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劉安立

你可能不知道,只有雌蚊會叮人。但你可能知道,有些人總愛被蚊子叮,而另一些人則不太被叮。事實的確如此,但為什么蚊子愛叮某些人?這方面有多種推測,如血型、血糖高低、是否吃了大蒜或香蕉、是否為女性、是否為小孩等因素,都可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容易被蚊子盯上。但實際上,這些推測都沒有什么科學依據。
在蚊子愛叮什么人這個問題上,目前最領先的理論是:與皮膚微生物有關的體味,可能才是決定是否容易被蚊子叮的主要因素。最近,科學家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專項研究。

容易被蚊子咬,原因可能在于皮膚中的化合物
在這項為期3 年的研究中,科學家要求數十名志愿者每次連續數日、每天連續6 小時穿戴尼龍襪。然后,科學家將這些尼龍襪(人的鼻子無法區分它們之間的氣味差異)編號并兩兩配對,進行“錦標賽”式的對比研究。在研究中,埃及伊蚊(多種疾病的傳播者)在進入研究儀器的主艙后有兩條管道可選擇,其中每條管道的末端分別放置一名志愿者的尼龍襪碎片。結果顯示,其中第33 號尼龍襪對蚊子的吸引力最大,吸引到蚊子的數量是對蚊子最沒有吸引力的第19 號尼龍襪的100 倍以上。
在研究中,樣本標號與實驗者身份之間沒有任何聯系。換句話說,科學家并不知道某個尼龍襪樣本來自哪個志愿者。但非常明晰的是,不管第33 號樣本與另外哪個樣本配對,蚊子在進入主艙幾秒鐘后就大多飛向第33號樣本。
根據這些樣本對蚊子的吸引力大小,科學家將這些志愿者分類成容易被蚊子叮咬者和不容易被蚊子叮咬者。然后,科學家運用多種化學分析技術檢測志愿者皮脂(具有濕潤、保護作用的皮膚分泌物)中的50 種化合物分子。結果發現,容易被蚊子叮咬者皮脂中的羧酸含量遠遠高于不容易被蚊子叮咬者。我們皮膚上的細菌利用皮脂中的羧酸產生的氣味,就是人類吸引蚊子的獨特體味。
為了證實這個實驗結果,科學家又招募了更多志愿者來進行對比研究。結果,第33 號總是“冠軍”。不少志愿者連續多年參加這項研究,因此科學家得以跟蹤他們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例如食物、香皂品牌、洗澡頻率等)改變情況,結果發現,那些容易被蚊子叮咬者一直都容易被叮咬,反之亦然。
在人類產生的體味中,有兩大類體味能夠被蚊子嗅探到,分別由蚊子的兩類嗅覺受體——OR 和IR 來感受。為了調查被基因改造過的蚊子是否不再叮人,科學家將一些蚊子的這兩類受體的基因分別敲除或全部敲除,結果發現這些蚊子依然會叮人,而且還是愛叮皮脂羧酸含量高的人。科學家原以為,只要敲掉OR 和IR 中的一種或兩種,蚊子就不再能區分第33 號和第19 號樣本,由此可以研發更有效的驅蚊劑。但為什么事與愿違?
進一步研究發現,埃及伊蚊的嗅覺系統不僅復雜,而且有備用的嗅覺系統。這不難理解,雌蚊依賴嗅覺系統生存和繁殖,吸不到血則這兩件事都完成不了。也就是說,雌蚊用其復雜的雙重嗅覺系統來確保自己能區分人體皮膚上的化合物差異,從而確定吸血對象。
那么,可不可以通過改變人體皮膚的微生物組來讓人避免被蚊子叮?例如,提取第19 號的皮膚細菌來制作藥膏,涂到第33 號所代表志愿者的皮膚上。但科學家指出,這樣的實驗難度很大。
此外,只研究一種蚊子不一定能說明問題。所以,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其他種類的蚊子,來證實上述研究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


埃及伊蚊
還有一個疑問:為什么蚊子會如此喜歡羧酸的氣味?
科學家猜測,埃及伊蚊之所以進化得專吸人血,可能是因為人類居住點有干凈水的容器,而這些容器是蚊子的最佳繁殖場所。因此,埃及伊蚊變得非常善于區分人體氣味和其他動物的氣味。事實上,人類釋放的羧酸比其他動物多得多。因此,至少一些蚊子之所以愛上羧酸,是因為羧酸向它們清楚地表明:它們找到了可供它們吸血的人。