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作秋


在潮州市楓溪英塘村,有一座名為“紫凝軒”的老宅,坐落在村東北角的一方池塘邊。門口一棵老榕樹,枝繁葉茂,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一段不平凡的歷史。這里,如今是潮州市黨史教育基地和楓溪區黨員教育基地,每年前來參觀學習、接受教育的人們絡繹不絕。
這處賡續著紅色血脈的革命遺址,如今正釋放著薪火相傳的老區精神,激勵著廣大黨員和老區人民努力奮進。下面是發生在1939年至1946年與紫凝軒相關的五個紅色故事:
1939年6月潮州城淪陷,日軍在楓溪云步村設立據點,任意搜查過往民眾,無惡不作。
當時,共產黨領導的潮汕青年抗日游擊隊,積極開展武裝活動。英塘村村民王炳榮正值壯年,在農閑收購廢品時,接觸到這支隊伍,受革命思想感染而加入游擊隊。
王炳榮秘密宣傳抗日救亡,先后聯絡村民17人,組成地下情報組,暗中搜集日軍的活動信息,為游擊隊提供線索。解放后任過汕頭市副市長,當年游擊隊基干組長李亮曾撰文回憶:“游擊隊經常對日偽軍進行襲擾阻擊,得到英塘村群眾的大力支持,以王炳榮為核心的革命青年主動提供日軍行動情況,為隊伍向導,發動群眾,支援前線,形成了魚水的親密關系”。
王炳榮的孫子王武平自豪地講述爺爺當年參與活捉日軍伍長加藤始助的故事。加藤始助是當年駐扎云步據點的日軍伍長,為人兇殘貪婪,常到飯店吃“霸王餐”。為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游擊隊謀劃活捉加藤始助。
1939年10月7日早晨,游擊隊員潛伏在云步市場,等待“獵物”出現。上午9時,加藤始助大搖大擺走進一家飯店,坐在長凳上烤魷魚喝酒。埋伏的游擊隊員伺機而動,大個子隊員李朝道一個箭步沖上前將他挾住,學過北拳的王炳榮躍身而上,點擊他的鼻梁穴,加藤始助昏倒就擒,被拖進蔗園,捆綁在木梯上迅速抬走送交獨九旅。日軍聞訊趕來,遭到游擊隊奮力阻擊而撤退。
這次行動得到戰區的嘉獎,王炳榮立了一等功。首次在粵東地區活捉日軍伍長,極大地鼓舞了潮汕軍民的士氣。
1939年11月14日,日軍準備進攻駐烏洋山的國民黨保安團,在洋頭鄭山坡上安置了三門大炮。當時,英塘、高田、廈厝三個村的地下武裝,配合游擊隊側擊日軍。地下武裝人員潛到英壙與洋頭鄭交界處的蔗林里,對日軍猛然襲擊,使其措手不及。當晚,游擊隊又襲擊了云步日軍據點,解了烏洋山之圍。這就是有名的“洋頭側擊”。
英塘村群眾基礎好,在這次戰斗中,幾乎全村出動,挑麥粥、番薯湯到陣地上,并幫助轉移傷員,有力地配合支援了武裝斗爭。
英塘村是潮汕鐵路線上從平原連接山區的村落。紫凝軒老宅占地1150平方米,以前四周是蔗園菜地,進可攻、退能守,地形有利于設立武裝斗爭活動據點。
1943年9月,潮澄饒縣委派出抗日游擊隊基干組長李亮來到英塘村,找到紫凝軒的主人王炳榮,向他道明來意,以合股開米鋪作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得到王炳榮夫妻的大力支持。自此,住著王炳榮家族十幾口人的紫凝軒大宅,成為潮汕黨組織和游擊隊的革命活動據點。
平日里,王炳榮以下地勞動或做生意為掩護,一有革命同志到來,無論晝夜,夫妻倆就趕緊做飯,安頓吃住。在王炳榮的影響下,他兒子和村里鄉親,也積極參與。王炳榮和一些進步青年還幫助傳遞情報、接應過往同志、運送槍支彈藥。抗日武裝隊伍負責人周禮平、吳建民、李習楷、許杰、陳漢等同志常經此往返,開展對敵斗爭。1945年5、6月,抗日游擊隊襲擊彩塘、東鳳的日偽警察所、鄉公所、稅務所的行動中,都得到英塘、高田、廈厝活動點的有力配合。
1945年8月,潮澄饒抗日游擊大隊在紫凝軒集合,北上潮安登塘居西溜,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第一支隊,周禮平任政委、李亮任支隊長。在與國民黨頑固派激戰失利后又轉移到英塘休整,駐扎紫凝軒書齋等處。吳健民接任“韓縱一支”政委,把隊伍帶回江東佘厝洲,后移師鳳凰山開辟革命根據地。
1946年6月26日,陳鵬志等4名地下武裝人員到紫凝軒開展活動,由于叛徒告密,敵人進村搜捕。陳鵬志緊急突圍;林紹明、周錫桐被抓;許務同志急中生智,躲在王武平祖母陳嬋清眠床的“蜘蛛頂”,蓋上粿箶和蒸籠。敵人發現少了一個游擊隊員,便抓住陳嬋清綁其拇指,吊在木梁拷打,還拖到池塘浸水,醒過來后接連毒打逼問。陳嬋清受敵嚴刑,堅貞不屈,守住秘密,使藏在其家中的許務同志得以脫離魔掌。
陳嬋清雖是一位農村婦女,但多年來,她支持丈夫參加革命,自己也參與接待革命同志,還曾到外地護理地下武裝傷病員。陳嬋清有著堅強的革命信念和意志,保守了黨的秘密,保護了革命據點。
紫凝軒是潮州楓溪彌足珍貴的革命遺址,我們要挖掘、保護、運用好紅色資源,在追憶、緬懷、體悟中,不斷涵養堅定的理想信念,培植厚重的歷史責任,塑造博大的家國情懷。把弘揚老區精神,不忘初心使命,作為對革命先輩的最好告慰,讓紅色基因成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創造新偉業的動力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