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羅慶華

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每周上兩次門診,每次接待50~60 名患者;我所在的科室每年的門診量約12 萬人次。常常有人或委婉或直接地嘲笑我生活在“精神病”堆里,提醒我小心自己也變成“精神病”。而我則常常或委婉或直接地對這些人說:“你、我和那些被你稱為‘精神病’的人,其實并沒有太大不同。”
為什么這么說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精神病”的定義。我們可以粗略地把精神病理解為精神和行為的功能紊亂。精神病的病種很多,除了大家認為的那種胡言亂語、狂躁傷人的精神病之外,癡呆癥、酒精依賴癥、焦慮癥、抑郁癥、失眠癥、疑病癥等,甚至進食障礙,都屬于精神病的范疇。《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用了近1000 頁的篇幅才只是講了精神病的分類和診斷標準,更別說相關的治療和預防措施了。精神病的“款式”這么多,說明患精神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再來說說身邊人。我記憶中見到的第一個精神病人是我的一位鄰居。那年我大概10 歲,剛搬到他家隔壁,父母告訴我一個人在家時千萬別讓他進家里,說他有精神病。
有一天他敲了我家的門,說要量量我家電視機的對角線。我鼓起勇氣開了門,他進來量了量,然后就離開了。整個過程中我們沒有更多的交談,我只是一直靜靜地看著他。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心里除了恐懼還有好奇,想近距離看看精神病人到底是什么樣。
我的醫生、護士同事們因為焦慮、抑郁、失眠等問題來找我問診的已經手指頭都不夠數了;此外,我經常收到各種熟人因自己或親戚、朋友出現“精神病”相關問題而發來的求助短信或打來的咨詢電話。
我的一位遠房表姐患了精神分裂癥;我父親家、母親家和妻子家都有一些親戚患病托我幫過忙,其診斷涉及抑郁癥、睡眠障礙、精神發育遲滯等。
我37 歲時參加了小學同學聚會,其中有兩位同學患抑郁癥,兩位患精神分裂癥,一位患雙相情感障礙(時而躁狂時而抑郁的精神障礙)。2019 年我參加了一次小范圍的大學同學聚會,到場10 人左右。剛上菜,一位同學舉杯說感謝我在她情緒最低落的時候幫助了她,要和我喝一杯,馬上有另外三位同學也湊熱鬧說要和我喝一杯,其中一位和她一樣也是抑郁癥患者,另兩位都是自己的父親患了抑郁癥,我幫他們聯系了醫生安排就醫,治療效果都還挺好的。
2018 年某一天,我如同平常一樣查房,住院醫師請我去看一位新病人,到了一看竟然是很久之前買我房子的校友,她是一名整形外科醫生。回頭我找出她的病歷仔細一看,發現她在2005 年就因為雙相情感障礙在我們科住過院,世界真是小啊……
談到這里,很多人也許想問,你們精神科醫生整天說這個人、那個人有精神病,你們自己的精神狀態怎么樣啊?精神科醫生絕不像大家臆想的那樣容易掉進“精神病”的坑,但也無法絕對免疫“精神病”。我的確認識好幾名患抑郁癥的精神科醫生,他們也并不避諱這件事,都是自己跟我說的。其中最讓我敬佩的是北京某醫院的一名醫生,她還不是跟我一個人悄悄說的,而是在網上開直播直接跟大家分享了自己患“精神病”的故事。她做了精美的PPT,在直播中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患病過程、治療經過、藥物副反應,以及康復后的心得。我相信,所有那天看了這場直播的抑郁癥患者都接受到了最有效的治療——聽精神科醫生講自己得精神病的故事。
行筆至此,不講講自己的故事,還真對不起前面被我“爆料”的那些人,也不好意思繼續寫這篇文章了。
準確地說,我那悲慘的故事是從進小學開始的。入學沒多久,老師和家長就發現我是個“沒有問題的問題兒童”。說沒有問題,是因為我除了比較喜歡插話、接話外,從不調皮搗蛋,而且尊敬老師、愛護同學、樂于助人。說我是個問題兒童,主要是因為:第一,我學習困難,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自己最開始學寫“2”的場景——父母關切地圍著我,說話的音量從溫和級提升至咆哮級后,我仍然無法正確地寫出“2”,寫出的“2”更多的是像“S”;第二,我上課不專心,有點風吹草動就東張西望,不認真聽講,做作業特別磨蹭,常常因完不成作業而被罰站、留校,即便做了也錯誤百出;第三,我丟三落四,鉛筆、橡皮擦丟了無數次,就連掛在脖子上的鑰匙都能經常搞丟,逼得爹媽把家里大門的鎖頭換了一把又一把。

爹媽把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似乎沒什么用,我的成績越來越“感人”,到小學三年級各科就只能考60 分左右了。不過,我也不是對所有的事情都無法集中注意力,看電視和小人書我就特別專心,打雷閃電都無法撼動我。爹媽最后無計可施,只能把我從縣城最好的小學轉到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的小學,我被留級了……此后,在初中、高中我成了“沒有問題的問題少年”,參加高考離當年的大專線差100 多分;復讀第一年,離當年大專線差10 多分;復讀第二年,超過重點線2 分,終于考上了重慶醫科大學,全家都松了一口氣,覺得我總算是懂事了。

讀到大學四年級,我看了《精神病學》這本書,當我讀到“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這部分時,我被震驚到了。我發現自己的很多表現和書上寫的注意缺陷障礙高度吻合。后來我把教材帶回家給父母也看了,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走運的是,這是一種成年后部分患者會自愈的癥狀。后來,我順利地考上了研究生,老爹不由得感嘆:“你真是大器晚成啊!”
在我看來,無瑕的精神健康和完美的身體健康都是鏡花水月。“精神病”和感冒、腹瀉、青春痘一樣是普遍存在的。所謂的“精神病”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鄰居或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希望大家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他人的不完美,平和地對待“精神病”,因為事實上這些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