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淳凱
數學學科具有鮮明的工具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特點,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作用。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讓學生通過參與一個具有實際意義和挑戰性的項目,來探究和解決一個真實的問題或者完成一個復雜的任務。項目式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還能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小學數學課程中,“乘法分配律”是乘法運算定律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在教授“乘法分配律”相關內容時,教師運用項目式學習方法,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本文探討了項目式學習在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一、立足素養,梳理實施思路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項目式教學法時,教師應著眼于具體問題,立足核心素養培養,梳理項目式教學的具體思路,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將課堂主導權交給學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多樣化結構空間,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同時,教師要設計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以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第一,通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義與內涵,了解乘法分配律的運用要素和使用規則,同時掌握乘法分配律的使用難點,對乘法分配律有初步的認知。第二,在訓練學生運用乘法分配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不同題型選擇相應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計算思維。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具體實踐中聯系生活實際,感知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基于上述教學目標,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切入點,開發、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數學探究項目,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首先,教師應充分激活學生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經驗。由于學生在學習乘法分配律之前已經具備基本的運算能力,教師可以從加減法運算導入,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其次,教師要設計具體的項目任務,為學生創設探索空間,讓學生進行觀察、發現、猜想和驗證,引導學生體會算式分別乘的特點。最后,教師要解決學生的認知沖突,為學生的實踐探究指明方向。
二、數形結合,感悟數學本質
在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可以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將抽象的數學概念以具象化的圖形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運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講解乘法分配律表達式,讓學生感受“公有的因數”的結構特點,從而建立抽象的數學模型,并成功歸納出相關公式,掌握“分”與“配”的規律。
具體而言,教師在運用數形轉化思維講解“乘法分配律”時,可以利用瓷磚圖和點位圖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創設貼瓷磚的生活情境,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圖1),并提出相應問題:“小明家正在裝修,請你算一算兩面墻上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在具體情境的問題驅動下,學生能很快列出等式:4×9+6×9=(4+6)×9。

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該等式中的規律。比如,當有學生提出“等號兩邊算式不同但結果相同”的結論時,教師可以適時切入動態的點位圖,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數與形之間的規律(圖2),并鼓勵學生根據點位圖展開討論。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當學生橫向觀察圖2時會發現,每一行的瓷磚是4塊加6塊,一共有9行,由此得出(4+6)×9等于9個(4+6)的結論,等式兩邊結果相等;當學生豎向觀察圖2時會發現,每一列有9塊瓷磚,一共有4列加6列,由此得出(4+6)×9等于10個9相加的結論,且等式兩邊的結果相等。由此可見,在項目式教學中,教師借助具象圖形,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乘法分配律”的算法邏輯。

三、變式辨析,促進融會貫通
在實際問題中,乘法分配律的算式不全是(a+b)×c或a×c+b×c的標準結構形式,其多樣的形態結構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學生很難快速抓住解題要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算式變化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關鍵,教師一味采用同質化試題引導學生反復練習是不可行的,應引導學生在多樣變式中認識算式的本質。對于不同形態結構的算式,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其與標準結構形式之間的聯系,將變式轉化為標準結構,這是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要指引學生在不同變式中不斷轉換觀察角度和思路,通過比較、分析來化難為易。筆者以如下兩類變式為例進行探討。
第一,在分析“變式一:103×28”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算式更接近于哪一種標準結構,然后思考能否對它進行有效轉化,最后讓學生解答。學生在分析、比對后發現,算式要求計算103個28是多少,那么就可以將103視作1個100和1個3,分別計算100個28和3個28的結果,這更接近于(a+b)×c的分配律形式,即103×28=(100+3)×28,并進一步得出結論:在計算接近整百的算式時,可以先將其解構為整百數加(減)另一個數的形式,再轉化成標準的乘法分配律結構,從而化繁為簡,快速解答。
第二,“變式二:99×52+
52、101×48-48”這類題型是學生比較容易出錯的題型,屬于“積加(減)一個數”的范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常態化的方式是從意義層面進行剖析,99×52+52就是99個52加上1個52,轉化為100個52,即99×52+52=(99+1)×52,101×48-48同理。但在計算的過程中,由于這種外在結構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學生很容易出現判斷失誤的情況,尤其是在加減混合觀察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僅靠邏輯分析很難代入已掌握的公式結構?;诖?,教師應著重指導學生掌握這類變式的轉化過程,要引導學生判斷該類題型與哪種標準結構相近,并使用相近的“a×c+b×c”法則得出99×52+1×52或101×48-1×48的標準結構形式,從而簡化思維過程,減少計算失誤。
數學學科的教授不僅僅強調知識的有效傳遞,更強調對學生思維的啟發與培養。即使是簡單的計算問題,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轉化,明確解題思路,構建數學模型,為學生將來的數學學習奠定思維基礎。
四、鍛煉思維,敏銳洞察規律
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敏銳性主要體現在,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題型能夠靈活使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簡便運算能力和敏銳性是關鍵。因此,在項目式教學后期,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算式和算法內在規律的洞悉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敏銳觀察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一方面,數學語言具有簡潔性和概括性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掌握和了解數學語言的規律,這有利于學生高效審題,快速找出題干中顯性和隱性的條件,進而從淺層次的知識學習進入深層次的學科素養提升。另一方面,在項目式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幫助學生提煉算式背后的結構性知識,讓學生運用形式化、可視化的數學符號,準確地表達出相應的數學結構,構建乘法分配律的符號模型,提高學生獲取和概括知識的能力。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進不同題型的練習題,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敏銳度。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練習。一是巧填數,鞏固模型,如:(51+49)×6=□×6+□×6;65×5+35×5=(□+□)×□。二是巧計算,應用模型,如:(132+8)×8;201×6-6;61×201。
三是巧列舉,尋找模型,如:請你自行列舉幾個關于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四是巧編題,理解模型,如:根據所學的知識,請你嘗試編一道關于乘法分配律的題目。這些不同題型的設計背后蘊含了分層、分級、多樣化的訓練思路,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幫助學生構建相應模型來解決問題,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敏銳性,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五、抽絲剝繭,完善知識體系框架
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是一個螺旋式上升、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數學項目式教學視域下,教師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本原,通過數學思維與核心素養的拓展教學,幫助學生貫穿前后知識點,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
第一,在項目式教學伊始,教師應深入解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材編排制訂意圖,領會新時期數學教學的豐富內涵,緊扣知識點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舊知,激活學生的探索經驗,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間的內在邏輯,促進學生積極投入課堂教與學的全過程,進行新舊知識的有效遷移。
第二,教師要基于數學知識體系的層次性特征,把握好課程內容的重難點,將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以全局觀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教師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體會不同的解決方法,進一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繼而構建運算規律模型。
第三,教師要以“學會”為目的,指導學生自己得出“乘法分配律”,并為學生提供不同變式,給學生留下思考空間,促使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在課堂回顧和總結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乘法意義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分配律”,使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質,進而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核心素養,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姑蘇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