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偉
2021年,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幼兒園與小學的“雙向銜接”,要求強化銜接意識,幼兒園與小學協同合作,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促進兒童順利過渡。這是深化基礎教育改革,落實全面育人的重大決策。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幼小銜接仍舊出現“一頭熱”現象,即幼兒園大多能主動銜接,入學準備教育也更充分,而小學卻普遍存在被動銜接、入學適應教育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問題。
一、小學入學適應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家長的焦慮情緒
一年級新生入學前,家長對孩子能否盡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入學后,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家長的焦慮往往不降反增。據調查,入學前家長的焦慮主要圍繞孩子的身心適應產生,而入學后則迅速轉移到了孩子的學習方面,如“孩子在課堂上能否專注聽講?當天學習的知識能否完全掌握?和班內、同級同學能力是否有差距?”等,這些是家長關注的重點和引發家長焦慮的因素。部分家長還會和親戚、朋友的同齡孩子做比較,唯恐自己孩子的學習進度落后。另外,個別校外培訓機構的不良引導、“販賣焦慮”等行為,也對一年級家長的焦慮情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家長的焦慮和對孩子學習的預期可能會影響學校的決策,也會影響學校入學適應期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實施規劃,從而導致相關工作“縮水”。
(二)學習內容多
筆者通過訪談發現,學習內容多是入學適應期大部分學生面臨的重大挑戰。以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為例,包括10課識字、13課拼音、14篇課文、4個口語交際、8個語文園地的學習內容,再加入古詩背誦、課外閱讀等。根據常規教學進度,入學適應期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學習內容,長此以往,部分學生可能對課堂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三)教育理念滯后
筆者調查發現,只有部分教師認真研讀過指導意見,大部分教師對入學適應教育的理解不到位,也很少主動查閱和學習相關文獻。有的學校在組織學習相關文件時只是照本宣科,沒有聯系實際工作進行解讀;有的學校甚至從未組織過對相關文件的學習和研讀活動。同時,部分試點園校的“聯合教研”流于形式,僅停留在實驗園校之間,其經驗和成果往往缺乏普適性。筆者還發現,多數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后,學校會象征性地開展兩周左右的入學適應教育(一般不會超過一個月),隨后便迅速進入既定的教育教學軌道,這顯然與指導意見中的“小學將一年級上學期設置為入學適應期”要求不符。由于教育理念不與時俱進,大部分學校“穿新鞋走老路”,導致入學適應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評價方式不當
部分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水平的評價仍以“分數至上”為標準,多數家長更多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影響到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雖然教育行政部門再三強調小學一、二年級不得進行統一考試,但部分學校和家長還是希望通過評測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嚴重偏離了入學適應期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導致任課教師無法落實入學適應教育。
二、有效實施小學入學適應教育的對策
(一)做好家、園、校共育,助力入學適應教育穩步實施
針對兒童入學前和入學后的生活學習狀況、心理動態,以及入學適應階段家長的各種困擾和擔憂,學校、家庭、幼兒園要積極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共同探討幫助兒童順利度過入學適應期的舉措,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開學前后,學校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新生家長見面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了解家長的關注點,做好正確引導,消除部分家長不必要的擔心和焦慮。同時,通過學校公眾號和班級QQ群等渠道,向家長介紹學校入學適應教育規劃、課程設置、教學策略、發展目標等內容,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另外,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專家講座和視頻推送等形式,指導家長如何做好入學適應期的家庭教育,并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自覺抵制非法校外培訓機構“販賣焦慮”和“超前學習”等誤導行為。
第二,學校可以積極和片區內的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互動、“師師結對”和“崗位互換”等活動,讓幼兒園和小學教師進行深度體驗和交流,掌握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需求,攜手創設入學適應期的學習環境與生活節奏,最大程度消除兒童的陌生體驗和不適應,促進兒童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小學生活。比如,在暑假的時候,小學一年級教師可以深入幼兒園,近距離體驗大班入學準備教育各項活動;開學后,小學可以邀請幼兒園教師參與一年級新生的一日學習生活,共同探討入學適應教育中的注意事項;學期內,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定期組織區域內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聯合教研活動,共同研討幼小銜接的有效路徑和方法,交流兒童發展、課程安排、班級管理方面的心得。
(二)尋找“減、緩、降”之策,讓入學適應教育扎實實施
