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傅杰,2,張國俊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北京 100085;2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310027)
2022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文簡稱基金委)全面落實“四個面向”,深化基于板塊的資助布局改革,推動科研范式變革,持續開展基于四類科學問題屬性的分類評審,大力推進“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RCC)評審機制。2022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五處(以下簡稱化學五處)按照新時期科學基金深化改革總體部署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有關規定,有序完成了各類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受理和評審工作,現將基金項目申請與資助情況總結如下。
2022年度基金委共受理B08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及其下屬代碼的各類基金項目5120項,資助994項,資助直接經費總額71343.3 萬元(其中包干制項目經費不區分直接經費與間接經費)。相比2021年度,申請數增加739 項,資助數增加139 項[1]。化學五處受理和評審面上項目(以下簡稱面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年)、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地區)、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聯合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等。各類基金項目評審工作順利開展并圓滿完成。
2021年度化學五處貫徹落實基金委改革精神,取消了三級代碼,將原有的11 個二級代碼調整至16 個。2022 年度化學五處面上、青年和地區三大類基金項目共計申請4398項(表1),比2021年增加了581 項。相比2021 年度項目申請數,2022 年度面上項目增加了273 項,青年項目增加了282項,地區項目增加了26 項[1]。B08 學科代碼下項目申請和資助分布情況見表2。申報數量超過300 項的學科方向依次為B0804 分離工程(639 項)、B0811 生物質轉化與輕工制造(630 項)、B0816 資源、環境與生態化工(447 項)、B0803 反應工程(392項)、B0815能源化工(385項)及B0812生物化工與合成生物工程(308項)。其中B0811生物質轉化與輕工制造為科學基金改革后整合、新增的二級代碼。

表1 2022年B08面上、青年、地區項目申請和資助概況

表2 2022年B08代碼下面上、青年、地區項目申請和資助分布情況
表3統計了2022年國內從事化學工程學科研究較為活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化學五處面上和青年項目申請及獲資助情況。按資助情況統計,獲資助項數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次為南京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華東理工大學、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及浙江大學。

表3 2022年B08面上、青年項目主要依托單位申請與獲資助情況統計
按照基金委統一部署,2022 年化學五處繼續對面上和青年項目開展分類評審工作,基于“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辟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四類科學問題屬性的面上和青年項目申請和資助情況統計見表4。其中基于“聚焦前沿、獨辟蹊徑”及“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兩類問題屬性的面上項目申請占比94.97%、青年項目申請占比95.88%,與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學科研究屬性相符。

表4 2022年B08面上、青年項目分類評審統計情況
2022年,化學五處共收到來自15個擬資助領域的88份重點項目申請書,申請總量比2021年增加6項[1]。經通訊評審后,學科處對項目逐項匯總分析并經學部辦公會充分討論,最終在通訊評審的基礎上,推薦17項參會答辯,概況見表5。經會議評審,最終13項獲得資助,總資助經費3640萬元(表6)。

