪制學校的平面圖,畫出食堂、教學樓、操場等的地標,將其畫在對應的方位,并在圖上畫出方向標。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組間展示、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在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后,教師可以拓展與延伸知識點,在學校平面示意圖上任意指出一個地方,并向學生提出“如果我要去這個地方,應該怎么去?它在學校的哪個方向?”等問題,引發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進而促進學生對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等方向的掌握。
五、利用任務驅動,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當前教育改革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扮演好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中心,圍繞學生這一主體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是指圍繞核心問題設計多個小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基于此,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加強對任務驅動法的應用,聚焦核心問題,依據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學習任務,并鼓勵學生自主完成,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既要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又要讓學生明白其背后的原理,探析數學本質。基于此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教師可以提煉出課程教學的核心問題,即“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是如何推導得出的?”。基于此核心問題,教師可以運用任務驅動法,設計以下四個小任務:一是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因素;二是通過剪、拼,發現平行四邊形與之前學過的圖形之間的關系;三是繪制一張表格,使表格中每個格子的面積為1平方厘米、形狀為長方形,之后在表格中繪制一個平行四邊形,嘗試通過長方形面積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四是思考如何運用直尺輔助計算,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并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從而發展邏輯推理能力,實現深度學習。在學生推理、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可以給學生預留思考、探究的空間,讓學生根據推理過程進一步探知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并嘗試推理出相應的計算公式,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教師合理、科學地應用任務驅動法能夠完善課程教學結構,優化課程教學流程,使每名學生都能在任務的驅動下找到學習方向,有序學習和理解課程內容,有助于打造高效、高質的小學數學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把握核心問題十分關鍵,能夠引領學生學習、思維的發展方向,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教師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根據現代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并基于學生的學習實際、身心發展特點,設計具體化、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以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