指導意見提出,適應期要“合理安排內容梯度,減緩教學進度”。在全面推行入學適應教育,全面落實新課程理念和新課標要求的背景下,如何在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同時,做到有效降低難度、減緩坡度,并讓學生保持持續的學習熱情,是教師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第一,改革教學方法,堅持“三化”教學。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主動落實“游戲化、生活化和綜合化”要求,增強課堂趣味性和吸引力。小學教師要朝著幼小互通型教師的方向努力,學會設計游戲化實踐活動。以語文學科的拼音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創設“走進拼音王國”的學習情境,按照先男后女、從矮到高的順序,給每名兒童制作一個拼音王國的“身份證”,并制成胸牌戴在他們身上。在學習拼音時,教師可以讓兒童扮演拼音王國的主人,通過“找朋友”游戲練習音節拼讀。另外,拼音學習還可以和兒童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如要求他們按照拼音順序排隊,既引導兒童遵守秩序,又幫助他們鞏固拼音知識。
第二,整體規劃進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和進度方面,要做到整體規劃,合理安排,采取適度的“先松后緊”策略。學校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積極了解新生入學前的實際情況,根據入學適應教育和“零起點教學”要求,統籌調整和安排一年級全學年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進度。比如,一年級上學期為入學適應期,前兩個月是適應期的重點時段,要多關注學生身心適應狀況,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為適應期之后的學習打好堅實基礎;一年級下學期課程內容相對寬松,教師可以將上學期最后一個單元延遲到下學期,以減少入學適應期的教學內容。
第三,整合學科內容,探索學科融合教學。新課標倡導加強課程內容整合,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在入學適應期,除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外,各學科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授課方式,打破學科界限,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關注兒童學習中的過程性表現,引導他們體會學習的樂趣。例如,教師可以將數學學科“媽媽的小幫手——分類與比較”單元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愛新書,愛書包”有機整合,指導學生在整理書包的過程中學習分類,在合理分配書包空間的同時進行比較學習。整合內容可根據需要調整教材順序,相關科任教師應協同備課完成教學,讓同一主題承載更豐富的課程目標。
(三)開展跨學科主題活動,使入學適應教育深入實施
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以“最大程度消除兒童的陌生體驗和不適應,促進兒童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小學生活”為活動目標。每個主題活動都應涵蓋入學適應方面的內容,由各學科教師從學科關鍵素養出發,找準學科活動目標,詳細制訂活動方案,將多項目標融入一項活動,進行跨學科綜合活動設計。
以“我是小學生了”主題實踐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將“喜歡上學”“積極鍛煉”“融入集體”等目標融入學校操場參觀活動,設計以下步驟:活動一,要求學生按照高矮排隊,記住自己的位置和序號,鞏固數學的排序知識;活動二,要求學生像小螞蟻一樣一個跟著一個走,認識走廊、樓梯、校園的各種標志,讓學生熟悉校園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活動三,帶領學生到達操場后,通過“排排隊”游戲讓學生知道橫隊和縱隊的區別,再通過“三面轉法”的學練,讓學生掌握辨識方位的知識;活動四,帶領學生認識操場上各功能區,了解球場的各種圖形和線條,再通過玩一玩球、跳一跳繩、丟一丟沙包、滾一滾輪胎等活動認識各種體育器械。教師組織每一項活動時都要精心策劃,提前預設各種可能,讓每一項活動承載多個小目標。另外,相關科任教師要通力合作,共同組織和指導學生,隨時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需求,以便及時調整活動內容或教育方法。
(四)改變評價方式,促進入學適應教育有效實施
評價是實施入學適應教育的關鍵所在。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方式和內容要適時改革,通過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功能,指導教師正確實施入學適應教育,引導學生達成入學適應目標,最終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第一,針對小學入學適應期的教師評價應適當變革。在課程理念方面,重點關注教師是否合理安排課程內容,是否熟知兒童身心發展狀況和特點,課程實施是否能有效幫助兒童適應小學生活,強調“以兒童為主體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為每個兒童搭建成長適應的階梯”。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重點關注教師是否主動進行課程內容重組,是否運用主題式、情境化、游戲化教學方式等。
第二,對應指導意見提出的16項發展目標,對學生的評價應采取“增值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形式采用清單式評價、觀察評價、口頭評價、書面評價、進階式評價,突出激勵與引導;評價周期長短結合,采用日評、周評、月評、期中和期末評相結合的方式,側重成長與進步;評價方式由學生自評、互評,學科教師評、班主任評和家長評組成,多渠道評估學生入學適應情況。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以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和改進,并適時進行表彰,讓評價從一種工具變成一種對話、一種記錄,成為入學適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平穩適應一年級學習生活賦能。
結語
當前,小學入學適應教育雖然還面臨著各種問題,只有針對性地采取紓困措施,才能有效突破困境,從而在落實“減、緩、降”要求的同時,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達成教育教學目標。在指導意見的引領下,學校和教師一定會找到適合的實施策略,科學有效地實現幼小銜接,高質量完成入學適應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北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