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崇寧

我的父親叫王松元,他為人和藹,勤勞能干,處事雷厲風行,默默奉獻卻從不求回報。
在上個世紀,作為老黨員的父親一直擔任生產隊長和村長。他常常光著膀子,腰扎汗巾,彎著古銅膚色的身軀帶領社員們戰天斗地,解決大家的溫飽問題。此外,還帶領群眾開山鑿石,開劈出一條寬約3米長約3公里的“陽光大道”,方便村民趕集和孩子們上學。在七十年代還在村口建造了一座小型水電站,村民們不僅不用長途跋涉去碾米,晚上還可以享用發電照明,這在當時落后的山區是極為罕見的。
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走上教師崗位的,后轉到行政部門工作。每每與父親在一起,他總是語重心長的教導我要忠于黨忠于人民,做事一切以德為先,要有奉獻精神,多為人民謀利益。閑暇時,父親還會給我講他以前背槍行軍,到木瓜思賀、古丁馬貴和合水等地去伏擊土匪,打地主劣紳,協助農村搞土地改革等故事。我依稀記得曾有幾個軍人到過我家,桌面上擺放著手槍、步槍、沖鋒槍和大刀等武器,那時解放軍叔叔說:小孩子別靠近,槍會走火的。后來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回憶起這段往事,也覺得父親以前應該只是個地方民兵吧。
2017年5月,身患癌癥的父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他反反復復提醒我做人要對黨忠誠,黨叫干啥就干啥,要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回光返照那一刻,他突然艱難地抖動手指,拼盡力氣斷斷續續說了三個字:箱……箱……箱。我想,父親一生清貧,從沒聽他說過有什么寶貝的呀,可他為什么會連說三個“箱”字呢?后來我清理父親的遺物,也真沒有發現什么寶貝。十多天后,妹妹回來幫忙清理,她在我老媽的一個行嫁箱(以前的姑娘出嫁時,娘家會備個織布的工具箱)中,找到一本國防部長彭德懷簽發的軍人證—這可真是個寶貝??!我問母親,為什么不告訴我有這樣一本證書。母親說她不識字,也沒聽父親提起過,哪知道是什么呢。
后來我拿著這本證書到市民政局了解相關情況,工作人員接過證書,瞪大眼睛盯著我,責問我為什么不早拿來登記。他說這是在特殊時期特有的軍人證件,剛解放時百廢待興,那時還沒有武裝部,兵役局招軍人去抗美援朝,也招少部分在當地保衛解放成果,亦軍亦農,一來打擊國民黨的殘余勢力,二來協助做好土地改革等工作。他還說:這批老軍人是省直接發工資的,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就下發通知到各管理區(現村委會)做好造冊登記,那時屬于農村戶籍的都有五六百元一個月工資,現在已升至近二千元。而你這個從沒申領過,真是太可惜了,如果你父親現在還在世,那就立即錄入系統補發工資,并把證件報省審核。我說這證書是我父親去世后才發現的,工作人員再次扼腕,說若是早來登記,去世后還會補發半年工資給家屬予以援助的。
我的老黨員、老軍人父親安祥地走了,沒有留下任何遺憾。他的一生,信念堅定,埋沒名利,為民奉獻,處處以黨員、軍人的優秀品質來服務社會,以傳統美德來熏陶后代。父親的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家寶,時刻激勵著我們要甘于奉獻、勇于擔當,踔厲奮發、砥礪前行,做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