表5 2022年B08重點項目受理和評審概況表

表6 2022年B08重點項目資助情況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吸引海外人才,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3]。2022年基金委調增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數至415 項,比2021 年度增加了100項。化學五處共收到96份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申請書,比2021年、2020年分別增加14份、37份[1?2]。經通訊評審及學部初評,12位候選人被推薦參加答辯,經會議評審,8人獲得資助,資助經費400萬元/人。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主要支持具備一定科研經歷并取得較好科研成績的青年科研人員,在科研一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促進創新型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長,與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之間形成有效銜接[3]。2022 年化學五處共收到155 份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申請書,比2021增加4份[1]。經通訊評審及學部初評,22位候選人被推薦參加答辯,經會議評審,15 人獲得資助,資助人數與2021 年持平,資助經費200萬元/人。
1.4.1 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
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由基金委與企業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產業發展中的緊迫需求,聚焦關鍵技術領域中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知識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的融合,推動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3]。
2022年度化學五處共收到來自石油化工領域的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申請書35份。經通訊評審和專家組會議評審,資助10 項,經費2465 萬元,平均資助強度246.5 萬元/項(表7),聯合出資方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表7 2022年B08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資助情況
1.4.2 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
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由基金委與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協同創新,推動我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3]。
2022 年化學五處共收到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申請書150份。經通訊評審和專家組會議評審,資助28 項,經費7137 萬元,平均資助強度254.9萬元/項(表8)。
1.4.3 核技術創新聯合基金
核技術創新聯合基金由基金委與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國相關研究領域的優秀人才,加強面向國家核技術戰略需求的基礎前沿技術研究,推動核技術行業可持續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3]。
2022 年化學五處共收到核技術創新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申請書2份,經通訊評審和專家組會議評審,資助2項。分別為:天津大學高鑫教授申報的“基于綠色精餾理念的六氟化鈾精餾純化基礎科學與過程強化”項目,批準號U2267225,批準金額280 萬元;北京化工大學李群生教授申報的“六氟化鈾精餾純化科學基礎與關鍵技術”項目,批準號U2267226,批準金額289萬元。
2022 年化學五處收到“聚合物解聚與高值化利用”重大項目申請書1份,經通訊評審和專家組會議評審,獲批1項。
本年度化學五處收到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自由申請)申請書6份,經通訊評審和專家組會議評審,獲批2項,分別為“化工過程反應微區核磁成像原位研究裝置”和“智能化、高通量吸附劑制備評測儀器”項目(表9)。

表9 2022年B08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資助情況
2022年B08學科代碼下受理基礎科學中心項目2 項,獲批1 項;受理創新研究群體項目4 項,獲批1項;受理板塊內專項項目(科學部綜合研究項目)5項,獲批1項。
2022 年度化學科學部共發布了兩期專項項目(科技活動項目)申請指南,用于資助與化學化工相關領域的戰略與管理研究、學術交流活動、科學傳播、平臺建設等活動,主要資助以下三類項目:化學化工相關領域學科發展戰略與管理研究(戰略研究類);對化學化工學科發展有益的專題研討會議(專題研討類);對化學化工學科領域發展發揮正向宣傳作用的科學傳播和科普活動(科學傳播類)。化學五處共收到項目申請34 項,6 項獲得資助,其中專題研討類3項,戰略研究類2項,科學傳播類1項,共計資助85萬元。
(1)2021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實行學科代碼改革,B08下屬二級代碼調增至16個并取消了三級代碼。期間化學五處組織專家研討并梳理了新增代碼下的研究方向與關鍵詞,厘清了研究方向的科學內涵及內在邏輯,申報量顯著提升。2022 年度繼續組織開展了二級代碼的研討,建議申請人和依托單位關注相關申請代碼下研究方向的調整,充分理解其科學內涵與外延,聚焦化工問題,積極申報。
(2)2022年度B08代碼下申報的重大項目及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數量偏少,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學科(B08)是與化工產業緊密聯系的學科,鼓勵科研人員面向化工領域的重大需求與科學前沿,開展基于多學科的應用基礎、引領性研究,同時鼓勵針對解決重大化工問題的原創性科研儀器與核心部件研制,提升我國化工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
(3)鼓勵科研人員在化工學科重點發展方向開展應用導向、目標導向的科學研究,加強化工基礎理論研究,聚焦解決化工領域的工程科學問題,開展從基礎研究到工業應用的貫通式研究,鼓勵邊遠地區申請人利用地域特色資源,加強合作研究,積極申報重點、聯合基金等項目。
(4)2022年度B08代碼下的青年項目申請和資助數量持續提升,建議青年科研人員以全局性、系統性思維理解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的學科內涵和研究范式,加強對關鍵科學問題的凝練,敢于開拓具有化工特色的新研究方向,避免盲目追求研究熱點和同質化研究。
(5)化學工程與工業化學學科(B08)注重對不同年齡階段、學術背景、性別、地域的人才培養,鼓勵化工相關領域的學者積極申報人才類項目,形成人才梯隊,構筑化工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高地。申報時須突出研究工作的獨立性和解決科學問題的獨特性,專家評審時應基于科學價值的實質性貢獻,對偏基礎與偏應用的研究進行差異化的科學評審,促進基礎和應用型人才在學科中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