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泓妤
為了解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中小學教師冗余問題,我國頒布并執行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明確指出應“充分利用中小學布局調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師舉辦幼兒園(班)”。《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小學富余教師經培訓合格后可轉入學前教育”。在此背景下,我國出現了轉崗教師這一新型教師群體。雖然轉崗教師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農村幼兒園的師資力量,優化了教師資源配置,但也出現了轉崗教師職業認同感不足、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等問題?;诖?,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逐漸成為學前教育研究的熱點。
一、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筆者研究的數據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時間為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2月5日,以“農村幼兒園”“鄉村幼兒園”“轉崗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出138篇文獻,剔除不相關文獻,篩選出137篇有效文獻。
(二)研究方法
筆者研究采用科學知識圖譜方法,運用Cite-Space分析關鍵詞共現與突現情況,推理2010年至2023年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沿熱點及未來發展趨勢。
二、發文量分析
(一)作者發文量分析
論文的發表量可以反映作者在該研究領域所具備的科研能力和影響力,由表1可知,作者秦莉共發表5篇論文,是發文量最多的作者;作者楊潔,發文3篇;其余12名作者各發文2篇。作者秦莉和楊潔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二人主要關注轉崗教師、農村幼兒教師等領域,因此,兩位學者的發文量較多。

筆者運用普賴斯定律估計研究高產作者的發文數量,計算公式為M≈0.749×√Nmax,其中,M代表核心作者發文下限,Nmax代表最高產作者的發文數量。根據表1可知,最高產作者發文5篇,可得M≈2,那么該領域的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為2篇。筆者將發文在2篇及以上的人視為核心作者,因此得出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研究領域有14名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共計發文32篇,而該領域發文總數為137篇,得出核心作者發文占搜索文獻總量的23%,而普賴斯定律規定核心作者發文數量應占發文總量的50%。由此可見,盡管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領域已形成了一批核心作者,但該群體規模較小,未形成較強的凝聚力。大部分學者僅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這表明大部分學者并未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
(二)機構發文量分析
由表2可知,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陜西、云南等地的高等教育機構,其中陜西師范大學發文最多,這從側面反映了陜西師范大學在這一研究領域的貢獻較大。

三、研究熱點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筆者在CiteSpace中,繪制出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圖1),圖中節點和字號越大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多,由此可見,“專業發展”“專業成長”“國培計劃”“職業認同”“個案研究”“職業適應”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相對較多。由圖1可知,基本上不存在孤立的節點,各節點間交織著大量的連線并形成了一張網絡圖,這反映出這些文章在主題內容上關系較為緊密,關于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熱點以轉崗教師的培訓、職業適應為主。

(二)關鍵詞突現分析
筆者通過Burstness探測,得到關鍵詞突現圖譜(圖2)。研究共檢測到19個突現詞,其中,突現強度最高的是“職業適應”,其強度數值為3.84,其次是“國培計劃”,其強度數值為3.15。從突現時間來看,出現時間較早的有“國培計劃”“培訓”“專業成長”等關鍵詞,持續時間最長的為“職業適應”。最新出現的突現詞有“職業適應”“調查研究”,由此可知,這兩個關鍵詞為近幾年的熱點。整體來看,突現的關鍵詞個數較多,但多數強度不高、持續時間較短,由此可知,關于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較為分散,且早期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關注培訓計劃、培訓模式等外部因素。近年來,研究更多地著眼于“職業適應”“身份認同”“個案研究”等內容,從外部因素轉向了內部動機和人文關懷。

(三)研究熱點分析
1.職業認同與勝任力。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具有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但他們可能會出現因被動轉崗而消極怠工等問題,導致對幼兒教育事業興趣不足,無法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教育對象的區別,都決定了中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之間的差異,這會間接導致轉崗教師在入職后遇到各種問題。有學者認為,轉崗教師的專業發展對農村幼兒教師素養的提升、農村幼兒教育質量的提高有著直接影響。當下,“職業適應”“職業認同”“教育觀念”“勝任力”等成了熱點話題。
2.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路徑。有學者認為,參與培訓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培訓的目的在于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然而,目前教師培訓存在培訓經費不足、培訓機會不多、培訓內容與教師的培訓需求不對應、培訓形式難以滿足教師的個性化需要、教師對于培訓的主動性不強等問題。教師培訓是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素養提升、心態轉變的重要推手,當下,“職前培訓”“職后培訓”“培訓需求”“培養策略”等內容成為研究的熱點。
3.生存狀態。教育方式的不同、從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到“新手教師”的心理落差、“成為孩子保姆”的錯誤觀念,均會讓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對工作產生消極抵觸情緒。有學者認為,面對轉崗教師的諸多疑慮,僅對教師開展知識和技能培訓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對癥下藥”,從生命關懷的視域出發,關注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的生命價值,才能推動其持續發展。當下,“生命關懷”“生存狀態”已成為研究熱點。
四、研究熱點形成原因分析
(一)國家政策的引導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條關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措施。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指出要開展“鄉村教師素質提高行動”,以促進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更多一流人才。轉崗教師是我國農村幼兒園教師中的特殊群體,其專業發展是當前農村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
(二)與幼教事業的關聯密切
轉崗教師作為幼兒教師中的特殊群體,與整個幼兒園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有關。轉崗教師的專業發展程度對農村幼兒園教師的整體素質、農村幼兒園的發展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想提高幼兒教師隊伍的素質,就要重視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對轉崗教師的人文關懷
中學、小學和幼兒園這三個教育階段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有不同的要求,這導致部分中小學教師在轉入幼兒園時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在教育理念方面,幼兒園是運用“保教結合”理念,通過游戲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中小學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在教學方法方面,幼兒園強調幼兒的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和直接感知,而中小學傾向于教師講授。在教育評價方面,幼兒園多以動態的方式評價幼兒,而中小學以考試的形式來評價學生。老教師重回“新手教師”的落差容易使轉崗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及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學校要重視對轉崗教師的人文關懷。
五、發展趨勢
(一)由被動培訓轉向自主發展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轉崗教師對學前教育存在職業偏見,對培訓的態度也較為被動。近年來,轉崗教師自主發展問題引起學者的熱切關注。2012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指出,幼兒園教師要“學習先進學前教育理論”“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要想實現轉崗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就要加強轉崗教師的心理建設,讓轉崗教師從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從“要我培訓”轉變為“我要培訓”,不斷加強轉崗教師的自我學習和反思,從而增強轉崗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
(二)由問題應對轉向人文關懷
在職業適應的過程中,轉崗教師面臨著角色轉換、環境適應等諸多挑戰和困境,因此,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尤為重要。學校應給予轉崗教師一定的專業自由度與生活關懷。有學者認為,學校應與轉崗教師及時溝通,并安排心理輔導活動和形式多樣的休閑娛樂活動幫助轉崗教師調適心理。有學者認為,學校應與轉崗教師建立友好合作的關系,加強教師間的溝通,增強轉崗教師的歸屬感。
(三)由關注群體轉向關注個體
通過大量關于轉崗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和群體困境的研究,越來越多學者認識到目前缺乏對轉崗教師個體的研究。因此,有學者以個體轉崗教師為研究對象,試圖從轉崗教師的身份轉變歷程中,總結教師轉崗的成功經驗。還有學者通過對轉崗教師的個體分析提出,應盡量根據轉崗教師的特長和專業背景合理安排崗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